1981年,辞去中央主席、军委主席职务的华国锋,正式淡出权力核心,不久后,国人纷纷沉浸在改革开放的春风拂煦之中,属于他的时代终究远去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忘记了这位“沉默老人”曾经的政绩与贡献。

1991年,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瑞环来到华西村视察,就在参观村史馆时,一张老照片引起了在场众人的注意,这张照片正是早已隐退的华国锋。

眼看大家脸上多少都浮现出了一些不理解的神色,村书记吴仁宝做了简短却感人至深的解释。

“我们都是农民,对华主席只有感激之情,我们农民讲感情!”

如此解释同样深深打动着李瑞环的心,要说这位曾在十年动荡中遭到迫害长达5年的中央领导人才能更加深切地理解吴仁宝如此感慨背后的深意。

不了解其中内情的人,很难将华国锋、吴仁宝联系在一起,他们一位曾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一位将毕生心血都奉献给了基层农村,怎会有所交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是那无形中的上下配合才堪称治国治家的大智慧,他们或许此生都没有见过面,可吴仁宝一直很清楚,华西村的崛起也有华国锋的一份功劳。

从两人的成长历程来看,的确有着不少相似之处,华国锋仅比吴仁宝年长7岁,两人都是从最基层干部做起的,最擅长的也都是着眼于现状来解决现实问题,“实事求是”对他们而言是多年开展工作的基本原则。

六七十年代,集体经济发展如火如荼,吴仁宝却率领华西村乡亲们“偷偷摸摸”搞起了私有经济,而华国锋则凭借踏实肯干得到了毛主席的赏识与器重,可谓前途无量。

别看仕途方向大相径庭,面对国家经济发展现状,他们做出各项决定的底层逻辑却如出一辙。

先来看有着苏南人特有精明的吴仁宝,面对当时全国各地学大寨的风潮,就连华西村附近的很多村子都开始遍山插红旗、读语录、跳忠字舞,他却不同意华西村这样做,反而活用口号,带领全村开辟出一条新的插旗风格。

“多插一棵秧,多种一亩地,向毛主席献忠心!”

就在全国农村生产情况接连下降之际,华西村却实现了运动、生产两不误,这样的工作经验也被吴仁宝笑称“形式主义对付官僚主义”。

“上面说的,符合我们实际的我们做。上面讲的不符合我们实际的,我们不去顶,但不做。”

如此见地正是当年基层经济发展践行“实事求是”的最好例子,而此时的华国锋也开始在中国政坛崭露头角。

1971年2月受命进入国务院业务组工作,接替纪登奎负责财贸、农业、值班室等工作,而他来到北京工作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起草当年全国面、油、糖会议文件,也开始面向全国农业经济发展践行他一直秉承的“实事求是”理念。

针对当时文革大环境下过分地强调“以粮为纲”的做法,华国锋在起草文件中重点提出了“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适当集中”的观点,尤其强调尊重经济作物的生长条件,要因地制宜搞农业,力争全国各地都能迎来农业产量大幅增长。

就在大会结束后,3月28日,周总理又给他开出了一份涵盖22个省市的调研名单,经过长达1个多月的考察,华国锋认真调研过17个县、18个公社、19个大队,随即对全国农业布局、发展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其一,狠抓基层领导班子。

其二,全面落实党的政策,全力解决各种突出问题。

其三,在全面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加强规划,合理布局”。

就这样,回到北京的华国锋一边向中央领导人们虚心求教,一边想方设法解决棘手的农业发展问题,甚至富有远见地提出了“全面发展多种经营,不能乱扣资本主义帽子”这样的治国论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短短半年时间里,由他主导先后起草的三份重要文件,是国务院在十年动荡来袭后首次系统地纠正农业政策上“左”的错误,也实实在在调动起了全国农民的积极性,稳定了农村形势,奈何这段历史在很长时间里都没能引起史学界的重视。

可对于吴仁宝这位始终紧跟中央经济发展步伐的基层干部而言,当年华国锋提出的这些重要政见全都与他的日常工作息息相关,甚至为华西村的崛起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那之后,向上有华国锋引领农业发展的全力开拓,向下有吴仁宝着眼于现实引领村民的步步向前,看似深度践行“农业学大寨”的华西村实则早已走上了一条个性化的农村发展之路。

在十年动荡结束、改革开放兴起的关键时刻,全国上下的农村、企业、个人还都处在摸索、尝试的懵懂阶段,吴仁宝带领的华西村已经摆出了大灌篮的姿态,在新的时代竞争中“赢在了起跑线”。

所以说,即便他们两人从未见面或是从未有过深度交流,这场隔空对话与强强联手已经创造了一个奇迹——“天下第一村”,对于吴仁宝而言,一向懂得感恩的他必定会在华西村一路发展的功劳簿上为昔日的华主席郑重记上一笔。

正如开篇提到的情景,李瑞环只比吴仁宝年轻6岁,比华国锋年轻13岁,但和两人经受着相同的时代洗礼,也才更加懂得十年动荡中华国锋与吴仁宝的践行有多么“开天辟地”,吴仁宝口中的“我们农民讲感情”是对那位“沉默老人”最深情的感恩与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