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我们面临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

湖南如何持续为青年的发展提供优良的土壤?省委书记沈晓明指出,长沙要建设成为对年轻人友好的城市,湖南要建设成为对年轻人友好的省份,成为放飞青春的“秀场”、公平竞争的“赛场”、实现自我抱负的“创业场”。

正值五四青年节之际,潇湘晨报·晨视频推出系列报道,记录年轻一代的青春使命、青春姿态、青春告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沙,青年们在岳麓书院汇聚。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是历史上著名的高等学府及学术文化中心,被誉为“千年学府”。 图/视觉中国

求知:在大有可为的时代踔厉奋发

周凤婷 湖南第一师范学生(左一)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以下简称“一师”)的一间教室里,老师手持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学校要立德树人,教师要当好大先生”。这句话,也写进了周凤婷的心里。

周凤婷清楚自己未来的使命: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公费师范生,她毕业后,就要去乡镇工作六年。但她并不叫苦,而是满怀热情地向记者宣告:“将来我会成为一名语文教师,为中国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原来,成为教师,早在初中时,就成为她的梦想。“初中的时候,好几个我敬佩的老师都是从一师毕业的,从那时起,一师这个名字就深刻地印在我的心中,高考完填志愿的时候便毫不犹豫地填了这所学校。”周凤婷说。

提到一师,在此求知过的湖湘名人数不胜数,除了何叔衡、蔡和森,青年毛泽东也曾在此求学、工作八个春秋。回忆起母校,毛泽东曾说:“我读书最久的地方是一师,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好了基础。一师是个好学校。”

好学校育栋梁材,近年来,一师也向全省输送了一大批新时代人师榜样:怀化市会同县粟裕希望小学李柏霖带着她的“田野诗班”,与歌手毛不易一起将诗歌写进春晚;在常德市鼎城区蔡家岗中学,每天晚上就寝前听麻小娟老师讲30分钟故事,已成为师生间不变的约定,她的1000个故事也被写进了光明日报;通过在“云端”点亮千万孩子的梦想,长沙市芙蓉区育英学校教师、“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总班主任郭晓芳当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一师人才辈出只是湖南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为加快建设教育强省,湖南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办好基础教育,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开放,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如今,校园里,教室中,课堂上,学生们正孜孜不倦感受着知识带来的魅力。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代表着希望的青年们,勇敢肩负起了时代发展的重任。

“我将在这个大有可为的时代踔厉奋发,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周凤婷说。

科创:“最好的风景留给科研人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银 巴斯夫杉杉工程师

忙碌了一天,开着电动汽车回家,到家后,打开笔记本电脑上网冲浪,抑或坐在沙发上,刷刷手机……这一切科技新工具,都有着同一颗“心脏”——电池。而周银便是这颗“心脏”用材的“体检员”。

在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研究院大楼,身为电池检测工程师的她聚精会神地操作着机器。只见正极材料与负极材料、隔离膜、电解液等通过一系列工序,被制成电池,紧接着在周银的手里,不断充放电,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而经测试评估达到研发设计要求、满足客户需求的材料,将应用于全球顶尖电动汽车以及电子产品、两轮车、电动工具等的电池中,供应亚洲、欧美等主要市场的世界500强企业。

这份成绩的背后,是一家会聚了无数如周银一般的青年科研人才的公司。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研究院的研发人员有一个出名特点:年轻人多,“80后”“90后”研发工程师是团队主力。

而巴斯夫杉杉的背后,更是要打造以年轻人为主体的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长沙。

“长沙有着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日趋完善的产业生态、坚实有力的财政支持,还有充满活力的创新基因与大量人才储备,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巴斯夫杉杉首席运营官兼首席技术官彭文杰曾感叹。

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是长沙的雄心,更是湖南的壮志。要实现这一目标,让青年科研人才在此会聚奔赴、敢于施为是关键。怎么做?

“把最好的地块留给科研机构,最好的风景留给科研人员!”这是长沙许给人才们的“硬核”承诺。而一条条人才新政,则充分证明了长沙乃至湖南正把国家所需、未来所向、湖南所能结合起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青年人才,让更多青年人才在创新创业中挑大梁、当主角。也正是在全省政策氛围的感召下,支持青年人才冲锋陷阵,成为以巴斯夫杉杉为首的许多企业的共识,成就了一个个青年科研人才决心与湖南双向奔赴的决心。

“感受到了长沙对人才的重视,觉得非常温暖。”对于周银来说,来长享受到的研究生购房补贴和生活补贴至今记忆犹新,“种种福利在我的生活上提供了帮助和便利,让我更能专注工作和科研。”

“我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为湖南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周银说。

耕耘:新农人在大地上写“文章”

戴宏 常德种粮大户

从一颗种子,到一株稻穗,再到手中的一碗饭,种子,完成了它的使命。而种下种子的人们,已悄然变化。

3月,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田间地头里,村民们正在忙碌着,将水稻种子撒满一块块育秧盘。难以想象,“谁来种田”曾一度困扰这片土地。

2015年,1988年出生的戴宏选择结束打工生涯,回到家乡跟着父亲学种田。“爸爸一个人在家种了30多亩,每年纯收入都有3万多元,如果扩大规模、做好管理,种田的收入比我在外打工赚的只多不少。”戴宏说。

发挥自己懂机械的优势,戴宏陆续购入一批农业机械,借力机械化的翅膀迎来大丰收。眼瞅着收入比以前增加不少,劳动强度却没增加太多。一批乡邻学起了他的适度规模经营模式,作为种田“老把式”的父亲更对戴宏竖起了大拇指。

如今,在他耕种的田地里,一棵棵秧苗被整齐地栽入地中。和传统插秧机一人驾驶一人摆放秧苗不同,他所用的无人插秧机仅需一人在机器上摆放秧苗。谈到未来的目标,戴宏透露:“去年的亩产平均达到了2200斤,今年计划要到2400斤!”

从过去到现在,不变的是,稻穗的成长都是从一颗种子开始,而改变的是,从人工插秧到简单化的机械,再到如今越来越先进和智能的农机,是水稻种植业的发展,更是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近年来,湖南强化政策支持、示范创建,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大良种、良机、良法推广力度,助力一批“新农人”发展。

如今,同在谢家铺,30岁的陈帅宇带着工人,在育秧大棚进行工厂化流水线育秧,他的合作社已发展300多名社员。而在湘阴县,曾进入湖南省委办公厅工作的罗勇当起了“田保姆”,将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应用于水稻种植……

“(总书记)说,看到我们年轻人能在家里面搞农业,他非常高兴。”戴宏告诉记者,他希望有更多年轻的伙伴加入到农业生产中来,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人。

他的梦想,已在实现了。

传承:年轻人奏鸣非遗新乐篇

杨浩 常德丝弦演奏者

“这地方,打擂茶用的是花椒棒,吃米粉泡的是牛肉汤……这地方的名字就叫常德,常德是个好地方哟咿儿哟……”常德河街的鸳鸯走马楼里,闻声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曲有起承转合,恰如常德丝弦背后的传承:源于明代“时尚小令”,明末清初初具雏形;辉煌鼎盛后,一度销声匿迹;今天,再次唱响常德大街小巷。

文艺之声得以重新奏响,离不开与时俱进的年轻化作品,亦离不开一代代年轻人的演唱和演奏。2017年9月,常德丝弦《又唱新事多》在央视唱响,演出队伍里,一位弹奏的青年引人关注。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常德聆听常德丝弦表演时,他还兼任了“指挥”的角色。他,就是杨浩。

“当时总书记看完演出之后说,常德是一个有文化传承的地方,这里的丝弦、高腔、号子等要以适当载体传承好利用好,与时俱进发展好,一定要走进人民群众。这些话,我记忆非常深刻,备受鼓舞。”聊起常德丝弦,杨浩很是骄傲和自豪。从小学习扬琴的他,2014年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后回到常德,加入常德丝弦演奏乐队。多年来,他除了给丝弦演唱人员伴奏,更负责整理丝弦曲谱资料,积极参与常德丝弦传承。

一同加入湖湘文化传承的青年,远不止杨浩一人:苗族鼓舞传承人吴秀满开设了苗族文化传承班,把自身所学的苗歌、苗鼓免费教给孩子们;在央视《非遗里的中国》里,来自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的市级非遗传承人胡建忠与青年演员、网红主播“花鼓戏一东”陈雨晴精彩亮相,一曲欢快的《采茶调》,在抖音收获了众多粉丝;2023年第二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的开幕式上,国际著名钢琴大师郎朗演奏的《逗》改编自嘉禾伴嫁歌《峨眉豆》……

回望历史,千年文脉在曲韵袅袅中亘古绵长,诉说着无数动人故事与悠远记忆;放眼当下,如杨浩一般的青年们,正源源不断为湖南文化事业续写新的乐篇。

“今后要让常德丝弦优美的旋律传遍全国,走向世界。”杨浩说。

潇湘晨报记者邓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