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想到,满天飞的小作文,竟然被部分验真了。

下午的会议定调,颠覆了以往的口径,事情竟然真的开始起变化了。

晚上,北京跟了。重点是,跟,这个动作。

如果只单看这件事,在全社会已然形成的或观望或悲观的预期里,掀不起什么风浪,可能连微澜都没有。

但把最近发生的一些事串起来看,就有意思了。

首先是前几天盛传的大通胀要来了。

因为财政部和央妈联合放风,说要把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锚,从外汇占款、MLF等再贷款工具转为主权信用型的国债。

网传的说法也简单,比如,外汇占款时代,印多少钞放多少水得看挣了多少外汇,现在你发国债,想发多少发多少,隔壁日本在失去的三十年里,不也是一个劲儿的拼命印钞吗?

这锚要是换成国债,回头经济发展但凡需要点钱,想印多少就印多少不就结了嘛,市场上的货币投放量一多,摊到每件商品上的价格不得蹭蹭涨一涨?那通胀还不得来?

毕竟人民币国际化都喊了这么多年了,几个“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不都纷纷人民币结算了嘛,人民币都成强势货币了,这点主权货币信用,可不得有?

所以一言以蔽之,通胀已经在来的路上了。

好吧。

今天先不纠结这个逻辑以及我为啥不认同,我今天要说的,是从这件事情上,我所看到的一个可能性:

财政体制改革的可能方向。

如今大家对于“分税制”这个词应该都耳熟能详了。

1994年,我国财政体制作出了重大改革,也就是现在的

分税制,把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蛋糕重新做了分配,由此才引发了后来几十年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

因为分税制改革后,

财权收归了中央,

再由中央每年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在全国各地“均贫富”,但非常多的

事权,却直接下放到了地方,

比如地方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以及城市的基础建设,全都变成了谁家孩子谁抱走,上面是不管的。

这样一来,地方钱少事多,能咋办?

中央给地方留了个口子,你们,可以卖地。

这个卖地还不是把产权给你,只是卖给你使用权而已。

根据土地性质不同,给你的使用权有的是70年,有的是50年、40年,反正土地本身,要么归村集体所有,要么国家所有。

靠着卖这使用权,地方先在地价上赚一波,

土地卖出去后再通过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耕地占用税之类的

税收再赚一波,

顺带要求拿地的企业把地块周边的市政工程也做了,然后地方手里这钱,就可以拿来开山凿路,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等,发展整座城市。

城市发展起来,主政者们的政绩就起来,居民们的生活也更幸福起来。

各得其所。

好,这是以前的发展逻辑。这里面的核心是什么呢?

财权上交,事权下放。

地方为了博当下的发展,拼命上杠杆,把问题留给未来,一直都是在所谓的发展中解决问题,希望以时间换空间。

所以宏观经济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庞氏增长,

直到长不动的这一天到来。

这一天,就是此时此刻。

杠杆加不动了,靠地方信用背书的城投举步维艰,地也卖不出了,牵一发动全身,地方财政难以为继,城市起不来,居民幸福感弱了,旧的模式到头了。

所以在我看来,这次国债的消息出来,有没有一种可能是:

此前的财政模式玩不动了,财政体制也要变了。

变成啥样呢?

中央从地方手里接过加杠杆的接力棒,同时回收部分事权。

更大的政府,要建更统一的全国大市场。

新的方法论叫先立后破,新的生产力还没有成长为实际支柱前,终于认识到了旧的还有挽救的价值和空间。

所以事情开始起了变化。

除此之外,最近确实挺热闹的,来了很多人,放了很多话,比起串台和气球事件时的紧张局面,现在缓和了许多,竞合态势也更明显。

然后隔壁的大帝就放风说下个月要来我们这里。

今天的消息是,时隔五年,上面要再访欧洲。

这些动作,都要在7月之前全部完成。

因为即便一拖再拖,7月就要举行定调今后五年经济走向的三中全会了。

目前比较确定的是,要继续改革。

改革,就要继续对外开放。

而现在我们正在处理的,就是各种新的对外关系,

在会前,跟各方达成能达成的默契。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时间点,是今年的11月。

这是我们很重要的筹码。

所以现在,时间还在我们这边。

而旧的生产力,还可以再挽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