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专门写了一篇有关财政问题的章节,这标志着财政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亚当·斯密也因此被誉为“财政学之父”。

财政最核心的问题是平衡,即量入为出,有多少收入就有多少支出。

然而,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夹杂在中间发生的大萧条,使得各国财政收入急剧下降且财政赤字迅速增加。

因此,传统的财政平衡观念受到了挑战,凯恩斯主义提出的功能财政思想逐渐取代了平衡财政。

所谓功能财政,是指财政政策应该以实现无通货膨胀状态下的充分就业为目标,而不是预算平衡。

但财政平衡思想并没有被完全摒弃,而是进行了变迁演化,使得自身更加逻辑自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下面,让我们梳理一下财政平衡思想发展的脉络:

1、年度平衡

是指政府在预算年度内收支基本相当的情况,这是古典经济学财政理论所主张的观点。

2、周期平衡

在一个经济周期内,用繁荣时期的盈余弥补萧条时期的赤字,从而实现整个周期内的收支平衡。

这是凯恩斯主义刚刚兴起的时候,美国经济学家阿尔文·汉森提出的观点。

3、动态平衡

在经济发展早期,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而利用财政赤字进行大规模投资,再用经济成熟期带来的盈余弥补。

这是发展中国家经常采取的策略!

4、综合平衡

根据这个观点,财政只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

财政平衡只是局部平衡,而局部平衡未必就能实现综合平衡(总量平衡)。

为了实现综合平衡,有时必须牺牲局部平衡。

因此,财政平衡必须服务于综合平衡。

例如在经济衰退期,有必要利用财政赤字进行公用事业投资,以提高就业率。

国民经济核算公式可以清晰的表示其中的逻辑:C +S+T+M=C+I+G+X。

其中,C为消费、S为储蓄、T为税收、M为进口、I为投资、G为政府支出、X为出口。

公式左边C+S+T+M相加,表示总供给的收入流量。

公式右边C+I+G+X相加,表示总需求的支出流量。

将以上公式变形为:G-T=(S-I)十(M-X)

这里的储蓄不是指银行存款,而是生产与消费的差额。

在封闭经济体中,生产出来的产品除了用于自身消费外,剩余部分形成投资(投资不仅指固定资产投资,没有在当期被消费的存货也是投资)。

而在开放经济体中,生产出来的剩余产品可以出口,减少了存货投资。

反之,如果生产不能满足国内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就要通过进口弥补这个差额。

根据公式,当(S-I)+(M-X)=0,才能实现G=T的政府财政收支平衡。

如果(S-I)+(M-X)>0,则G>T,财政出现赤字;反之,如果(S-I)+(M-X)<0,则G<T,财政出现盈余。

从以上公式可以推导:如果一国的储蓄大于投资,即产能过剩,又不能通过贸易顺差完全消化,只能由政府部门通过扩大支出的方式购买这些剩余产能。

简而言之,非政府部门的盈亏,必须动用政府部门的资源才能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平衡,而这个资源就是财政赤字。

弥补财政赤字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发行国债!如果国债由央行购买,无论是在一级市场直接购买还是在二级市场间接购买,就等于发行货币。

5、通胀平衡

现代货币理论认为主权货币具有无限法偿,没有预算约束,只有通胀约束。

换言之,在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可以无限印钞刺激经济,实现充分就业。

这个观点其实是凯恩斯主义的延续,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赤字货币化”的说法,央行完全沦为财政的附庸。

现代货币理论一经提出,就遭到了非议,但也被妖魔化了。

该理论只适用于产能过剩、长期通缩的国家,其奥义在于通货膨胀的硬约束!

只要通胀率高于既定目标,就停止印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