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

本文已获得授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描绘智慧的画卷

与人、与空间、与建筑

构建理想校园的探索,不仅仅是对校园建筑设计的目标和追求,更是对教育、知识和人类智慧的解释。

通过对知识与智慧的追求、关注人文关怀与全面发展以及推动社会变革与未来发展,建筑空间可以成为塑造理想校园的重要元素。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马克思。

01

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一期)

在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设计竞赛初始,国美要求参赛的各建筑师团队提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型教育体系

▲顶视图

非常建筑的教育体系,包括以下若干的关键点:

1.手脑并用的教学法;

2.建筑学设为通识课;

3.以研究为主导的高年级课程;

4.兴趣社的设立;

5.取消“系”的设置;

6.与校园规划关系最直接的居学一体构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美良渚校区全景

在构建校园空间组织时,除了以居学为中心指导思想外,"开放性"也是建筑设计意图的重要主线之一。

将开放定义为:

1.空间在物理层面上的开放;

2.空间内容的可变性;

3.使用者,包括校方及师生,参与对空间使用的再设计。

▲教育体系

开放、绵延的工坊,由一系列拱券组成,意味着促使教师和学生走出他们私密空间的舒适区,更积极地参与公共领域的活动。

除了日常的学习、研究、创作,设计评图是在工坊里经常举行的活动之一;根据规模的情况,班级的评图通常横向地使用工坊,跨班或跨年级的评图则更可能是纵向的。

▲横向连续的工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工坊中的评图

学生宿舍位于工坊的上方,使学生能够快速从住宿区下到工坊。这种空间布局不仅改变了学生的日常作息时间,使他们能够在8点15分起床后迅速赶到8点半的第一堂课

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方便的早餐选择,工作坊门外设有早餐摊位。此外,学生宿舍内部每隔一层就设有宽敞、二层高的共享空间,打破了传统双侧走廊的限制,便于学生一起学习、讨论或休息娱乐。

▲回廊下的早餐摊
▲回廊下的水果摊

学生宿舍内部每隔一层就设有宽敞、二层高的共享空间,打破了传统双侧走廊的限制,便于学生一起学习、讨论或休息娱乐。

▲学舍内的共享空间

图书馆内是垂直的空间组织,由9座塔楼构成,其中8座用作学习和研究,每一座塔内可以容纳包括几个子课题的大型研究项目或若干个独立的学习小组。

第九座塔是一个所谓的“探索器”,本质上是一个纯建筑空间,是师生们放空冥想的去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鸟瞰图书馆

一个封闭的阶梯式报告厅,其本身的使用方法是特定的。但门厅仍然可以具备灵活性,如作举办展览、酒会之用。门厅的二层设有咖啡厅;即使报告厅里没有活动,咖啡厅也仍然营业。

▲报告厅主立面
▲报告厅剧场

师生活动中心是良渚校园上唯一的独立于主校舍群而处于景观中的一个设施,它的功能是完全自由的,空间形态则也是完全自由的。

尽管它的规模很小,但完美地呈现出非常建筑在良渚校区设计中最主要的追求之一,即内容上开放、形式上自由的建筑空间。

▲鸟瞰师生活动中心
▲师生活动中心室内

02

深圳大学校园环境提升

深圳大学校园环境提升项目位于深圳南山区,涵盖了深圳大学的粤海校区和丽湖校区,总面积约为138,000 平方米,其中粤海校区占据了主要面积。

▲项目鸟瞰

这次的提升计划深入研究深大校园景观风貌、特点及校园文化,景观提升节点有望成为深大校园环境的“新名片”。

▲天人广场鸟瞰
▲时光广场鸟瞰
▲上文山湖鸟瞰

校园建设将“传承”、“增彩”、“完善”这三个策略相互穿插、各有侧重。粤海校区历史悠久,伴随深圳改革开放成立至今,虽然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但也面临着长期岁月的侵蚀所带来的问题。

因此,项目结合时代脉络和使用需求,点线结合形成“一环路三年代九节点”的空间结构。

▲上文山湖

对八十年代印迹最多的西入口,时光广场,天人广场三个节点,采用“修旧如旧”的策略。

重点改善人行道、广场台阶、中心水景等关键地点的铺装和座椅设置,以及整体视觉效果,旨在在保留校园历史文化印记的前提下,让人们能够感受到80年代校园所承载的丰富历史信息,延续深大校园精神的血脉。

▲天人广场
▲天人广场前景

针对上文山湖这一九十年代建设的生态滨水空间,重点增加观赏开花植物,丰富植物空间和色彩;在下文山湖增设雨水花园,并引入海绵设计。

同时,对文山湖的驳岸进行加固,美化其外观,通过硬景叠加和合理的植物布局,实现平面波浪状设计和立体起伏效果。

▲改造后的上文山湖

对于校园主环路以及科技楼北广场、图书馆南馆、杜鹃山、档案馆和艺术楼这五个2000年后的建设节点,主要着眼于功能的完善和补充。

重点计划对北广场的大草坪进行翻新,整理地形并拓宽园路;在各个节点增设休憩坐凳、草坪灯等基础设施,根据不同空间尺度进行优化。

▲科技楼北侧广场鸟瞰
▲科技楼北侧广场草地

03

弘益大学首尔新校园(韩国)

随着大学多年的扩张发展,该校园可扩建的空间已达到极限,与毗邻以街头艺术、本地商店和夜生活闻名的弘大社区也变得疏离。

大学内建筑达到饱和,已无法再作扩建。“围绕建筑四周的土地” 如今已几近不存在,而是变成了“建筑之间的土地”。

▲建筑鸟瞰

2023年,得益于政策的开放,山脚下的一块空地可供大学扩建使用,成为了本项目的基地。

▲建筑概况

弘益大学的建筑和户外空间布局看似随意,但实际上却孕育出一种独特的文化,使艺术和科学活动得以充分利用空间,并为它们创造了新的生长和发展的环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文化逐渐扩展到弘大区域的校外,影响着周边的发展。

▲庭院概况

这些建筑的设计理念是将卧牛山的自然景观延伸至地下层。建筑的屋顶形成了一条林荫小径,连接着大学的各个主要出入口和毗邻的弘大城市社区。

建筑之间的露天庭院沿着台阶向下延伸,将自然光线引入校园深处,并通过创新的方式将各建筑相连,形成一系列连续的户外空间。

▲建筑模型

04

泰国法政大学学习科学与教育学院

项目旨在打造一个符合社会发展、研究和创新需求的新型社区,以促进校园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因此,建筑必须符合课程要求,成为展示、支持和改进教学方法的空间,同时推动大学和社会的教育改革。

▲教学楼外观
▲入口立面

建筑对校园内所有学生开放,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高品质的聚会和学习空间。

开放式平面布局允许人们从各个方向进入建筑,而有顶的走道则连接了建筑的主要轴线。

为了支持和培养相信社会发展和持续学习的新一代教师和学者,整个项目的设计旨在将这座建筑打造成一个学习型社区。

▲巨大的屋顶与檐下灰空间
▲灰空间

不同风格的教育空间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符合21世纪的学习模式,同时鼓励培养社区意识。

开放的空间促进了开放的学习方式,建筑对所有学生开放,为他们提供了平等的教育机会。

教职员工为法政学院的学生们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家”,融合了学生、教授、访客和环境之间的紧密关系。

▲开放的空间氛围
▲丰富的空间层次与水景

室内空间的设计旨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通过简洁的形式提供学习机会,例如为学生们提供丰富的偶遇和见面空间。

因此,建筑中的每个区域都设计为适合坐着的场所。椭圆形庭院内的主要木制楼梯被称为“学习阶梯”,其人体工程学尺度合理,为学生们创造了一个在树荫下轻松愉快地坐下来交谈的场所。

▲模糊的室内外界限
▲由室外看内部
▲由室外看社交楼梯
▲可坐卧的台阶

建筑的底层是一个大的开放空间,椭圆形的庭院为建筑内部引入了充足的自然通风。

建筑还为学生们提供了不同的学习环境,从用于反思、自学或小团体的私人空间,到通过互动进行学习的社交空间,再到讨论和对话进行学习的公共空间。

整体空间足够灵活,可以容纳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

▲楼梯与走廊围绕圆形中庭组织
▲建筑内部
▲顶部楼层
▲顶部楼层
▲屋顶露台
▲夜景

结语

建立理想校园,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是为了探寻智慧的深层意义。

是一个学习的场所,更是一个思想碰撞、智慧探索的殿堂。建筑的每一寸空间都是启迪灵感的源泉,每一次交流都是智慧的交融。沐浴在知识的阳光下,与同窗们分享智慧的火花。

在这里,建筑、空间、人之间的关系交织成一幅智慧的画卷,激发着每个人内心深处对智慧的渴望。每一处设计都是为了引导走向智慧,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追寻、不断探索。

资料引述:

1.《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一期全场落成,杭州 / 非常建筑》

2.《深圳大学校园环境提升,广东 / 翰博设计》

3.《弘益大学首尔新校园,韩国 / OMA》

4.《泰国法政大学学习科学与教育学院 / Arsomsilp Community and Environmental Architect Co., Ltd.》

编辑李铭尧

责编李婧博

- End -

内容合作:微信chenran58,

|免责声明|

本文转载自:匠山行记

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文章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 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