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众所周知,全国职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是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参与面最广、含金量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教师比赛。该项赛事已经持续开展了14年。

前日,教育部职业发展中心调研组发布一篇报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赛后调查》。

调研发现,虽然大赛在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比赛也反映出参赛团队存在为赛而赛、过度投入、资源浪费、赛教脱节等重要问题。

问题一、参赛团队为赛而赛

部分参赛团队出现“为赛而赛”的倾向,投入了过多时间备赛,对参赛的过度训练已经影响了正常的教和学。

调研结果显示:半数左右的参赛团队备赛时间超过6个月;有超过17%的参赛选手备赛时间达到一年及以上,这一现象在西部地区和“双高”校中尤为突出。更有超过12%的参赛选手表示,学校允许他们脱产备赛。

问题二、备赛资源投入过度

有部分学校专门聘请外部团队负责后勤保障,国赛现场更是出现了“保姆车”、化妆师、服装师等超出必要范围的备赛配置,完全背离了比赛宗旨。对此,有网友吐槽:比赛表演成分太多,复制和推广性不强,对实际教学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问题三、赛教脱节问题突出

不少参赛选手反应,比赛表现与日常实际教学有很大差异,但评审专家组的反馈却是另一番景象。

比赛重于“卷”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的创新,疏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教学方法的传承。而且其评价方式让一线教师无所适从,按这样的竞赛方案,多少老教师都不会教书了。

有老师愤而问之:制定方案的专家有多长时间的一线教学经历,有多长时间的一线职业教育经历,尤其是中职一线教育教学经历?

问题四、背离参赛初衷,比赛变成“名利场”

学校评奖需要、教师评优需要、职称晋升需要……不少选手参加比赛的初衷不再是磨练教学技能,而是期待通过比赛获得利益。例如获得奖金、为自己的评优加码,最好是一举成名、名利双收。这一风气完全有悖于扎根基层教学岗位的理念。

此外,不少业内网友纷纷吐槽大赛弊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各位看官,作为职校一线教师、中层领导,对此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