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城市沙滩见证了近百年上海海滨文化的历史,游人徜徉在1500米的滨海景观长廊,感念大地海天之辽阔,在炎热夏季的海水里畅游一番,在海岸边打打沙滩排球和沙地乒乓球,在海边公园可以尝试很多娱乐项目。在月亮高升的夜晚吹吹海风,十分惬意,游人在沙滩上支起一顶帐篷,面朝大海,仰望星空,周边的夜市美食众多,省去了游人做自助晚餐的劳顿。

金山海湾有大金山岛、小金山岛、浮山岛,800多年前的金山还未出现“金山三岛”,只有一座陆地上名叫钊山的山峦,南宋淳熙十一年或1184年,在一次海陆变迁之中,钊山沉入海水中,仅露出了三个高峰,形成了今日可见的金山三岛。在钊山旁边有座古城,南朝学者顾野王在《舆地志》书中记载:“前京城,以地近京浦,故以为名。”唐末五代时期,吴越国国王钱镠在前京城的废墟上重建了城池,取名金山城,金山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山文化的积淀深厚、源远流长,顾野王是我国南朝时期著名的文字训诂学家、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其所著《舆地志》集地志之大成,代表了南朝地理学研究的最高水平。顾野王晚年定居于亭林镇,顾亭林之名驰誉天下。唐代到宋元时期,金山在地域上属于华亭县的范围,唐代设置的华亭县是如今上海松江区的前身,金山没有独立建县,但华亭县的不少文化景观都在现在的金山区境内,上海的历史之根不在外滩,而在松江和金山。

早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金山先民开始修筑海塘,使得海岸线免遭海潮的冲刷,构筑一道太湖平原东南方向的坚固屏障,土石海塘受到海水冲击,发生崩塌时就要重新修筑。春秋战国时期,在金山三岛附近已有很多村落和城堡,金山的胥浦塘因伍子胥而得名,吴国大臣伍子胥疏浚太湖泄海水道,修成了江南早期的人工运河。唐末五代时期,吴越王钱镠修筑石塘,在华亭县征役民夫,动由水陆守军,采用“石囤木桩法”,修筑了百余里长的青龙塘和胥浦塘。

在杭州湾金山段筑海堤御海潮,筑堤大军把从当地砍来的竹子编成笼子,把石头装入其中,将装满石块的大竹笼抛入海中,用木桩固定,在上方铺上石块,形成坚固的海堤。杭州湾海塘工程的修建堪比大运河和长城,史上“大基建”的奇迹,承载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和智慧。古海塘历经风雨,默默经受了千年海潮的冲刷,保护了海岸线居民的生命财产,海塘被史学家誉为屹立在杭州湾南北两岸的“海上长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