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根据上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3个方面措施”,我们遴选以下关键词组织系列新质生产力书单,供您参考(已推出书单可以点击关键词进入浏览):

  •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氢能

  • 新材料、先进材料

  • 创新药、生物制造、生命科学

  • 商业航天、低空经济、量子技术

  • 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

  • 大数据、人工智能

  • 智慧城市、数字乡村

今天推出“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专题新质生产力书单,推介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氢能等相关著作14种。

1

智能汽车HMI交互设计与评估

随着智能座舱技术的发展,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渗透,人与智能汽车的交互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传统的人机交互逐步过渡到人与智能座舱的协同交互。本书从智能座舱人机交互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和理论基础开始,从驾驶员行为研究、智能驾驶座舱交互设计、智能驾驶座舱整体用户体验设计与评估、安全准则下的HMI设计评价指南及标准等方面介绍了智能汽车HMI交互设计与评估方法体系和相关项目实践案例。同时,阐述了智能座舱交互设计从单一设备到多设备协同,再到人-车-环境-社会多层次的整体HMI交互设计与评估的方法逻辑关系。

2

智能网联汽车队列控制:理论、技术与应用

本书针对《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以及“碳达峰与碳中和”等国家重大战略在汽车和交通领域的迫切需求,助力汽车行业向智能化和网联化转型升级,将智能网联汽车队列控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对智能网联车辆队列控制中的基本概念、控制方法、核心技术以及典型应用,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和详细的介绍。从介绍构成智能网联车辆队列系统的车辆模型、通信拓扑以及间距策略出发,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车辆队列系统稳定性和串稳定性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同时细致严谨地介绍了先进的智能网联车辆队列控制器以及该领域的新技术,并以大量的应用案例帮助读者了解、掌握和应用智能网联车辆队列协同控制领域的相关理论和技术。

3

智能网联汽车协同感知理论与技术

本书针对国家重大战略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需求,以智能网联汽车协同感知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地介绍了智能网联汽车协同感知的基本概念、模型和算法,从道路感知、车辆定位、目标跟踪、协同检测等方面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智能网联汽车协同感知领域的核心知识和发展趋势。全书以贝叶斯学习的思想贯穿始终,并适当与其他重要知识点(如深度学习等)进行交叉融合,便于读者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

4

动力电池高效均衡管理技术

电池单体由于电压等级的限制,无法满足电动汽车对高能量和高功率的需求,因此需要将众多电池单体组合成电池组。随着电池单体数量的增加,内外部不一致性导致电池组寿命下降,因此均衡管理成为关键。本书结合作者的研究实践,梳理出电池组均衡管理的关键问题,并形成一套电池组全寿命周期高效均衡策略的理论和方法。首先,概述了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电池荷电状态估计和均衡管理的现状与重要性。其次,从电池单体角度介绍了实验、特性、建模和状态估计方法。再次,探讨了电池组不一致性、结构模型和状态估计方法。最后,分别讨论了基于被动和主动均衡电路的电池组均衡策略。

5

动力电池电化学阻抗谱:原理、获取及应用

本书结合作者十余年科学研究和实践,以新能源汽车用锂离子电池为对象,系统阐述了动力电池电化学阻抗技术原理、模型描述、获取方法、测量系统及其在锂离子电池状态估计、预测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本书面向电池管理技术领域,突破电化学阻抗技术的实验室应用局限性,可用于指导电化学阻抗技术的工程应用和实践。

6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近年来,作为解决世界能源短缺、 CO2排放、绿色能源有效使用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新能源汽车尤为受关注。本书共分为 18章,涵盖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相关政策、商业模式的影响因素、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商业模式的创新等。本书在内容上点、面、体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印证,从产业体系全景图介绍,到整车、动力电池和充电基础设施三大产业链分析,再到全球 8个典型国家的大量产业数据和产业实例研究,既有以经典理论为引领构建的技术创新驱动下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商业模式创新演变模型,更有结合实践深入浅出的实际案例剖析。

7

新能源汽车低碳运营与市场决策

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作为具有低碳特征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其运营优化与市场推广的效果受到市场和相关政策的影响。在界定新能源汽车生产及运营等相关概念基础上,本书针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生产投资,考虑消费者绿色偏好和补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运营决策,技术水平、低碳偏好与产品绿色度等因素影响下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决策和环保相关政策,以及用户情感偏好对新能源汽车市场接受度的影响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给出低碳目标下新能源汽车企业运营与市场决策,以及其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应对策略。

8

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控制技术与实现

本书围绕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控制相关理论,系统地介绍了空冷型和水冷型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运行特性,并分别探讨了适用于空冷型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和水冷型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的优化控制技术,为实现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高效稳定运行和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全书共7章,主要内容包括空冷型燃料电池发电系统测控实验平台设计方法、适用于空冷型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的经典控制方法、空冷型燃料电池发电最大净功率优化控制方法、水冷型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建模及硬件在环半实物平台设计方法、水冷型燃料电池发电系统最优过氧比优化控制方法、水冷型燃料电池发电系统过氧比估计方法和基于观测器的系统净功率优化控制方法。

9

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数据手册2022

氢能已成为世界各国加快能源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战略选择。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进入氢能产业的战略实施期,在产业布局、技术创新、制度体系等方面走在全球发展前列。我国《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擘画了国家氢能发展蓝图,标志着我国氢能产业“1+N”政策体系初步设立。地方政府、企业机构、科研院所协同发力,推动关键技术创新、增强多元供应能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应用场景,产业合作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共同推动我国氢能产业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本书秉持“立足中国,放眼全球”的视角,从政策标准、生产消费、产业动态与区域发展四个方面构建数据统计体系,以量化的形式系统且直观展示国内外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情况,以期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0

中国能源科学2035发展战略

21世纪前20年,能源科学蓬勃发展,为保障世界能源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人类文明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国也已经成为能源科学大国、能源技术装备产业大国和能源教育大国。《中国能源科学2035发展战略》在总结国际能源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我国能源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我国能源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集中阐述了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智能电网,综合能源系统,能量转换中的动力装置与热能利用,电力装备,储能装备及系统,氢能的生产、储运及利用,终端用能及节能,碳减排技术等领域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面向2035年提出了我国能源科学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和相关建议。

11

能源战略(2035)

本书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能源战略(2035)”的研究成果。能源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推动我国能源革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为此,以中国工程院“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研究”系列重大咨询项目成果为基础,先后出版发行了“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研究系列丛书”第一辑、第二辑、第三辑。“能源战略(2035)”是在项目第四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纂完成的,结合新形势新要求,系统研究煤炭、油气、核能、水资源、电力、氢能、储能等主要能源的供应能力与发展潜力,在分析研究世界能源发展趋势与主要国家和经济体能源战略的基础上,提出以能源科技为重点,面向2035年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思路、目标、重点、路线图及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国家能源战略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撑。本书是在项目层面对课题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与深化研究,是各课题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

12

氢能利用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本书对氢能产业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政策解读,剖析氢能产业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设想。基于大的背景分析,从氢能产业在交通领域、电力领域、储能领域、其他应用领域四个大方向进行细致的研究,对在各个细分领域分别从发展现状、竞争力、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及发展路线图进行深入的分析。最终系统全面地提出我国氢能利用产业发展战略,包括氢能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产业发展条件基本判断、发展前景分析、产业发展指导思想、细分领域发展策略、保障措施与建议等。

13

氢与氢能

《氢与氢能》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删除了一些陈旧的内容,也对一些章节进行了简化,增加了近10年来氢能研究和产业的新发展。本书分21章,围绕着氢能的基础知识,氢气的制备、纯化、储存、输运、应用、安全等关键环节,从5个部分进行了介绍,并从经济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第一部分是氢和氢能源的重要性以及氢的基本性质,包括第1、2章;第二部分是氢气的制备和储存,包括灰氢和绿氢的制备、氢气分离和提纯、气液固不同状态的储氢(分子储氢和原子或离子态储氢),由第3~11章组成;第三部分是氢气输运和供给,包括气体钢瓶、液态氢气以及管道的氢气输送,加氢站的建设、种类和主要设施,由第14,16,17章组成;第四部分是氢能的应用,包括最受关注的镍氢电池、燃料电池、储氢装置、氢内燃机动力车、氢燃料电池动力车、氢冶金等材料领域的应用,电网移峰填谷等,由第12,13,15,18~20章组成;第五部分是氢气的安全问题,在第21章介绍。

14

氢能安全

当前正在加速发展的氢能产业有望助推“双碳目标”的实现。氢能安全理论与技术可为推广利用氢能保驾护航。本书系统地融合物理科学、工程学、管理学和社会科学方法,旨在防控氢能生产和使用过程的事故风险。全书论述氢气危险特性、历史事故、储运与使用风险防控方法、本质安全设计、安全管理系统和安全文化等重要问题,为保障氢能安全利用提供了一套系统方法。此外,书中还介绍了氢能安全法规要求和研究趋势。

(本文编辑:刘四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位

科学出版社视频号

硬核有料 视听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