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

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及

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评选结果揭晓

广东有1名个人

1个集体上榜

广东省中山市技师学院高级实习指导教师梁嘉伟获评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抗疟援外医疗队获评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今天,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从技校生到世界技能大赛冠军

“90后”广东青年打破不可能

从技校生到世界技能大赛冠军,“90后”广东青年梁嘉伟用汗水与拼搏打破不可能,在这条充满挑战的技能成才之路上绽放青春光彩。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学技术也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也能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是梁嘉伟的人生格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9年,梁嘉伟入读中山市技师学院,开始刻苦钻研技能。在经历八年系统科学训练后,2017年,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他代表中国参加信息网络布线项目,并荣获金牌,实现了中国在世界技能大赛信息通信领域金牌“零”的突破,这也是目前唯一一枚金牌。

世界技能大赛被称作“技能比赛中的奥林匹克”,是最高层级的世界性职业技能赛事,也是世界技能组织成员展示和交流职业技能的重要平台。

比赛项目分为6个大类,大部分竞赛项目对参赛选手的年龄限制为22岁。制造团队挑战赛、信息网络布线等4个有工作经验要求的综合性项目,选手年龄限制为25岁。因此,对绝大多数年轻人来说,一生只有一次机会参赛,十分难得。

梁嘉伟参加的赛事是世界技能大赛信息网络布线项目,该项目标准极严,要想参赛必须过五关斩六将,需先后通过学院、市级、省级比赛,成为国家队队员才有机会。在广东省的比赛中,竞争者众多,梁嘉伟冲关三次,终于如愿拿到国赛资格。

坐着绿皮火车从中山到天津,这是梁嘉伟第一次离开中山出远门。经过两天多的颠簸,到达目的地后,他立即开始训练,并向教练团队展示了自己的训练情况,默默下定决心要取得好成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梁嘉伟在世技赛信息网络布线项目中国集训基地训练。

训练是相当艰苦的,每天早上从7点开始一直到午夜12点,天天如此。梁嘉伟废寝忘食地痴迷于训练,进步很快。比赛中有一个模块叫“光纤熔接速度竞赛”,要求30分钟60芯为满分,他平时训练就做到了30分钟85~90芯,正式比赛时梁嘉伟做到了30分钟85芯,在这一个模块上打破了世界纪录。

至今,梁嘉伟还能回忆起当时的光纤熔接训练,它需要把两根比头发丝还要细的透明玻璃纤维熔接在一起,一不小心,很容易把断纤、裸纤扎进手里。

这时,只能打开手机闪光灯,在窗户边利用阳光,不断在手上寻找断了的光纤,再找出镊子刺破外皮,一层一层地慢慢挑,慢慢找。

“因为它是透明的,而且不是在皮肤的表面,已经深入了肉中,只能感受到每次拧毛巾、拧螺丝刀都是撕心裂肺的刺痛。”为了保证训练时长,梁嘉伟找来了电工胶布和纸巾,把伤口绑住,再戴上劳保手套,然后继续练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成千上万次的技术分析与训练,将操作手法转化为肌肉记忆,梁嘉伟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创新“十指熔纤法”等多种技巧,将准确率从99%提升到99.99%,实现了100倍的跨越式提升,成功打破世界纪录,先后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

梁嘉伟在2017年世界技能大赛中。

最终,梁嘉伟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的信息网络布线项目上获得了金牌,一举打破了日本队在该项目上的垄断地位,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取得了我国参加世赛以来的最好成绩。

梁嘉伟将获奖原因归功于这个伟大的时代:“这是一个国家高度重视技能人才成长的时代,这也是我能从普通的技校生成长为世界冠军的最重要因素。”

从世界舞台回到中山后,梁嘉伟选择回归母校任教,将国际化技能标准融入课堂教学中,并多次带领中山学子冲上国家级赛场,展示中山市高技能人才风采。

他担任了世界技能大赛中国技术指导专家,指导我国选手参加第45、46届世界技能大赛并获得银牌,指导中山学子张俊强参加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入围国家集训队并晋级全国五强,他自己也顺利晋升为高级实习指导教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梁嘉伟表示,作为一名技能教师,他将继续立足岗位,帮助更多拥有“技能梦”的青年走上技能成才、技能就业、技能创业、技能报国之路,努力培养出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和工匠型人才,推动我国不断向制造强国、品牌强国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代“青蒿人”

“一带一路”上传递中国医生的温度与力量

疟疾、艾滋病、结核,被称为人类三大传染病杀手。

跨越了半个世纪,帮助100万以上人群摆脱了疟疾困扰,研制的复方青蒿素,让全球2000万人受益——以李国桥教授为首的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研究中心全球抗疟团队,是我国目前唯一坚持在亚洲、非洲和大洋洲开展青蒿素抗疟的团队。团队为人类控制疟疾流行贡献了中医智慧,创立了中国方案。

从1967年至今,复方青蒿素援外抗疟项目已成为国家外交战略的重要一环,是与他国建立友好关系的桥梁。团队历经三代人,年轻的一代正在成长,正在以勇于创新、敢于开拓的精神,积极传播中医药文化,推广中国抗疟模式,用实际行动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青年力量,以坚定的信念践行新时代的五四精神。

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颁奖暨百场宣讲启动仪式现场图。

“多年来,我们团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是我们的文化自信。这些在实践中形成的经验,我们也在不断推广到国外,推广到有需要的地方。”作为传承的第三代,李国铭表示,团队的老师教给他的经验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

踏实、努力、诚恳的科研以及实践精神,从第一代“青蒿人”的代表——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李国桥开始,正在代代传承。

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中心全球抗疟团队第一代领头人李国桥,1967年参加国家“523任务”时刚满30岁。

他深入研究恶性疟疾的发热规律,不惜写下遗书“以身试疟”,两次将带有恶性疟原虫的病人血液注入自己体内,寻找疟原虫发育规律,为抗疟药物临床试验的开展奠定基础,把壮丽青春燃烧在对抗疟疾的第一线,一首属于青蒿人的青春之歌也就此开始代代相传。

李国桥教授(前左二)在柬埔寨临床试验现场。

在李国桥的带领下,以宋健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青蒿人开始走出国门,投身对外医疗卫生援助,以国为单位,医治了一个又一个的国家。

他们扎根非洲20余年,将中国方案推广应用到科摩罗、多哥、巴布亚新几内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其中科摩罗疟疾病例减少超99%,实现疟疾零死亡,巴布亚新几内亚人群总带虫率减少87.20%,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示范村产生疟疾控制协同效应,有效抑制了疟疾传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健平教授(右二)指导监督全民服药工作。

经过了以身试药、不惧牺牲的第一代青蒿人,不畏艰苦、甘于奉献的第二代青蒿人,如今,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代青蒿人的“80后”“90后”,已扛起一线科研和抗疟的大旗,担负起消除全球疟疾、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重任。

邓长生,26岁结婚领证后3天即跟随宋健平教授远赴非洲,女儿出生后更错过了许多与孩子一起的时光。千山阻隔,聚少离多,但他在女儿的心目中,一直都是到处奔波拯救世界的英雄。

邓长生在工作现场。

李明强,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抗疟组长,曾走遍这个国家的每一个村庄,走坏了4双运动鞋,只为获得第一手资料。新婚不久便带着妻子一起来到非洲,继续开展疟疾防治工作。

李明强(中)在工作现场。

另一对夫妻档李国铭、刘瑞媚夫妇,同样远离家乡,在多哥和科摩罗一起抗疟数年。他们说,在非洲携手抗疟是二人最浪漫的时光。

他们每天起早贪黑做调查,挨家挨户搞科普,拿着喇叭一个村一个村地喊。为了让当地人亲眼看到药物的安全性,他们甚至带头服药,并尝试说服当地官员、村长等有威望的人跟着服药,想方设法慢慢打开局面。

李国铭(右)在工作现场。

刘瑞媚(左)在工作现场。

如今,疟疾得到有效控制,青蒿人也赢得了民心。当地人很快把他们看成自己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居民主动用中文打招呼说“你好”,或者握着他们的手说“谢谢”,青蒿素类药物也已经成为当地人眼中的中国“神药”。

一首青蒿人的青春之歌跨越了时代、跨越了山海,山的这头是家,海的那头是青年们的责任与使命。

因为他们,世界上那些被遗忘的角落被光明照亮。因为他们,世界感受到了中国医生的温度与力量。

他们在自己的领域中

坚守理想、笃行实干

赤诚奉献、奋勇争先

彰显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

挺膺担当的朝气锐气

为他们点赞!

News

来源 | 广东共青团

编辑 | 张源

校对 | 钟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