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位读者在看了我那篇《》之后,今早给我写了封信表达不满。他是国内一流大学的文科硕士,关注我已久,但这次看法不同:

维舟老师您好,

过去很多年中,我都是您的忠实读者。您在豆瓣上的很多书评、短评都给了我们的文史哲学生很多启发,但时至今日,作为一名90后,真的很难共情您的观点了。

我可以理解“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自然有一代之理解”,但我十分怀疑您是否有半年以上的欧美国家生活经历。因为对于我们90后来说,许多朋友(包括我在内)都有在欧洲or美国的经历,加州数百万的homeless和巴黎街头的枪击抗议我本人都亲身经历过。

80后一代生长于中国加入世贸之前,00后一代又生长于15年全球右倾之后,90后的我们这一代人确实成长在中国飞速发展又极具安全性的历史时期中。小时候常听父辈说德法如何先进安全,自己真到西欧旅行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小时候常听父辈说起纽约才是世界上唯一的大都市,自己真在纽约住了半个月才发现根本不是那样,违法乱纪、毒品便溺随处可见。

这是我们这代人的亲身经历,无数个春夏秋冬的切身体验。在这一认知上,作为一名受过教育的学生,我实在难以理解为何您还要以“西方”为锚地去探讨反思与进步。人类的美好未来是我们所有人的希求,但这一未来绝不应以2015年后的“西方”为模板,在我看来这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为何您还要如此迂腐坚持?

或许,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全新的观念与世界,它可以具有多元可能性,但绝不能以此刻如今的欧美国家为锚地。我们常玩笑着说,80后多“反思怪”,00后多“小粉红”,希望受过高等教育的您在未来可以更客观冷静地发表观点。我们翘首以待!

如果我没理解错,他的意思是:欧美已不值得效法,他们有他们的问题,我们也有我们的长处,我们应当自信地走自己的道路,这才是未来的方向。想倡导“以西方为鉴”来反思自我?那已经过时了。

但这不是我的观点。恰恰相反,这正是我文中所批驳的:看待“世界”只有一种功利的态度,能从那儿学到东西、赚到钱、获得资源,就勉为其难打打交道;如果形势丕变,发现“原来你也不过如此”,对自己好像已经没多大用处了,对不起,那就没什么好脸色了。

我总算还知道一点西欧和纽约是什么样子,就算自己没去过,也早就听足够多的朋友谈到过。说起来,他的反应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列维-斯特劳斯在《忧郁的热带》中就写过:

有一次,一个巴西女学生第一次到法国之后,眼泪汪汪地跑来看我,巴黎那些因岁月而阴暗的建筑物,她觉得很脏。她判断城镇的唯一标准,是看它有多白、多干净。但是那些面对纪念性建筑物所引起的超越时间的沉思,那些最漂亮的城市所具有的亘古常新的生命,那些不仅仅是单纯为了满足都市生活功能,而且是沉思与回想对象的建筑物,都是美洲城镇所不具备的性质。

欧美国家当然有自己的问题,但这和不卑不亢地和他们打交道矛盾吗?就像我们生活中交往的朋友,恐怕没有谁是完美的,那我们对待他们的态度,难道就只能要么追随,要么幻灭?

我从未说过要亦步亦趋地效仿西方,每个国家 、每一种文化无疑都有自身独特的道 路,更别提像中国这样如此特殊的存在了。 相反,“不卑不亢”本身正意味着中国应有独立自主的姿态,既无须仰视,也不必傲慢,而是作为负责任且平等尊重他者的个体参与国际社会。

有一点他说对了,我没有在欧美国家生活半年以上的经历。不过,我想这不是关键。多年前,我写过一篇郑州游记,底下有人惊叹:“我在郑州生活了二十年,竟然还不如人家来了一天看得深刻!”也就是说,当你认同观点时,不会质疑对方缺乏直接经验,这只有在你不认同的时候才会被看作是一个问题。

当然,就像他说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理解,不论如何,他现身说法证明了至少是一部分(据他说来还不在少数)90后知识精英如何看待外部世界。这我既不惊讶,也不遗憾,只不过如果这构成一种社会现象,那我觉得值得好好研究一下。

他的话语里真正矛盾的地方,是他一方面强调“多元可能性”,另一方面又仍抱持着一元价值观,规定了怎样才是正确的(至少“绝不能以此刻如今的欧美国家为锚地”),并且因为我的观点和他不一样,他就质疑我不够“冷静客观”。

彼此在观点上有分歧,这再正常不过了,他当然可以遵从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我无意去说服他。都是成年人了,理应清楚地知道要改变一个25岁以上的人的思维定势,往轻里说也是吃力不讨好的事。这不是回避,只是面对现实。

所以我告诉他,不必勉强读我的文章,如果我的书评、短评曾经对他有启发,那就去读那些好了,至于像这些看了之后不认同的,不想看也无所谓。

我这人兴趣驳杂,写的内容也五花八门,我一直知道不少读者只对其中一部分感兴趣。之前还有一位,特别喜欢我的乡土散文(因为他两次赞赏都是),但非常反感我对俄乌战争、上海封城话题的评论,后来取关不算,还专门写了一篇来骂我。

本来,我也无意去改变谁,在这块自留地里,无非就是种一些自己的蔬菜水果,如果你喜欢番茄,那就挑番茄看;要是偏爱苹果,那就看苹果。确实不少人只喜欢番茄,看到苹果就难以忍受,扬长而去。

我很遗憾,但只能接受这个现实:许多人的态度就是这样,要么完全认同,要么就是看都不想看,好像就没办法部分地择取——说起来,一些人对外部世界的态度差不多也是这样。

至于我,还是尽力而为吧,多种点蔬菜水果,任君挑选,但你选了什么、又吃进去了什么,那都取决于你,我干预不了,也不会去费那个神。与其解放他人,不如先解放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