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不看电视了,你给我什么奖励呢?”

“我收拾一下玩具,你让我吃一个冰激凌吧!”

“画完画,可以给我买玩具吗?就买一个!”

生活中,想必很多家长都会遇到孩子跟自己讲条件的问题。

看着孩子眼巴巴的望着自己,那种渴望的眼神,加上一句几乎祈求的话“好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父母都会瞬间沦陷,一个“好”字,全家其乐融融!

可是,时间长了,孩子习惯了事事和父母讲条件,有时候甚至“得寸进尺”

或者稍不满足,就发脾气,常常被身边的小人儿“威胁”“控制”,这该如何是好?

孩子为何总爱讲条件?

孩子到了几岁爱讲条件?什么样的孩子会跟父母讲条件?孩子讲条件,父母该不该满足他呢?

许多家庭的孩子都爱讲条件,起初父母觉得孩子有了自己的主见,要求也不高,就随口答应了孩子。

等到下一次,孩子不听话或者没有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的时候,父母自己就搬出“条件”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傍晚孩子在小区玩的不想回家,有的父母就会用“宝贝,我们回家啦,你回家我可以让你看一会电视”,

或者说“你回家,我可以让你吃一个冰激凌”。

这样的“激励”,屡试不爽,孩子都会乖乖地“听”父母的话。

可是,突然有一天发现,孩子事事总爱和父母谈条件,甚至到了无奖励不行动的地步,这使得一些家长很苦恼。

这孩子是怎么了?跟谁学的竟然会“威胁”父母了?

其实,孩子爱讲条件,并不等于孩子不听话。爱讲条件的孩子,也并非是孩子学坏了,而是孩子到了敏感期,家长错误的引导一步步造成的。

在孩子所有敏感期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敏感期,那便是自我意识敏感期。

这个敏感期的出现,一般是在孩子2岁左右,有的可能会稍晚一些。

当孩子处于自我意识敏感期的时候,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也喜欢说“不”。

这个阶段孩子表现出的行为,看似叛逆、自私,再加上一些父母“擅于”用奖励的方式去引导孩子,让孩子变得“听话”。

久而久之,孩子琢磨出原来“听话”可以换到自己想要的“利益”,对自己有好处,在他的意识中就会建立这样的概念“行动=奖励”。

交换条件,就这样在父母先提出来,却在孩子手中将其发挥到极致。

孩子总爱讲条件,家长该怎么去引导呢?

讲条件,不如和孩子谈底线

孩子讲的条件要区别对待,并不是所有条件都要满足他。

要知道,你每一次的让步,都会让孩子觉得你没有底线,会变得更加的变本加厉。

很多研究表明,孩子跟父母提出的很多条件都是“试探性”的,即孩子提出来的条件,有时候并不是他真的想要,而是只是试探一下父母的底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倘若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没有底线,就一定会让自己步入事事和孩子讨价还价的困境。

越没有底线的父母,越容易养出“白眼狼”!

所以,爱孩子,就要坚守做父母的底线,不能无原则退让。

有些事情可以适当让步,尊重孩子的意愿,比如想吃一颗糖果,多看一会电视,这些事情都是可以商量的。

但有些事情是不能添加还价的,比如良好的卫生习惯,一些无理要求等。

作为父母,如果一看到孩子哭、耍赖就心软,妥协,那么立再多的规矩也无济于事。

所以,跟孩子讲条件,不如跟孩子谈底线,让他明白哪些事情能够做,哪些事情不能够做。

了解“讲条件”的背后动机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不会有无缘无故的恨,孩子讲条件亦是如此。

孩子讲条件,背后一定有他自己的“打算”,孩子心中的“小算盘”,家长越早弄明白,越能更好地跟孩子沟通。

比如看电视,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体验,明明事先跟孩子说好了只能看10分钟,可是时间到了,孩子却不想关电视,继续看下去。

这时候,很多父母都会搬出一大堆道理来,遵守约定、遵守规则、说到做到等等,能想到的道理一大推,可唯独忘记了一点。

孩子不看电视要干嘛?看书?画画?看着父母玩手机?

孩子喜欢看电视,很多原因在于,常常把电视上的卡通人物当做自己的“好玩伴”,有它的陪伴,不会无聊。

倘若你全身心的陪伴孩子一起玩耍,跟他一起做他喜欢的“过家家”,或者角色扮演,他会很开心,就是让他去看电视,他也会说“再玩一会”。

孩子最需要的,真的不是“完美的家长”,而是有“心力”的家长,一个真正能读懂自己的家长。

蒙台梭利博士说,爱孩子,就先读懂孩子。

我们要感受孩子所想,知道孩子所想,懂得孩子所想;

只有将自己和孩子放在同一个平台上,以一颗孩子的心来看待孩子的问题,才能真正意义上了解孩子、懂得孩子。

因为只有真正意义上懂得了孩子需要的是什么,我们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为孩子服务。

教育孩子,没有“说明书”,孩子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一些小秘密.

作为父母,唯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掌握科学的育儿技巧,才能练就一双“慧眼”。

用学习点亮教育智慧,读懂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父母的肯定胜过物质奖励

蒙台梭利博士在其原著中写道:

奖赏与惩罚在精神上是奴役别人所用的工具,它们只会诱使儿童勉强去做非自然的努力。

如果总是使用奖励或奖惩的方法,这样的孩子除了不主动以外,也会缺乏自信。

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对还是不对,就更谈不上创新。

可悲的是,奖励与惩罚,却往往是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惯常使用的两个方法。

但是,奖励与奖罚所起到的效果,却只有短期效果。

物质奖励,虽然短时期内能激励孩子,但长期以往会极大削弱孩子的内驱力。

其实,无论多大的奖励,或者多大的奖罚都是外在的刺激,都是靠外部的力量让孩子改变某一件事。

孩子所作出的改变,不是发自其内心,自然就不会长久。

孩子对什么感兴趣,想要做什么,是由他的内在需求决定的。

因此,与其用物质奖励跟孩子讲条件,不如给他一个赞许的击掌,一个深深的拥抱,或者准备一些小粘贴奖励,都要比物质奖励,更能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对自己行为的肯定。

总之,父母不要总怪孩子爱讲条件,而要从自身找原因,肯定是自己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才会导致孩子喜欢讲条件。

正如蒙台梭利博士所说的,孩子的一切行为都是成人造成的;

我们对孩子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一生,也会决定他一生。

THE END

本文来源:每日蒙台梭利(ID:montessori-daily),蒙台梭利成长交流平台,一个有内容、有深度、有温度的公众号。

本文属于政务公益宣传,对于文字或者图片有异议的,请联系删除!

投稿邮箱:

hubeiejiati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