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武之璋

近期,网络上出现了于墨老师老师发布的一段关于司马迁及其著作《史记》的短视频。尽管视频不长,但其中却存在诸多谬误。这些谬误不仅体现在对司马迁及其著作的片面理解上,更包括了对相关史料的错误引用与解读。担忧于墨老师的说法会对广大观众产生误导,进而对司马迁及《史记》的研究与理解造成不良影响。在此郑重提出几点纠正意见,以期能够为大家提供更为准确、深入地了解,共同促进对司马迁及《史记》的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墨老师在其短视频中竟也称《史记》为“谤书”,指责司马迁品行有亏,并对汉武帝与刘邦进行毁谤。此论调荒诞极。司马迁,一代史学巨匠,其个人品德与学术造诣历来为世人所敬仰。在历史长河中,除东汉王允外,鲜有人对其及《史记》提出非议。王允之所以持此观点,是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复杂原因的。而于墨老师今日似乎欲步王允后尘,对司马迁及其著作进行如此不堪的批评,实在令人费解。

事实上,王允称《史记》为“谤书”的行为本身就充满了争议。他之所以持有这一观点,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个人立场。

王允,作为东汉末年的权臣,曾做出许多影响深远之事,包括暗中策划诛杀董卓。他亦曾犯下极其恶劣的行径。当时,一位因政治斗争而身陷囹圄的大学者蔡邕,向皇帝哀求保全性命,表示即使被剁去双脚,只要能留下性命完成《汉书》便心满意足。蔡邕作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当时为蔡邕求情的学者很多,然而,王允却坚持处死蔡邕,他的理由是,当年汉武帝未杀司马迁,致使司马迁完成《史记》并对汉武帝与刘邦进行毁谤,因此必须杀死蔡邕以防其效仿。最终,蔡邕惨遭杀害,这一行为无疑极其恶劣。

王允对《史记》的价值与司马迁的人格一无所知,仅凭个人偏见对史记妄加批判。指责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汉武帝与刘邦进行毁谤,导致杀掉一个大学者,实在令人愤慨。

自司马迁与《史记》问世以来,历经两千余载,除王允外,于墨老师竟成为首位否定司马迁人格与质疑《史记》学术价值之人。其否定之理由荒诞不经,显然缺乏对司马迁及《史记》的深入了解与研究。他无视司马迁在中国史学界的崇高地位,亦无视《史记》在中国学术界与文化界的巨大价值,此种浅薄与无知,实令人叹息。中国文化中,史官精神乃优良传统之一。史官们秉笔直书,不畏强权,以公正客观之态度记录历史,维护了历史的真实性与公正性。在漫长的专制帝制时期,史官之记录使得众多帝王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节制,唯恐遗臭万年。此种精神之可贵,不言而喻。因此,将司马迁及其《史记》视为“谤书”,对司马迁及史记在中国文化史之地位毫无影响,但是突显了于墨老师的无知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今日探讨的议题,是关于史官在记录历史时应持有的秉笔直书的精神。若史官因个人荣宠与安危之虞而曲笔隐恶,其著作之可信度将大打折扣。试想,若中国历史上缺乏这种史官精神,我们的民族又怎能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沧桑,依然生生不息。有观点称司马迁因毁谤汉武帝而遭受腐刑,实则缺乏史实依据,显属无稽之谈。司马迁之所以受腐刑,乃因其为李陵仗义执言。当李陵兵败被俘,汉武帝盛怒之下诛杀李陵全家,司马迁却敢于为李陵辩护,称其已尽力而为,投降匈奴或许只是权宜之计,期望日后能里应外合,助汉朝征讨匈奴。汉武帝闻此大为不悦,判处司马迁死刑。然司马迁以巨资赎得性命,却因此遭受腐刑。然而,他并未因此屈服,而是更加专心致志地完成了《史记》这部不朽之作。

《史记》一书完成后,因内容可能触怒汉武帝,司马迁当时未敢轻易付梓。若内容泄露,司马迁乃至其全家的性命恐将不保。直至司马迁完成《史记》后的二十年,即汉宣帝时代,这部著作才得以公之于众。由此可见,于墨老师对司马迁及其著作《史记》显然缺乏深入地研究与了解,对于司马迁遭受腐刑的原因也不知道。在连一知半解都是谈不上的情况下,于墨老师竟敢对这部历史上极具价值的史学巨著及其作者进行批判,实在令人惊讶。作为一名学者或评论家,应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深入研读原著,理解作者的意图与背景,方能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建议于墨在发布视频前,应认真审视自己的言论,确保所传达的信息准确无误。避免因轻率与无知而损害自身形象,玷污学术的尊严。同时,也希望您能够虚心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以更加成熟和专业的态度面对公众。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