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角活动是幼儿特别喜欢的活动。

由于活动选择的自主性、使用材料的随意性以及与同伴交流交往带来的快乐,让大多数幼儿充分体验到了区角活动的乐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随之而来的诸多问题也凸现出来,

特别是活动材料,由于幼儿的反复操作,

不仅材料破坏严重,

而且活动后常常是“玩时有人,收时无人”,

造成很多区角因疏于整理而凌乱不堪,不仅影响了活动室的整洁,而且给下次游戏带来许多麻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健康领域指出:

“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并在“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的子领域目标中分别提出了小、中、大班幼儿“基本生活能力”的目标。其中,

小班是“能将玩具和图书放回原处”;

中班是“能整理自己的物品”;

大班是“能按类别整理好自己的物品”。

那么,如何切实贯彻《指南》精神,让幼儿主动地参与到整理材料中来,并获得良好的整理物品的技能与习惯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师幼共同制定材料整理的规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

如何让幼儿自觉地遵守规则呢?

我们做了这样的尝试,首先和幼儿共同讨论整理材料的规则。

“为什么要整理材料?”

“不整理东西会很乱!”

“不整理玩具他们就会找不到家,他们会想家!”

“不整理好了,下次就没法玩了!”…

知道了不整理材料带来的各种不便,继续讨论下一个话题:

“怎样整理才会又快又好呢?”

“把材料分开放”

“把大积木放在大筐子里,把小雪花片放在小筐子里”

“物品从哪拿的还放哪去”

“笔和笔套不可以分家”等等,

相信孩子们会说出许多切实可行的规则。

“如果有小朋友不参与整理怎么办”?

“下次别让他玩活动区”

“罚他不能当值日生”

“告诉他赶快整理好”…

孩子们会进行热烈商讨,

教师可以把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整理,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下来,作为整理规则张贴在活动区的显眼位置。

由于规则的制定是教师和孩子共同完成的,

幼儿参与了制定规则的全过程,

所以他们不仅基本能够自觉自愿地遵守,

还起到了互相监督、提醒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制作相应的标记,便于材料整理

有了一定的材料整理规则,每次活动区活动之后,幼儿能主动把相应的物品收回到橱柜里,但花费时间较长,而且经常会因为物品筐的归属问题发生争执。

怎样才能让幼儿将活动材料整理得又快又整齐呢?

1

按图示标记整理

引导幼儿将各式积木、娃娃、汽车、蜡笔、彩泥罐等玩具、用具放在纸上,按住后沿着四周的轮廓画下来,撕或剪成图卡标签,用胶纸粘贴在各橱柜相应的部位,以提示幼儿整理时应归放到标签处的筐里。

例如:装剪刀的小桶放在了画有剪刀图案的图形上,铅笔的家在画有铅笔图样的纸盒里,其他的如小勺子、胶水、橡皮等也各有其位。

再如娃娃家的餐具、衣物、食品等以一个小碗、一件衣服、一个蔬果等图案作为标记,以此让幼儿知道,玩具玩好后应放回盒、筐等器具内,然后再放回标有标记的位置,帮助幼儿形成一种物品一个“家”的意识。

这种图示法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同时可以运用拟人化的情境、儿童化的语言,帮助幼儿理解并乐意接受,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

如:把“玩具宝宝送回家”是提醒幼儿将物品放回原处;把同一类玩具放在一起,可以说成“好朋友在一起真开心”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按文字标记整理

孩子们特别是大班的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教师可以在各个区角及橱柜上运用图文并茂的标记,满足各个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让幼儿根据文字卡片来进行收拾整理。

例如:“阳光百货”区域是摆放幼儿角色游戏需要的各种物品的地方:包括水果货架、蔬菜货架、休闲食品区、日常用品区等,这类文字标志直接展现的是物品名称。

而有一些文字标记展现的则是所标记物品的玩法和作用:

如“蹦蹦跳眺”是一根根跳绳的家,

“抱一抱”是各类胶水、胶带等材料的家,

“折折剪剪”是手工材料的家,

“和时间赛跑”是幼儿自制钟表的家等。

文字标记的使用,不仅让幼儿在活动中很快就能找到所需材料,而且活动结束后也会迅速将各种材料各归其位,材料整理的速度和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提前告知,让材料整理从容有序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活动区结束时,大部分老师都会直接用语言告知“区角活动结束啦!材料宝宝快回家!”

孩子们一听到指令,就立马开始急急忙忙整理收拾起来,很多孩子还没有从游戏的情境中调整过来,一时之间就显得有些零乱,导致胡乱地将材料堆放进筐里。

老师们可以尝试这样的方法:

在活动即将结束的前十分钟,放一段舒缓动听的音乐,让幼儿有个心理准备,知道活动快要结束了,自主调节自己的活动,让材料的整理更加从容有序。实践证明,这种方法非常有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相互监督,及时评价

规则和标志的建立以及使用,使活动区材料的整理有了明显的改观,但是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在每一次的区角活动中,可以请幼儿轮流担任管理员,成为区角的小主人,从自身感受出发,提醒与监督同伴收拾整理,以此来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及交往能力。

幼儿之间的相互监督能让他们的规则意识日益增强,及时准确的评价则更能使幼儿的良好习惯持之以恒。

每次活动结束时,教师可以在巡视中给予幼儿及时的评价:

“你收拾得真快”

“你的玩具摆得挺整齐”

“你们两个合作得真棒”

“娃娃谢谢你把她送回了家”……

老师看似随意的一句鼓励,能让幼儿获得极大的满足,对他们的好行为是一种正强化,从而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做好每一件事。

教师还可以利用活动后的分享交流对在收拾整理中表现突出、或者是有进步的幼儿进行肯定,并让他们为同伴讲述整理的过程与方法,使孩子们在相互学习中提高了材料整理的能力。

如此一系列的活动及措施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整理习惯,持之以恒,幼儿会逐渐接受并慢慢强化,显著提高整理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园长幼师通服务平台 为中国学龄前教育工作者提供专业资讯服务,致力于帮助托育园&幼儿园园长、教师专业化提升,为托育园&幼儿园提供专业服务的第三方服务平台。

*声明:本文大部分文字和图片均来自网络,由园长幼师通服务平台小编因教学和研究需要转载或选编的文章,重在分享优秀教育理念,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后台留言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