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月23日,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学术系列讲座,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马菁汝作为主讲嘉宾,就“艺术与科技”与上海美院师生进行交流,激发科学与艺术的跨界创造力。讲座由线上、线下两个渠道同时进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讲座围绕中西美术比较、中西融合的艺术创作、美育传播以及艺术与科技以及美育提升几个方面展开。在讲座中,马菁汝教授从自身美术教育理论和实践展开,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美育课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教授将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在一个个有趣的美育故事中,为我们生动解释了两个维度跨界的可能性、融合性与共生性。艺术为科技提供传播渠道;科技推动艺术创作;科技让艺术从二维到三维空间。马教授将艺术与科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学科发展理念教授给大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互动交流

马教授好,我目前在山东艺术学院任教,很荣幸能有这个渠道来听您讲座。 您有谈到很多 AIGC ,其实 AIGC 对于电影来说影响非常大,包括整个创作流程。 我想是不是可以把 AIGC 对于这个影视创作教学体系的创新作为一个研究对象,不知道老师您对这个有什么建议与指导?

我觉得搞学术,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有这个想法就是一种创新的思考,下一步就是把它做的更完整。 可以尝试申报课题,艺术与人工智能、科学技术结合,都是重点发展的方向。

马教授好,我目前在普渡大学做访问学者,很荣幸能够线上听到您的讲座。您从中外交流融合的视野下探讨了美术教育,包括艺术创作上的一些创作和研究经历,我很受启发。我今年申报的课题,也是在中美比较的视阈下探讨社区艺术项目,落脚点希望能回归到中国特色的社区艺术发展上,以提供一些新的想法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请教马教授在这种比较视野下,最终要落脚在国家特色的路径上,您有什么建议吗?

我认为选研究点一定要小,城市微更新和社区的点都非常好,可以抓住某一个人群,或内容的一条线。 如城市微更新当中地域文化,它在某一个地域有没有呈现出自己地域的特点,有肯定是很好,也有可能趋于雷同,那我们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 研究最重要的首先是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方法论与观点,最后有一个实现的目标,这样整个逻辑就清晰了。

马教授好,我目前是博士三年级学生。我的博士论文也是和美育相关,我想从高校角度来探讨艺术乡建。近年来各高校都开展了一些和乡建有关的创作和实践,这些活动是否能为成为一些模式?这些模式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方法论来指导创作与教学?想请教一下马教授,您作为高校里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一位教育者,您认为我们如果参与到艺术乡建中,我们希望从中获得什么?

我认为研究乡建板块的时候,要放眼人的发展和美术教育的关系,不局限于高校范畴,研究人群要放宽。 另外研究方向没问题,但是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定一个小的研究脉络。 研究高校和乡建的关系模式,其实也是基于社会美育的体系之下,目前理论研究的梳理还是比较少。 可以把中西方案例做对比研究。 例如我这次去梵高的出生地荷兰纽南,他们将乡村文化、旅游、美育连结在一起,餐厅、车道、街区都按照梵高的经历设置了 14 个景点,居民、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感受。 既然研究模式,案例就非常重要。 但是最终目标,是为了全人类的审美追求。 最终论文就会很饱满,很有力量,就不是从乡建谈乡建,而是从乡建谈人类的追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责任编辑:逄继青

文字编辑:朱艺芸、刘妍

摄 影:朱艺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