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次投稿将同时发布六大平台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黑金茶,一款继杭州龙井绿茶、九曲红梅(红茶)之后的又一茶乡名品。

此茶呈黑金光泽,纯澈、透明、清亮,入口甘冽、舒爽、醇厚,让人清神安魄,其茶可冲泡五次之多,加奶后,拿到沪上宾馆请中外行家品饮,无不夸道,赛过红茶与普洱。

如此好茶,居然出自一位菌类学家——韩省华先生创制,委实让人意外!

汉水

韩省华(下称“省华”)出生在陕西城固县,故乡的那个小村庄就在汉江支流湑水河畔,离县城仅11公里。汉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也是刘邦兴起汉业之地;张鲁推行“五斗米教”的地方;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地方。

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就是城固人。

八岁开始,省华就跟着父亲上山采药,并帮着培植药材。

父子二人,走遍了城固县域的山山水水,祖上开过药房,识得上千种中草药,知其功效,又传下许多方子,治愈多个顽疾,城固内外,无人不知,自小省华就对中药产生了兴趣。

1979年,佛坪药材公司派省华到浙江余杭太平乡的太平药厂给员工上课,讲解如何培植天麻等药材。厂长胡海潮听了,有意将他留在厂里,允诺工资提升到60元/月。

省华说:“如果你们能将我的农业户口转为居民户口,那么,我就留下。”

太平药厂生产竹沥油,只是一家社办企业,没有条件将农村户口转为城镇居民身份。

凑巧,庆元科委有领导到太平药厂请胡厂长到庆元帮忙。

胡厂长不愿去,便向领导推荐了省华。

东下

1980年,省华到了庆元,安排在县科委计划科做事。

不过,上级没有兑现落实为城镇户口的问题,没户口,也就没有口粮。

科委批了360斤稻谷,让他拿到粮站换了350斤粮票,才算住了下来。

次年(1981),省华将天麻成功引进庆元,这才在千分之一点五“农转非”指标中解决了户口问题。自此,全身心投入到中药材的培植与研究上,除了引进天麻,还培植了香菇、西洋参的人工培植技术。

县科委属下有家小厂,叫资源利用厂,1987年更名为食用菌实验厂。省华被调到那里,未久,再次改为食用菌研究中心,他成了副主任。

1989-1990年,县科委派省华到华中农业大学进修,虽说是个学生,在中医药行业已经小有名气,校方对他相当重视,有一次,校长孙济中接待美国菌种保藏中心主任,点名省华作陪,介绍中国食用菌产业状况,特别是庆元种植香菇史。

那次农大学习,成为他从实践到理论一次飞跃,也为省华在中医药、食用菌与茶业上的发展上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开前,食用菌菇多为野生,人工培植香菇乃是闻所未闻之事。

我国食用菌产业是20世纪80年代从庆元县起步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毛主席提出,全面发展,以粮为纲,多种经营,还出了个12字方针,也就是“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菌类被淹没在最后一个“杂”里,不为人关注。

研发

庆元,一个省陲县域,群山起伏,层峦叠翠,土地辽阔,资源丰富。

那些年,省华差不多走遍了全县所有村庄与山岭,一呆就是二十年。

他见证了我国鲜菇产业从无到有的过程,参与了发展至今的历史进程。

从采集野蘑菇,到人工培植、市场推广、餐厅上桌,再到制成药物、推广菌菇,延续到创制黑金茶。可以说,省华的人生旅途就是伴随药材、食用菌与茶的一生。

1990年,他创办了一家小厂,叫做庆元县微生物制品厂(今浙江方格医药公司),被任命为厂长,自此正式走上了承接祖传研发中医药之路。

多年以来,省华研究灰树花、灵芝、香菇、小白菇、天麻、茯苓的栽培技术,并在各地推广,其应用生料栽培新产品促酵剂适用于食用菌栽培,并具有相当疗效。

还研发了气雾消毒器、液体菌种等获得15项国家专利。

保力生

1982年,日本和浙江交换了十个食用菌试管种,其中有个叫灰树花。

次年,省华又先后在长白山、庆元采到野生灰树花,并采用人工栽培方式。

1988年在灰树花技术研究中,发现灰树花的提取物具有明显抗癌功能,与浙江医科大学合作研究,认定抗癌作用来自灰树花的多糖体。自然界含有多糖体物质虽多,一般不溶于水,无法被人体吸收,惟灰树花的多糖体易于在水中溶解。

进一步攻关,结论确定下来,此产品命名为“保力生”。

1991年,保力生进入临床使用,抗肿瘤率达到52%以上。由于他的菌类抗癌产品-保力生、灵芝孢子破壁粉为人体健康发挥了关键作用,被称为“灰树花之父”。

九十年代以来,省华先后出版《灵芝培育与利用》《食用菌培植与利用》《人造菇木露地栽培技术一百问》《天麻》《庆元香菇》《天麻培植与利用》《茯苓培育与利用》《科技与成功》等专著。那些年,他从事食用菌研究生产,承担了省部地县级的科研项目,获得过无数奖项,三次被丽水行署评为科学青年;被中国科协、共青团中央授予中国科学青年奖。

宝岛

省华对中医药的研究引起了海内外同行关注。

1991年的一天,忽然接到台湾中国医药学院校长秘书黄吉绪来信,写道,今得知您对菇类颇有研究,董事长指示我写信与你联系,信上留下了董事长陈立夫的地址。

省华想,那位秘书在信中留下了地址,也就是让自己给董事长写信。

他思忖着,自己只是大陆上的一介平民?陈立夫,一个几乎八竿子打不着的人,怎会想到要与自己联系?既然留下地址,就一定要回信。

在信中,他写道,我在大陆从事食用菌种植与研究,不知能对您有什么帮助?

忽然想到,在许多地方见过陈立夫题辞,书法了得,试探地问,不知您能否为庆元香菇题写个条幅?未久,果真有了回复,并寄来了董事长题写的条幅。

自此,省华与这位老人有了长达十多年的书信交往,探讨两岸对于食用菌研究最新技术。

研讨

庆元香菇产业日新月异,菇类食品逐渐进入普通人的家庭,不再是奢侈食物,菇产业占据全县财政收入比重逐年提升。

1993年,在庆元召开了一次全国香菇研讨会。

次年(1994),又组织了一次国际香菇生物学产品研讨会,与会22个国家与地区的中外专家380多位,发表的论文直到今天,对菇类生产与发展仍产生着重要影响。

会前,万学远省长为庆元县题写了“香菇之都”。

那次会议是二十世纪由一个县级单位举办的首次大型国际研讨会。

改开带来的丰硕成果,老百姓不仅能吃饱肚子,更要紧的是吃得好、吃得健康。菇类产品以价廉物美而受到欢迎,已经由高档食品成为市民菜篮子里的普通蔬菜。

自此,最多被人提及的是人类饮食需要注重科学!

前瞻

九十年代初,省华到北京出差,专门到中国农业大学见到了前辈科学家裘维蕃。

裘老说,食用菌蛋白质有别于动植物蛋白,能够成为人类健康的新蛋白源。

听了裘老的这番话,给了省华不少启发,他觉得,此理念有创意、有前瞻性。

他提出了人类膳食结构可以倡导“一荤一素一菇”,从而增进健康。

在1995年陕西西乡县召开的中国西北香菇会议,省华首次提出人类饮食结构应当是“一荤一素一菇”构想。

次年(1996)在美国宾州举行国际蕈菌学术大会上,再次提出这个食品结构倡议,他认为,一荤一素一菇,应当成为人类健康稳定的食品结构。

2016年荷兰举行十九届国际蘑菇学会议,又一次提出,再次受到中外媒体关注。

可以说,省华是“一荤一素一菇”食品结构首个倡导者。

普及

1999年,省华在杭州创立了一家公司,叫做华丹农产品有限公司,一边从事食用菌类产品研究,一边在市场上销售。

2006年,他在杭州城郊的中村租了20多亩土地种植香菇。

从1999年到2018年的近十年期间,华丹填补了杭州市场鲜菇产品空缺。

因为在1999年前杭州市场只有干香菇、黑木耳和少量平菇,没有鲜菇。他瞅准了商机,华丹不仅在庆元收购香菇,且到全国收购,在闽赣徽苏,最远到新疆,他都去了。

初时,市民口味并没有适应,他请外地厨师入驻饭店,并在餐厅走廊里摆放不同口味的鲜菇煲,让食客品尝香菇美肴。

他想将鲜菇菜肴推广到全市所有家庭,立体式操作,鲜菇不仅进入了普通家庭,也影响了全国市场,直至今天(2024),华丹在杭州销售新鲜食用菌已成为居民的寻常蔬菜。

菌种

一天,省华在莲花山转悠,这里是一个荒僻地,只有几个工棚,推开窗子,一眼就能见到山坡上露出了几朵灵芝。他过去将灵芝摘下来,拿到菌种站进行菌种分离。

灵芝菌种应当是白色扇形,可是分离出来的菌种呈黑色,边上有一片金光,与灵芝菌种差异太大。他想,此菌种可能有利于茶质改善。

有了新发现,只是记在心上。

2005年省华到常德出差,见到有一种茶砖,经专家介绍,茶砖上有菌,有此菌类的茶就值钱了!只有带有此菌种的茶,才称得上极品茶。

他买了十块茶砖带回杭州,进行了观察、化验、分离,果然找到了几个黄色粉点,再进行菌种分离、纯化,发现此种有黑金色圈的菌类,与几年前在灵芝上发现的菌种似曾相识,于是,一边研究,一边将菌种寄到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鉴定。

化验报告出来了,他们将灵芝上发现的菌鉴定为“阿姆斯特丹散囊菌”,在茶砖上发现的菌称为“冠突散囊菌”,不一样的菌种,自此,他开始又着手进行了系统研究。

2009至2011年间,他将研究成果写成了几篇论文,分别发表在《浙江农业科技》杂志上。因为当时没有想到开发茶叶,写了论文,只是作个研究记录,菌种也就保藏了起来。

2018年,他在杭州企业的建筑被拆迁,只得迁移到泗乡双灵村。

一天清晨,省华散步,举目望去,这里到处都有茶山,边走、边寻思着,猛然想到:泗乡,一个著名茶乡,茶地满山遍野,不是我还有二个与茶叶相关的菌种吗?

一是阿姆斯特丹散囊菌,另一个是冠凸散囊菌。

如果将它们进行改造,加工成菌茶,或许,能提升茶叶品质?

自此,他着手专心致志地开始从事研究菌种,改良本地茶品,将茶作为培养基质。

换言之,也就是早年在灵芝上发现的阿姆斯特丹散囊菌,与湖南茶砖中找到的冠凸散囊菌,点在茶叶上。

国家对茶叶含菌量是有指标的,必须是阿姆斯特丹散囊菌、冠凸散囊菌才对人的健康有益,目前被认可用于茶的菌类也只有这两种。

国家标准,在茶叶上的有益菌种数量是10的4次方,乘以20,而我们研究的茶叶,检测10的10次方,乘以3.2,也就是说,省华搞的这个茶叶中的有益菌是国家标准的十六万倍,这样,就不仅仅是茶量的提高,而且是茶质的提升。

省华将此茶命名为“黑金茶”,也有人叫“中国第七类茶”,说白了,也就是在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黑茶、乌龙茶以外的新茶类,并以产地注册了“双灵黑金”商标。

黑金茶对人体健康有益,能抗癌、降血脂、降压,还具有健脑安神、催眠功效。

有人晚上常起夜,连续三周在睡前饮用黑金茶,就不必起夜了。

实际上,杭州能够称得上“西湖龙井茶园”只有一万八千多亩,如果利用龙井茶品牌,在这块有限的土地上,生产更多名茶?完全可以借助黑金茶的动力。

龙井茶必须在清明节前采摘的嫩芽炒制,明前茶数量有限,大致上说,一亩只能有40斤上下,远赶不上市场对西湖龙井茶的需求。如果利用西湖龙井的茶园,将谷雨后采摘的茶叶,制成另一个品牌~黑金茶,就可以在茶园面积不增加的基础上,让西湖龙井产量至少增加二、三倍。换言之,茶农在采摘第一季茶作为西湖龙井,二、三季茶就可以用来制作黑金茶,不增加茶园面积基础上,茶产量能获得数倍增长。

2019年的一天,他到安吉县天荒坪余村考察,当地正在打造食用菌基地。

接待者听说黑金茶就是省华所创,希望他到安吉投资。

自此,在安吉县,又多了一个品牌,称“和茶”,意为食用菌与茶叶和谐融合的一个新茶品。“和茶”品牌就在安吉诞生了。

家乡城固也听说了,省华创制了新茶品黑金茶,好销,且对健康有益,能抗癌、降血脂、降压,还具有健脑安神、催眠功效。

陕西,乃是黑茶发祥地,早在明代就已经见著于史册。

乡人听说,省华创制的黑金茶延续了汉中黑茶传奇。

他们很想提升茶品,扩大销售,这个想法,与省华不谋而合,他琢磨着,此举正是回报乡梓的好途径,又将黑金茶引进汉中,并将此茶命名为“双灵牌和茶”。

省华采用微生物技术使得茶与菌完美融合,提升了茶品,让人感受到茶之清神、菌之安魄,兼而有之。家乡人对黑金茶非常重视,称之“茶业革命”,并将他的头像印在机票上。

作者简介

龚玉和,笔名庐上雁,一九四九年生于杭州,原为财经作家,著有《出口信用证拒付处理》、《国际商务单证教程》《外贸单证实训精讲》《外贸单证解惑280例》《旅游策划,文化创意》(河山,因我们的到来而改变),为《新理财》等杂志专栏作家。退休后,从事文史与纪实文学创作,有《知味江南》《李升伯传》《浙江黄埔老兵人生纪实》《中国海洋开放史》(合作)《之江胜景》(合作)《西溪揽胜》(合作)《西溪民间故事》(合作)等出版。今为杭州西溪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