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通讯方式没有那么先进的时候,能够接到同学或者亲戚打来的电话,是一件让人觉得高兴的事情。有的人还会在心里期盼着,如果有一天能够视频聊天,或者大家集中在一起聊天,那就更幸福了。

结果,微信出现了,愿望实现了,同学群建起来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群都建了。家里的亲戚们也建了微信群,而且群名起得很温馨,比如“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永远在一起的一家人”。

群是有了,但兴奋劲一过,没多长时间,原本活跃的群,变成大家都不说话了。

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是以下几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感情淡了

亲戚群、同学群将分布在各地的亲戚或者同学,通过一个微信群集中在一起。开始的时候,大家往往都喜欢打招呼、发语音,甚至发视频,但到后来就不聊天了。其实,不是没有话说,只是不想说了。

从血缘的角度来说,亲戚可以说是一家人,但是每个人生活的环境不同,经历也不同,甚至有一些亲戚几十年都没有见过面,彼此的印象可能就是几十年前的样子,说话交流根本说不到一块,要想每天群里都那么活跃,那是不可能的。

有些亲戚虽然表面上没有什么,看到其他亲戚总是将自己新买的车子、房子的照片或者视频传上去,认为对方在炫富,不太高兴。加上自己的经济条件不好,有时候群里组织的外出旅游等活动,有钱的当然无所谓,但没有钱的亲戚却囊中羞涩,一来二去,彼此就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误会。

另外,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价值观自然就会产生分歧,时间一长,即使是亲戚,也由之前的熟悉感变成了现在的隔阂感。

同学也是如此,中学同学群、大学同学群,大家都加入了,但时间一长,发现在群里聊天的无非就是那几个“活跃”的同学,每天聊的都是一些无聊的事,有时候聊的还是不三不四之事。

有些同学认为,这些人是在群里“乱来”,自己不但不想参与这些无聊的交流,也不想浪费时间去看无用的信息。时间长了,自然就不想打开微信群看信息了。

还有的同学看到其他同学的日子过得比自己好,想到自己当初比对方学习成绩好,奖状比对方多,现在看到对方比自己强多了,当然不太爽,时间长了,自然就不想关注对方了。

这不得不令人想起一个成语:物是人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圈子不同

很多人由于工作岗位不同、生活环境不同、人生经历不同,最后进入的圈子也不同,所以在群里,大家也懒得交流。

无可否认,时下有相当一部分人在生活中是非常“现实”的人,如果对方有资源、有背景、有实力,那自然就会上前“巴结”他们。

因为这些人认为,对方比自己强,有一天可以“利用”,所以提前与对方搞好关系,百益而无一害。

相反,如果是一般的同学或者家人在群里发信息,估计没有什么人有反应,甚至也不会回复一句,但如果实力强的同学或者有钱的亲戚发信息,附和者一大把,马上有人跟上“拍马屁”,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这些人很想进入强者的圈子,所以看到强者的信息,马上跟帖或者表态,希望能够引起对方的注意,日后自己能够与对方建立联系。换言之,如果是不同圈子的人,不管以前关系有多好,彼此有多密切,由于没有什么共同话题,即使加了微信,也聊不了几句。

甚至很多人在自己的同学或者亲戚群很少聊天,但在陌生群却非常活跃,源于他在陌生群找到了存在感,或者找到了利益共同点,所以他们才会变得如此积极主动。

可以说,“利益”二字是维系群里活跃度的纽带。

03嫉妒心理

有的人不想在群里发表看法,也不想公开自己的生活,即使面对的是同学群或者亲戚群。

原因当然各种各样,但有一点,他们极有可能是有了嫉妒心。看到他人过得比自己好,自己不爽,所以看到他人发的信息,心里就非常反感,甚至对这样的信息非常抵触。

很多时候,对方只是想在家人和同学面前分享自己的生活罢了,也不一定是炫富。但对于一些人来说,自己生活条件一般,人家总是在炫各种东西,明显是在“耀武扬威”,自己看不惯、想不通,所以就不说话了。

甚至还有不少人直接退出了家族群或者同学群,就是不想让自己看到这些“炫富”者的信息,落了个清静。

说到底,其实都是所谓的自尊心在作怪而已。

当然,也有一些人年纪大了,只想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其他的同学或者亲戚的事情,也不想搭理了。

久而久之,大家就不想在群里说话了,反而认为“沉默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