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廷廷 双螺旋文化

一套历史启蒙书的诞生

商务君按:上市当天加印,编辑部、市场部、营销部和财务部紧急支援库房,一套历史启蒙书,为何一上市就能取得如此热烈的反响?

河南博物院、国家一级美术大师贺国林老师、知名作家辛一老师、北京史地研究者杨征老师联手创作的“一起去古代:历史的一天”系列,上市当天便紧急加印,供不应求!!

这是一套描绘古人日常生活的历史启蒙书,它以唐宋元明清五大朝代为时间脉络,巧妙地将古人的美食文化、服饰风尚、旅游习俗、出行方式以及丰富的百科知识串联起来。整部作品散发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再现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场景与日常点滴,使读者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充满魅力的古代世界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起去古代:历史的一天”系列

作者:河南博物院/编,杨征、辛一、宋华、姚星、刘维/著,贺国林/绘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双螺旋文化 出品
出版时间:2021年10月

第一次接触到这套书的时候我还是一个编辑小白,当时这套书已经成形,样书也已经做出来了。办公室同事在讨论这套书取一个什么样的套装名比较好时,因为是关于历史题材的书,我没忍住竖起耳朵偷听了一下。赶巧的是,没过几天,领导就让我加入到这个项目里,后来,几经辗转,我成了这个项目组的第三个负责人。

拿到电子版书稿后,我用阅读器对整套书进行了通读检查。第一遍阅读的时候,书里的插图带给我巨大的震撼,传统国画的大气磅礴,宛如山河壮丽,尽显天地之宽广。笔墨间流淌着文化底蕴,每一笔都蕴含着画家的深情与匠心。画面精美绝伦,色彩鲜明而不失雅致,细节之处更是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杨征和辛一两位老师的文字像是纪录片的旁白,将古代人从早到晚的生活日常娓娓道来。他们在解读古人的日常,又像是在和古人话家常,一点一点将读者带入故事。

反复审读优化内容

随后几个月里,我又逐字逐句完整审读了整部书稿,优化修改了不少内容,其间又与河南博物院的专家针对书里部分有争议的史实进行了深度沟通。

在审读与沟通时,有几个典型问题略作讲述。

1.古代货币与现代货币的换算问题。《唐朝的一天》这本书里有一节内容讲了唐玄宗年间,朝廷拍卖了一座占地1700平方米的房子,卖了138贯钱,相当于现在40万元人民币。这里的争议是,唐朝算土地面积是按亩算的,与今天的平方米的换算关系并不清楚;另外还有一点,138贯钱换算成今天的40万元也有争议。这里拍卖房子的例证是王昶的《金石萃编》卷114《敕内庄宅史碟》,该碟上讲述了万年县浐川乡陈村安国寺金泾口一所出售,此宅占地一口亩九分,估价一百三十八贯五百一口文。经过商讨,最后这里的文字我们进行了一些调整。

2.各种名称的统一。不同朝代一些食物、民族、地名的称呼都不一样。元朝时期,回族还没有正式形成。当时一般都称为“回回”。回回是元朝对中亚、西亚信奉伊斯兰教的各族人的统称。经元朝至明朝,逐渐成为中国的一个民族,称“回族”。所以,在《元朝的一天》一册中,在用“回回人”还是“回族人”这一问题上和专家产生了分歧。我们认为现在面对的是当代的读者,并不是元朝时期的读者,所以要以现在读者更易理解的方式去诠释这套书。而河南博物院的专家则认为,既然选择了要去还原这一段历史,那就不要忽视当时存在的史实。最后经过慎重考虑,我们决定采纳专家的意见,将书里的“回族”改为“回回族”。

除了这一处,还有其他一些关于名称的分歧,我们都听取了专家的意见,比如,“绸缎市”在元朝的称呼是“段子市”,在《析津志辑佚》中有相关记载:“钟楼街西南有段子市。”其中提到的“段子”指的就是“绸缎”;再有,元朝卖珠宝的地方不叫“珠宝市”,而是叫“沙剌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保留引文的问题。原本这套书的内文是有引文的,简单举两个例子,在《宋朝的一天》的“去早市赶早”这一节内容里提到僧人还兼有天气预报员的身份:如果是晴天,他们就会报天色晴明;如果是阴天,则报天色阴晦;下雨了就会报雨。在报晓声中,宋朝的城市从沉睡中醒来。这里提到的“天色阴晦”出自宋人吴自牧的《梦梁录》卷13“天晓诸人出市”条,作“阴则曰天色阴晦”。

在“午饭吃什么”这部分内容里,提到宋朝有各种美味的小食馆,其中郑家油饼店就深受宋朝“吃货”们的喜爱,据《东京梦华录》卷2“潘楼东街巷”条,“得胜桥郑家油饼店,动二十余炉”,光是做油饼的炉子就有二十多个,可见郑家油饼店受欢迎的程度。除了这两处,其余还有很多文字也引用了古籍中的文字。

文字里放引文,我们对此也有点纠结,原本是想让书里的文字更加丰富,读起来更加有血肉和历史厚重感。最后为什么决定把引文删掉呢?主要是从受众的角度考虑,大量的引文会让书的学术性过于突出,通俗性受到影响,文字的流畅性大打折扣,这对孩子来说不是一件好事,反而是一种负担。做出这个决定后,我的心里轻松了不少。

鲜为人知的历史冷知识

古人的一天是怎么开始的?

在唐朝,长安人的一天是从听到报晓鼓开始的。承天门的城楼上敲响第一声报晓鼓,南北大街上鼓楼的鼓都会被依次敲响。报晓鼓一共要敲300声,再贪睡的人也会被这超长的闹钟吵醒。

在宋朝,铛!铛!铛!笃!笃!街上响起敲铁板儿和木鱼的声音,那是僧人来叫大家起床啦。这些僧人同时还是天气预报员:如果是晴天,他们会报“天色晴明”;如果是阴天,则报“天色阴晦;下雨了就会报“雨”。在报晓声中,宋朝的城市从沉睡中醒来。”

古人是如何送别的?

古代的交通没有现在方便快捷,有时候一别就是几年甚至几十年,所以古人格外珍视送别。灞桥居于关中交通要冲,连接着西安东边的主要交通干线,到唐朝时,人们送别亲友,一般要送到灞桥后才分手,并折下柳枝相赠。

古人也会有买房的烦恼吗?

唐朝长安的官员,买不起房租房住的很普遍。柳公绰和白居易都是长期租房居住,大文豪韩愈直到快50岁时才买下了属于自己的房宅。

宋朝文坛领袖居于宰相高位,仍抱怨自己买不起房子。看了这套书之后我才明白,从古到今原来大家的烦恼都如此相似。

古代都有什么美食呢?

唐朝的槐叶冷淘,一种过水凉面,将青槐嫩叶捣成汁加入面粉和成面团后,做成细面条,煮熟后过冷水捞出,食用的时候加入料汁。大诗人杜甫还曾写诗称赞过槐叶冷淘:“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

宋朝的夏天也有非常受欢迎的解暑小吃——砂糖冰雪冷元子。

元朝有蒙古族的奶制品和回回人爱吃的秃秃麻失。

古代是如何防疫的?

明朝皇帝亲创防疫处方。嘉靖二十一年,嘉靖皇帝面对严重的疫情,一边命令太医院筹备药物,优惠发放给百姓;一边亲自挑选适用的药方,制成“济疫小饮子”方,帮助百姓抗疫。皇帝亲自创制防疫处方,这在古代流行病防治史上还是第一次。

清朝的疫苗接种技术。清朝痘疹的发生率较高,清朝定都北京后开始采取以隔离痘疹患者的措施来防疫。康熙十七年,康熙求得痘医,为皇子皇孙接种疫苗。此后,疫苗接种技术进一步普及,很多传染病得到了控制。

大至国际交流,小至衣食出行。这套书里的文字不多,但趣味冷知识却不少。

手绘插图的取舍

在我负责这个项目之前,整套书的插图都已经绘制完成。绘者是空军美术书法研究院艺术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理事贺国林老师。

在我接手之后,书里的插图也在陆陆续续增加,比如《唐朝的一天》和《宋朝的一天》里的房价插图,《元朝的一天》《明朝的一天》和《清朝的一天》的防疫图,以及《清朝的一天》的年夜饭插图等。这也是这套书创作周期长的原因,总想把书里的内容不断丰富。

最终定稿后,全套书的图前前后后加起来有120幅,最后做了一些取舍,采用了其中的112张。舍弃掉的8张图,有的是排版不合适,有的是内容不合适。比如《清朝的一天》里有一张送葬图,画面是根据法国人阿尔伯特·卡恩团队拍摄的照片绘制的。我们和河南博物院的专家商量之后,觉得这张图的内容不太合适,所以又请贺国林老师画了一张琉璃厂的图,将其替换掉。

根据阿尔伯特·卡恩拍摄的照片绘制的送葬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朝时期的琉璃厂图

8张图不能用,我们感到有些遗憾,因为创作这些图确实不容易。写这篇编辑手记之前,为了让整个过程都能完成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我和之前负责的编辑了解过这套书背后的故事。贺国林老师在创作这些图的前期,为了更加真实地还原历史场景,买了大量参考书,查阅了大量资料,有了充分准备之后才开始进行插图的绘制。比如《宋朝的一天》中的“砂糖冰雪冷元子”“运河,运河,我来了”“坐船还是坐轿子”这几部分图中的街景、河景、运输工具等,都是贺国林老师仔细研究清明上河图之后,结合古籍里对宋朝人生活的描述而绘制出来的。《清朝的一天》的守护神中的门神,也是如此。

《宋朝的一天》内页图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朝的一天》内页图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其中有几张图令我印象特别深刻,例如《清朝的一天》里的庙会图和《明朝的一天》的杭州夜景图,画面里的人物特别多,由远及近,各有特色。问了同事后才知道,这一册里人物最多的图有两百多人,是贺国林老师拿着放大镜用毛笔一笔一笔描绘上去。得知作画过程,说不感动是不可能的,但更多的是对艺术家的尊敬。

《清朝的一天》庙会手稿图

部分手稿图

兼顾趣味性和实用性

这套书的封面我们一共做了四版,第一版封面请了揽星工作室担任设计,他们设计出来的封面确实很有创意,让我眼前一亮。他们抓住《一起去古代:历史的一天》中的关键词“一天”,从时间为切入点,选取了日晷、太阳、月亮等元素,最终设计出四版封面。

最后为什么没有采用他们的设计呢?并不是因为他们设计的封面不好,相反我还很喜欢。只是封面过于艺术,缺少了童书的趣味性。我设想过,如果用揽星工作室设计的封面,第一眼看到时不会觉得这是一套童书,更像是古人的生活美学读物。

揽星工作室设计的封面①、封面②

揽星工作室设计的封面③、封面④

之后我们又让美编同事分别设计了四版封面,封面①颜色鲜亮活泼,将画面做了分镜处理,看起来更有层次感,但是却并未体现出画的大气、精美,所以未做采用。

封面③选取了几幅人物图,看起来更像是人物传记读物的封面。

封面②和封面④采用的都是内文里的大图,相比之下,封面②场景更大气,画面由远及近,并且有一定的留白,给人一定的想象空间。所以,最终确定选用封面②。

美编设计的封面①、封面②

美编设计的封面③、封面④

除此之外,为了让孩子能接触到更多历史知识,我们打算再增加一点更具功能性的内容,于是历史年表应运而生。有了想法就有了方向,说干就干。查阅参考书、历史资料,整理出第一版文字后,从受众角度出发不断优化。排版后,发现历史年表的长度竟然接近两米。

我和市场部门的同事看了之后,又冒出来一个想法,历史年表单面印刷,背后那么多空间,不用来做点什么感觉太浪费了。于是,我们又整理出一份小学生古诗词。最后印刷出来的成品,年表和古诗词有两米多长,我们把它折成册子随书发售,希望对孩子们有用。

年表封面、古诗词封面

在质量把关方面,除了河南博物院三位文史专家对书进行审读之外,我们还邀请了大学教授张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汪桂海、中国古代史学术带头人赵连稳、国家版本馆副馆长王志庚、知名儿童阅读推广人阿渡对这套书进行了审读,几位老师都对这套书给出了中肯的评价。

编辑亲自下厂盯样

终于来到了印刷这一步,为了让原画更好地呈现在纸上,我们专门找了为全国两会、中国集邮总公司提供印刷服务的重点合作单位——北京天工印刷有限公司。为了确保不出问题,我们决定每一版都亲自盯样。时间虽然长一点,但安心。而且还把硬盘里的文件一起带到了印刷现场,如果印刷的时候出现了问题,方便随时调整。

正式进入印刷流程,第一版颜色调了好几次感觉都不行,我和同事心里都有点紧张,害怕印刷这一个环节会出问题。硬着头皮提出让印厂换一位印刷师傅试试,印厂也很给力,重新安排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调了几次颜色后,终于接近我们想要的效果了,乘胜追击,最终调出了我们想要的颜色。

美编老师盯样

责编老师盯样

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印刷前做的样书我和美编老师都没有意见,但是实际印刷出来的效果和样书是会有差别的。我和美编老师对于色调的要求出现了分歧。因为是童书,我想把内文的颜色在原本的基础上再稍微调亮一点点,让画面更鲜活一些。而美编老师则觉得因为国画画风本就如此,不应过分苛求颜色的鲜亮。来来回回争辩了几次,最后印厂师傅对我们的意见进行了综合,在保证国画画风的基础上,对部分图的颜色进行了微调。

印刷效果图

图书营销不打无准备之仗

书印刷完成之后,市场部门和营销部门的同事找到我,询问这套书能否请画家签名500套,给读者一个额外的福利。我没有直接给出回复,而是先询问了贺国林老师的意见。他表示没有问题,可以来我家签名。随后我把消息转达给了市场部门和营销部门的同事。确定好时间和地点之后,我们拉着书跑到贺国林老师的家里。

画家签名

贺国林老师在每一本《唐朝的一天》上,用毛笔写下自己的名字并盖上了印章。因为毛笔写字耗时更长,500本书贺国林老师花了三天才签完。因为确实耗时耗力,只能提供500本,限量供应,请读者朋友们谅解。

这套书上市之前,营销部的同事已经做了很多营销策略。用领导的话说,这就像是打仗,我们不打无准备的仗。比如线上的公众号、小红书、抖音、视频号等各大平台做好新书预热;线下的读者方言征集活动、游学活动等。

让人意外的是,新书上市第一天就紧急加印,货源供不应求。库房的同事忙不过来,公司又紧急调派编辑部、市场部、营销部和财务部的同事赶紧去库房支援。三天不停歇地干活,终于打包完成。上市第一天便收获了不错的市场反应,这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和安慰。

回想起这套书的出版历程,不禁感慨万分。整个过程耗时甚长,充满了挑战与艰辛。然而,每当我想到这套书将带领小读者们从古人的一天中汲取课本上难以触及的宝贵知识,甚至能够让他们一窥不同时代的生活习俗和社会风貌时,内心便充满了喜悦与满足。所有的付出与努力,在这一刻都是值得的。这套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连接古今的桥梁,让小读者们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

2023年全国出版从业人员收入调查开启!

你对自己一年的收入还满意吗?

欢迎扫码参与不记名问卷调查!

分享、在看与点赞,商务君至少要拥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