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重启二级市场购买国债,是不是量化宽松?是不是赤字货币化?

既然是重启,说明央行之前有过类似的操作!

1、1996年,向14家商业银行购买29亿元国债以投放基础货币。

2、2002~2003年,通过买卖国债调节流动性。

3、2007年,借道农业银行购买1.35万亿的特别国债,释放的资金用作新成立的中投公司的资本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央行不直接购买特别国债,而要过桥农业银行?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央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

也就是说,央行不得在一级市场购买国债。

如果开了这个口子,相当于财政可以向央行透支,以印钞的方式弥补赤字,很容易引起恶性通货膨胀。

虽然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没有法律上的障碍,但央行只是在2002~2003年使用这一工具调节流动性,并没有常态化。

目前,央行主要采取质押贷款的方式向市场释放或者回收流动性。

以中期借贷便利MLF为例,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将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优质债券作质押给央行,从而获得流动性。

在这里,国债是质押品,而不是被央行买断,本质上是质押贷款。

质押贷款到期后,由商业银行或者政策性银行赎回国债,并支付相应的利息。

质押与买断有什么区别呢?

如果买断国债,就要涉及价格,买卖双方要承受市场波动的风险。

那么,央行考虑重启二级市场购买国债出于什么考虑呢?

1、货币发行抵押物

发行在外的货币对央行来说是负债,必须有对应的资产。

我国曾经以外汇占款作为发行货币的主要方式!

截至2024年3月末,央行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上的“储备货币”科目余额约37万亿人民币,也就是说发行了这么多的人民币基础货币;而“外汇科目”余额约22万亿,占比近60%。

但多年来,外汇储备稳定在3万亿美元左右,与GDP增速不匹配,需要寻找新的货币发行抵押物,而国债是最常见的选择。

2、提高货币政策效率

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无论7天期逆回购还是MLF,都是数量型工具,相关政策利率不能频繁变动,向市场利率传导有一定的时滞。

而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不同,央行可以直接调控市场利率,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3、调节收益率曲线

目前,市场遇到了资产荒,无风险的国债成为抢手货。

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2.5%的MLF政策利率,最低达2.215%,甚至低于四大行三年期大额存单的利率。

成本与收益倒挂,这对商业银行是很痛苦的事情!

如果央行手中有足够多的国债,可以通过出售国债增加供应量,压低国债价格,提高实际收益率,缓解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下降的压力。

央行通过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实现以上目标,前提国债发行规模要相对足够大,同时发行节奏要相对稳定。

这是量化宽松吗?

根据定义,量化宽松要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零利率或者接近零利率,处于流动性陷阱状态,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失效。

二是央行购买的国债的数量十分庞大。

我国目前离零利率还有很远的距离,不满足第一个条件。至于购买的国债数量,目前还不得而知!

这是财政赤字货币化吗?

大多数学者认为不是!

二级市场买卖国债本质上是公开市场操作手段,目前处于从无到有的阶段,还不能得出相应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