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辜鸿铭

大家都知道“冬烘”是个贬义词,有(思想)迂腐(知识)浅陋的意思。可是在清末民初,确有一个大学问家自称“冬烘先生”。这人就是辜鸿铭。辜鸿铭,名汤生,字鸿铭,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

辜先生学博中西,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人称“清末怪杰”。

辜先生祖籍福建同安,1857年7月18日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因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而自称东南西北人。他的父亲辜紫云在一个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里做总管,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他的母亲则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在这种家庭环境下的辜鸿铭自幼就对语言有着出奇的理解力和记忆力。

这个橡胶园的园主布朗先生没有子女、非常喜欢他,将他收为义子,自幼让他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1867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把十岁的辜鸿铭带到了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

临行前,他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14年的留学生活使富有天赋的少年辜鸿铭成为精通西方文化的学者。

介绍见下行文字

左起:张彭春、徐志摩、张歆海、泰戈尔、曹云祥(清华校长)、辜鸿铭、王文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介绍见下行文字

(左起)一排:王文显、张歆海、徐志摩、张彭春;二排:辜鸿铭、泰戈尔;三排右为曹云祥。

纵观辜鸿铭做学问的过程,大致是先西后中、由西而中,这反应在其装束上,也是先西后中、由西而中。

回国之后,乃至在他当张之洞幕僚期间都是西装革履,后来便是长袍马褂,头顶瓜皮小帽,足蹬双梁布鞋,脑后拖着一条黄毛小辫,而且进入民国后,他也衣冠不异昔时。

周作人在《北大感旧录》中,是这样描写辜鸿铭的:

  • “生得一副深眼睛高鼻子的洋人相貌,头上一撮黄头毛,却编成了一条小辫子,冬天穿枣红宁绸的大袖方马褂,上戴瓜皮小帽;不要说在民国十年前后的北京,就是在前清时代,马路上遇见这样一位小城市里的华装教士似的人物,大家也不免要张大了眼睛看得出神吧。
  • 尤其妙的是那包车的车夫,不知是从哪里乡下去特地找了来的,或者是徐州辫子兵的余留亦未可知,也是一个背拖大辫子的汉子,同课堂上的主人正好是一对,他在红楼的大门外坐在车兜上等着,也不失车夫队中一个特殊的人物。”

辜鸿铭能言善辩,其机智与幽默随时随地地流露出来。“他在北大教的是拉丁文等功课,不能发挥他的正统思想,他就随时随地要找机会发泄”。

辜鸿铭在椿树胡同的小院儿叫做“晋安寄庐”。辜鸿铭的祖籍同安古时属于晋安,故晋安是其自称;而“庐”是隐居之人的居室,有简陋的意思,“寄”则是居住的意思。

辜鸿铭
辜鸿铭

有一次,他在椿树胡同的家中宴请欧美友人,局促而简陋的小院已够寒酸,照明用的还是煤油灯,昏暗而又烟气呛鼻,而且,这帮欧美友人也不清楚“晋安寄庐”的真实含义。于是,就有人说:“煤油灯不如电灯和汽灯明亮。”

辜鸿铭知道:“我们东方人,讲求明心见性,东方人心明,油灯自亮。东方人不像西方人那样专门看重表面工夫。”辜鸿铭的一番高论,还真把他的欧美友人给唬住了。

辜鸿铭曾经从博大、深沉、纯朴、灵敏四个方面把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对比。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

辜鸿铭说,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温良”,“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1928年4月底,奉系军阀张宗昌内定辜鸿铭为山东大学校长,辜鸿铭也有意前往执掌。但染了感冒,请了法国医生,不见好转。

1928年4月30日,辜鸿铭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