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中国打赢了抗日战争,把侵略者赶出了中华大地。

1949年,我党打赢了解放战争,彻底推倒了多年来压在人民群众身上的三座大山。

1953年,新中国打赢了抗美援朝战争,给当时的“世界第一”美国以最沉重地还击。

到那时候,我国已经通过战火和反击向全世界证明了实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当海湾战争打响的时候,不由得还是叫人们惊讶——当时军事能力最强的美国,竟然已经开始这样打仗了!

1990年8月2日,美国为了“帮助恢复”科威特的主权,对伊拉克进行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就被称为“海湾战争”。

当时,伊拉克自诩为军事能力“世界第四”,军队人数超百万人,近10年的战争已经让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是“铁板一块”,即便面对“世界第一”,他们也有一战之力,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在过去的多年里,美国没有参与过大规模的战争,这次,美国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制空作战能力,又结合当时最先进的电磁类武器,前后出动飞机三千多架,对伊拉克进行了精准打击。

至此,战争已经进入“信息化”,再也不是那个只拼武器、拼人数、拼谋略的阶段,世界军事历史上又要加上新的竞争方式,拼科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世界第四在面对高科技的精准打击时,不仅毫无还手之力,作战能力也只在38天里就摇摇欲坠。

战争的结果,伊拉克完败,阵亡10万多人,损失飞机三百多架,大炮、坦克、装甲车被毁超10000个单位,而美国只阵亡了4000多人!

原来战争还可以这样打,美国以一种如同“革新”的作战方式,通过海湾战争向全世界诠释了什么叫:落后就要挨打。

同时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叫——落后,只能挨打!

当时,邓小平同志正在上海,他以坐山观虎斗的从容姿态看了这场发生在重山之外的战争。

当所有人都在吃惊的时候,他却面不改色,在默默无闻之中下了一盘长达40年的大棋!且在今日,看他过去的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宝剑锋从磨砺出

邓小平同志出生在1904年,是四川广安人,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是继毛主席之后中国共产党第二代的先锋和领军者,在新中国发展前后立下赫赫战功。

发现邓小平同志光芒的是毛主席,他曾经一针见血地评价邓小平:“柔中寓钢,绵里藏针,你表面和平,内部是钢铁公司。”

“钢铁公司”,这就是毛主席对邓小平同志强大内心的最简单地诠释。

别看他身材瘦小,但他是心有惊雷而面不改色,不动如山,动则犹如惊涛骇浪之人。

有人把邓小平同志和苏联的戈尔巴乔夫作对比,当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时候,邓小平已经披荆斩棘带领中国走向了一条更开明、更光亮的发展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世纪,时任中国外交部部长的李肇星在飞机上偶遇了戈尔巴乔夫,他问道:“苏联为什么会改革失败?短短几年就解体了?”

戈尔巴乔夫低下了头,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后说:“在当今的各国领导人里,我最敬佩的就是邓小平先生,但是我们那里,没有邓小平……”

这话带着些许的落寞与遗憾,但却毋庸置疑地肯定了邓小平同志的改革智慧。

其实,要是把戈尔巴乔夫和邓小平同志作对比,两人还是有不小的区别的,一在政治经验,二在改革失误。

起初戈尔巴乔夫赢得广大苏联民众的支持,但支持不能和实力完全正相关,失去了民意,他也就失去了一切,用“政治明星”来形容戈尔巴乔夫则更加贴切。

而邓小平同志则不然,他是饱经沧桑的革命斗士,实力来源于自身,而不全是人民的支持;人民的支持也是来源于他本身经过多年磨砺而产生的超群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改革失误上,戈尔巴乔夫对苏联当时的情况有着错误的认识。

但邓小平同志则是把目光放长远,不骄不躁,如泰山一样稳固,是改革成功最大的基石。

在改革问题上,并不能骄傲、气馁,因为改革本身就不是一个人能决定的。

这要求决策者要拥有强大的内心和智慧,然后再有“逆天改命”的耐心,这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

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改革开放,这些都有邓小平同志的影子,他的能力就是这一重重困难的洗礼,最终让他犹如涅槃的凤凰一样鹤唳九霄。

不是所有人都能扛住这样的一层又一层的困难,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那样一个年代始终保持头脑清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伟人的智慧——稳

邓小平同志善于客观、理智地看待问题。

当意大利记者询问他有关毛主席的问题的时候,他这样回答:“毛主席的一生,成绩是第一位,错误才是第二位,我们也都会犯错误。”

他对亦师亦友的毛主席的评价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在社会主义学界成为了标杆一样的存在。

“不做中国的赫鲁晓夫。”是邓小平同志经常强调的问题。

当年,苏联的赫鲁晓夫指出了斯大林在工作上的问题,随后对其进行了改变,但他对问题的认识不全面,解决方式太粗糙,最后只能让一腔热血赤城化为了一现昙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小平同志不做中国的赫鲁晓夫,坚持毛主席的道路,这背后不仅仅是热情,还有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坚定。

他能看透毛主席的道路和思想都是正确的——泰山,从不摇摆。

邓小平同志的“稳”拥有很强的感染力,他甚至可以带领全中国一起“稳”。

当初,苏联进行了不计后果地激进改革,但我国却在邓小平同志的设计下,缓步进行了“渐进改革”。

这就像苏联面对大河的时候,只是想一味地游过去,但中国的人民群众则跟在邓小平的身后“摸着石头过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毫无疑问,这是最适合中国自己的改革手段,对百孔千疮,百废待兴的我国具有疗伤的作用,这一点在进行计划经济的时候最为明显。

在计划经济开始之前,很多人都是不看好的,这种政策甚至很难在我党内通过,在坚持推进这项策略为数不多的人之中,邓小平是其中之一。

邓小平认为,所有的革命都是实践性的,而不是先计划好一个路线就能按部就班前进的。

这可能可以应用在其他的事情上,但在如同迷雾满是荆棘的改革之路上则行不通,所以,邓小平同志带着全中国一起“稳步推进”,走一步看一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计划经济刚开始的时候,邓小平先在农村、乡村集体、企业中实行这项政策,没想到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随后他就以试点到周边发散性地扩大政策的覆盖。

这种做法起到了良好的过渡作用,阻力也减少了很多。

“因势利导”,这是可以概括邓小平同志改革风格的一个词语。

他对于改革的稳健,永远都不是“拖沓”,不是“害怕”,也不是“放不开手脚”,而是只有这种节奏才最适合中国和她的人民。

到了1990年之后,改革上新的困难出现了,这也证明了邓小平同志的节奏是对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前进的过程中翻过风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在计划经济的推动之下,我国的经济也有了喘息之机,但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受到了影响,私有制已经与它对半分。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对公有制进行改革,它就会在接下来的市场竞争之中一点点地衰落下去,将会对我国经济造成难以想象的影响甚至是冲击。

面对这样的困难邓小平同志展示出了惊人的灵活性,这就像是一个对症下药的良医,用不同的药品针对治疗患者的不同疾病——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推行股份制和公司制的改革。

当时的海湾战争,美国的强大还萦绕在人们的内心,之所以有这样的现象,就是因为当时美国的作战能力空前绝后,是从来没有见过的方式。

普通人看到的可能只是美国先进的武器和庞大的数量,但懂行的人看到的则是一种在战略战术上的革新,这在中国还没有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时间,对抗美援朝的胜利甚至在有些人的心中出现了一些别样的感觉——如果再打一次,我们能不能胜利?

越是专业的人,此时就越慌张,但其中有一个人是例外,正是邓小平同志。

他当然看清了美国在战术和战斗力上的进步,但他却没有任何慌张,转过身继续自己的改革大计,为何他就像是一点都不把我国和美国的军事差距放在眼中一样?其实不然。

在这个问题上,完全可以用“艺高人胆大”来形容邓小平,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要我看,第三次大战,根本打不起来。”

从一战到二战,再到世界范围内发生的类似朝鲜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伊拉克战争和海湾战争等等在内的小规模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让当时的全人类都不踏实,普遍认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就还会发生战争,甚至会是“三战”。

作为热爱和平的民族,这也是我们不想见到的。

回到今天,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和平仍然是这个世界的主旋律。

在过去的很长时间,世界并没有爆发难以想象的战争,而这种节奏,邓小平同志在三十多年前就已经看透了。

为什么邓小平同志如此用心在改革上,除了这份远见,更是对我国独到的认识。

上世纪九十年代,经济仍然是重中之重,邓小平同志不能学赫鲁晓夫,只看眼前的问题——立刻发展军事是一个透支我国生命力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有通过改革复苏经济,才能快速地发展军事,慌张不能解决问题。

邓小平同志的改革智慧

对于邓小平同志在改革上的智慧,上文已经说明一二。

“远见”和“稳健”是他用来改革的两把刀,又像是理发师手上的梳子和剪刀,一点点修剪出别样的新中国。现在就来看看他具体怎么“剪”。

邓小平同志鼓励并追求思想解放,如果思想不从桎梏中解脱出来,那么一切的改革都只是“表面功夫”。

真正隐藏在其中,需要被解决的根深蒂固的问题则会继续存在,改革也将会变成一场如同“作秀”一样徒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世纪九十年代,邓小平同志在视察上海,他当时就和上海的干部们强调了这样一句话:“我想上海人民可以胆子再大一些,思想再开放一些,步子再快一些。”

如此,改革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邓小平同志远在千里之外就可以遥控指挥的。

其“实践性”必须一直存在,“探索性”必须时刻保持活力,不仅仅是上海的发展,全中国的发展都需要思想解放。

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思想解放并不容易,改革开放的成功离不开以邓小平同志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斗士们的引导和维护。

改革的第二个智慧,坚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初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有一部分原因是他在内部的两个派系的争论之中摇摆不定,不能坚持自己的道路。

而邓小平同志没有犯这样的错误,最重要的就是来源于他的坚定。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他坚持毛主席思想,反对“非毛化”就是坚定,这种坚定也在1989年中共十三大上得到了又一次展现。

5月31日,十三大召开前,邓小平同志就通知下去:“十三大报告一个字都不能改。”

而上面,写的正是对我国产生巨大作用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这政策说起来简单,但是其从无到有的难度丝毫不亚于“蝴蝶引发龙卷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过去的历史也向我们证明了,这个政策是正确的。

要知道,如果回到那一天,没有一个人可以百分之百拍着胸脯说:“一定有用。”但就在这发展的阴霾中,邓小平同志做到了坚定。

这种坚定并不是“莽夫之勇”,在邓小平同志的内心之中,改革、改变就像划船,一刻都不能停。他的坚定来源于他对政策的灵活,从始至终,改革上的策略都是一点点矫正的,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

抓住时机——这是邓小平的又一策略。

说起来简单,但却证明了邓小平和其他的共产党改革战士们拥有一双明察秋毫的眼睛,能看透什么时候是“机遇”,怎么抓住,这都不是简单的事情,但邓小平做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8年,危机过后的新中国终于再一次迎来了欣欣向荣,这在邓小平眼中成为了机遇。

他必须用最快的时间帮助我国复兴经济,方式就只有对外开放。

想要发展,就要从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工业技术和设备,还要引进资金和技术管理经验。

所以对外开放首先就要对这些国家进行,这种策略也在当时成为了“万金油”一样的存在,不仅没有损害“中美关系”,还缓和了“中苏关系”,邓小平之智慧,可见一斑!

现如今,已经四十多年过去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说邓小平同志是其“总设计师”,但实际上,他也是领军人和实践者。

这场长达四十年甚至更久的大棋已经把中国和美国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近,当初海湾战争之后的恐惧已经逐渐淡化,转而在中国人民心中。

因为艰苦奋斗而产生的自豪感,因为我们不再落后,也不用再怕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