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国平的哲学视野中,“苦难”被诠释为一场深刻折磨心灵的灾难与境遇。这不仅仅包括那些个人力量无法抵御的天灾、人祸、疾病,亦或挚爱的人离世,亦触及了人在社会舞台上的种种挫败,诸如失恋、婚姻破裂、或是职场失利。更进一步,死亡——这个每个人终将面临的命运,也在这苦难的范畴之内。

面临如此深邃的课题——如何正视苦难,每个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周国平的看法独到:若我们将苦难仅仅视作消极与悲观,那么它确实会沦为一种损害。但是,周国平强调,如果我们能以积极的心态去探索苦难,便能发掘其背后隐藏的价值。

以阿金的故事为例,他曾在婚姻与母爱之间挣扎,二者之间的冲突让他的生活陷入了泥沼。当他的妻子带着孩子愤然离去,独自留下的他开始深度思考:若为了妻子而与母亲决裂,结果会是怎样?反之,若为了母亲而结束自己的婚姻,又会走向何方?在深思熟虑后,阿金得出结论:妻子对于他来说更为重要。

于是,当他的母亲再次无理取闹,试图赶走他的妻子时,阿金做出了决定。他怒斥母亲,并明确表示,如果母亲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他将带着妻子一同在外居住,不再归来。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尽管他选择了站在妻子这边,母亲仍然无法割舍母子之情,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阿金的做法不仅保全了他的婚姻,维护了母子关系,还让他领悟到了“坚守正确之事”的深层含义。周国平通过阿金的故事向我们展示,在苦难面前,人仍有能力去选择和改变,即使在最艰难的选择中,也能找到一线希望和光明。

有些人士或许会否定这种苦难的存在,认为男性天生就应该保护他的伴侣。但实际上,并非所有的男性一开始就具有高度的认识,就像并非所有的人一开始就懂得如何面对挑战一样,只有经历了,才会明白如何应对。

对于其他人而言,同样需要我们认清自己面临的究竟是不是苦难,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学会把负能量转化为正能量,从挑战中发掘其意义和价值。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始。

首先,认清挑战,才能发掘其价值。周国平曾说:“苦难和幸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与灵魂息息相关,涉及到对生命意义的评估。如果将幸福定义为灵魂的巨大喜悦,来源于对生命美好意义的深刻感受,那么苦难就是对生命意义信心的打击,使灵魂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不应该轻易地宣称自己遭遇了苦难,生活中的挑战并不能算作苦难。换句话说,我们没有必要总是表现得苦大仇深,否则你会无法承受任何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将你击垮。只有明白如何区分挑战和苦难,我们才能用适当的方法去应对。

真正的苦难必然会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迫使我们不得不停下脚步。虽然这听起来令人痛苦,但换个角度来看,苦难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与外界事物保持距离的机会,回归自我。只要我们利用这个机会深入思考,就能以全新的视角看待人生。

正如周国平所言:“我相信,一个历经沧桑却依然热爱生活的人,他的内心一定珍藏着从痛苦中提炼出的宝贵财富。”

反思阿金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他并未向命运低头,反而勇敢地直面挑战,从苦难中汲取了宝贵的经验:“保护爱人,永不为错”。经历了这一磨难,他的生活热情只会更加高涨。

面对人生的困苦,实际上是个性与尊严的较量。

哲学家周国平曾经阐述:“困苦是检验人性的试金石,一个人面对困苦的反应,最能体现其内心深处的自尊与价值。”

以“失恋”为例,周国平先生作出了精妙的比喻:失恋的痛苦是难免的,但不同的人却有截然不同的应对方式。有的人因此自怨自艾,一蹶不振;有的人怀恨在心,甚至采取报复行为;而有的人则以自尊和对他人的尊重,默默承受着这份痛苦。这其中的差别,正是人格的差异。

有一种观点认为,人格是固定不变的,一个人面对困苦的态度,就是他人格的反映。然而,这种看法并不准确,因为面对困苦的态度,其实是可以选择的。以失恋为例,没有人规定你必须自暴自弃或报复,也没有人规定你必须独自承受痛苦,如何选择,全在于你。

周国平先生认为,无论面临何种困苦,只要一个人始终保持清醒,认识到自己可以选择应对的态度,并努力以坚韧和高贵的姿态去面对,他就能够在提升自己的同时,增强自己的人格力量。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身残志坚”的例子中得到印证。比如,耳聋的贝多芬,失明失聪的海伦·凯勒,婚姻不幸的托尔斯泰等,他们的生活遭遇无疑是痛苦的,如果他们选择了自暴自弃,那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感谢困苦,毕竟,没有困苦的人生是最美好的。但假如我们必须面对困苦,那么我们就应该选择最有利的态度去应对,这样才能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