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玉溪河”的神秘身世

刘照辉

现芦山县大川河、太平河流经宝盛乡汇合后的河流称之“玉溪河”,是芦山主要河流之一。玉溪河最早之名叫“鱼戏河”,再后来又称“鱼喜河”,不知从何时起又改称“玉溪河”,此名一直沿用至今。最早之名“鱼戏河”已被悠远的河水冲刷在渺茫的岁月风尘之中。

当地世世代代、口口相传着“鱼戏河”之名由来的一个真实而动人的传奇故事,他散发出浪漫温馨之气息、流淌着男欢女爱之性情、激荡起万古人间之清欢。

古时,在今玉溪河两岸之上下游两端,分别潜游着很大的雌雄两条布氏哲罗鮭(俗称猫子鱼,今又名雅鱼)。此两条鱼儿大如摆渡木船,眼睛大如米斗,眼珠胜似碧玉,夜晚发出青幽的蓝光,把整条河流装扮成七彩龙宫。这不是神话,是一个已经远去而不复重来的存在。

千百年来,无论风吹雨打、潮涨潮落,这两条雌雄鱼儿每天总是按时在上午、中午、下午三个时辰尽情游荡于河边。雌性鱼儿从上游河边顺水而下,雄性鱼儿则从下游河边逆水而上,时而腾空翻飞、激起浪花如柱,时而潜游河底、引来伙伴成群。两条鱼儿的共同目标是在途中相会,当游上一段距离后,各自便似流星一般,心急火燎从水中飞奔前行,其他伙伴见状后成群结队、纷纷让路,水面上泛起一片片涟漪。

当两条鱼儿分别从不同方向游行至一条平行线上时,便就此定格,双方随即在各自河边作三个腾空跳跃,以这种特别的方式互相招呼,亢奋之状、欣喜之狂实难自已。只有目睹此情此景,方知何为激情四射。激情过后是温情,三个腾空跳跃后,两条鱼儿便不约而同向河心游去,双双在碧水中央浪漫相会,尽兴嬉戏,演绎该有的欢娱。成千上万的小鱼儿闲游四围、悠然助兴。时过三柱香工夫,两条鱼儿又作三个腾空跳跃之辞别礼仪后,便各自分头返回,闲游四围的小鱼儿也纷纷散去。此时,碧净如洗的阔宕水面留下两道长长的浪花,向上下游两端拓展延伸……雌雄鱼儿戏水相欢的一幕就此划上暂停休止符号。

雌雄鱼儿三戏水,鱼水交融生性情。“鱼戏河”由此得名,当地的村庄也随之呼作“鱼戏村”,当地的村民也被称作“鱼戏人”。

鱼戏河奇观让当地一代又一代无数苍生大饱眼福,享尽清欢。男女老少每当茶余饭后便漫步沿河两岸,寻觅着雌雄鱼儿戏水相欢一幕的出现,尽兴享受一湾碧水的滋润,尽情沐浴一缕河风的清幽,尽心玩味一对鱼儿的戏欢。这一生活把式不知延续了多少个寒来暑往、不知重复了多少个春夏秋冬。

曾几何时,鱼戏河、鱼戏村、鱼戏人,成为闻名遐迩的神秘河流、神秘村庄、神秘村民的代名词,引来各路高人一探究竟。相传,先秦时期,氐羌民族游牧到此后,被山水丰美的环境和鱼儿戏欢的奇观所迷,便不再游牧,就此定居,至唐代才被武则天派右钤卫大将军张玄遇强行赶走。张玄遇欲在鱼戏河边勒石纪功,但见雌雄鱼儿戏水相欢之景后,羞于德不配鱼,只好在河边半山的一大石上了却此事。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当年越镇西山、过鱼戏河辟灵山古道时,也被这一千古奇观所吸引,特意在此观赏并留宿一晚后,才一路吟唱《子虚赋》南下灵关。蜀汉时期,姜维屯兵镇西山以抵外夷入侵,为防士兵玩物、军心涣散,特定铁律一条,禁止下山赏鱼、勿议鱼儿戏欢。时至清末,清廷二品大员黄云鹄到此探访,得知苍古的地名已然变更、鱼儿戏欢难得一见时,只留下为寿相桥和高应升古墓题写的几片墨迹后,便唏嘘不已、拂袖而去……

后来,“鱼戏河”之名被“鱼喜河”取代,再后来,又变成了今天的“玉溪河”。

最原始的“鱼戏河”之名,有水有鱼有故事。后来的“鱼喜河”和今天的“玉溪河”只有水、没有鱼,更没有雌雄二鱼嬉水戏欢之传奇。因何更名,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曾有人这样解释:这是因为“鱼戏、鱼喜、玉溪”读音相似而造成的口误和笔误。此解难免给后人带来些许悲哀,难道今天的文化不如从前了吗?

这,就是玉溪河的神秘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