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Cardiology Plus 2024年第一期上线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发起,心血管内科、神经病学、血管外科及内分泌科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的题为“Chinese expert consensus on anti-thrombotic therapy for pan-vascular diseases”的共识,针对泛血管领域提出了相对可行和明晰的风险评估方法和临床诊疗路径。此共识中文版同步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以下为文章概要,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阅览英文全文。

引用文本:Chinese College of Cardiovascular Physicians. Chinese expert consensus on anti-thrombotic therapy for pan-vascular diseases (2023 edition). Cardiology Plus 9(1):p 49-69, January-March 2024.

DOI: 10.1097/CP9.0000000000000079

泛血管疾病是以血管病变(95%为动脉粥样硬化)为共同病理特征,主要危害心、脑、肾、四肢及大动脉等重要器官的一组系统性血管疾病。规范的抗栓治疗在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尚缺乏各学科统一的推荐意见。

本文针对临床中抗栓治疗的实际问题,本文结合现有证据和各学科专家建议,形成了风险评估方法,包括高缺血及高出血风险的评估,并首次提出了抗栓治疗的临床路径,指导合并不同血管疾病、不同病程状态下的抗栓治疗策略。

1.缺血风险的评估:多血管疾病直接视为高缺血风险,单血管疾病需结合风险因素综合判定

泛血管疾病患者的缺血风险评估包括血管病变数量、病变复杂程度及合并的缺血高危因素(表1)。

表1. 泛血管疾病患者高缺血风险的评估

2.高出血风险的评估标准:结合年龄、出血因素和器官状态综合考量

泛血管疾病“高出血风险”人群的评判应基于年龄、出血因素和器官因素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表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表2. 泛血管疾病患者高出血风险的评估

3.抗栓治疗临床路径:结合缺血/出血风险、对不同血管疾病的病程实施个体化治疗策略

对于慢性期的泛血管疾病患者,应根据累及血管病变部位、缺血及出血风险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单一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或强化抗栓方案(图1)。

图1. 泛血管疾病慢性期的抗血栓治疗流程

从病程上考虑,正在应用泛血管疾病慢性期抗栓治疗的患者,如发生急性缺血事件或需要行血运重建时,应参考各专科的指南共识进行相应处理。急性期和血运重建术后早期主要采取DAPT的治疗策略,下肢动脉血运重建术后也可采用DPI治疗(图2)。

图2. 泛血管疾病不同临床阶段的抗血栓策略

泛血管疾病防控理念的核心是以患者为中心的系统性评估和综合防治,在此基础上针对血管病变、靶器官损伤进行个体化治疗。但既往大多数循证证据和临床习惯通常是“分科而治、各治其症”,导致目前针对泛血管疾病患者系统性抗栓治疗可参考的信息相对有限。本共识是对泛血管疾病跨学科系统性建议的初步尝试。提出了相对可行和明晰的风险评估方法和临床诊疗路径,填补了这一空白。

全面工作

传播矩阵

FOLLOW US

苏州工业园区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

电话:0512-68295918

邮箱:info@ccahouse.org

网址:https://www.ccahouse.org

地址:苏州工业园区水坊路36号姑苏会平江馆心脏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