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思考了很久,甚至专门在网上搜原因。

如果只是我一个人紧巴巴,那可以说我穷,我赚的少;

但我发现,不只是美国本地人,甚至几乎大部分华人,包括赚钱很多的华人,都会算计着过日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这是一个普遍的情况:在美华人不管缺不缺钱,都会很计较在哪些方面花了哪些钱,想着能省尽省。

下面我就从我仅有的一点认知来分析一下这个情况:

首先:勤俭节约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传统。

不可否认,大部分普通人都坚持这一朴素的观念。

也许是我们80后这一代人,受父母辈和祖父母辈的影响太深刻,从小也接受到“节约用水,珍惜粮食,浪费可耻”这些随处可见的标语的潜移默化,勤俭节约的观念深入人心。

尤其到了美国,我们发现,只要我们勤快一点节省一点,就能省下不少钱。

国内饭店吃饭很便宜,如果在小饭馆吃饭,可能比自己买菜在家做饭花的钱更少,而且非常方便,大家都不会专门为了省钱就在家做饭。

但是在美国的饭店吃饭,因为人工服务特别贵,又要加上消费税和小费,在外就餐的费用要比自己做饭贵出几倍。

咱们中国人一想,这不划算呀,咱自己做,太省钱了。

省下就是赚的,多好。

所以,咱勤快一点,不把这个钱给外人赚,咱自己赚,辛苦一点又何妨。

其次:未雨绸缪,注重储蓄也是国人的习惯。

虽然我已被美国这里的消费主义影响了,也尊重老公想偶尔花钱享受快乐的要求,但本质上,我还保有中国人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一定要存钱的心理惯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到美国后,我也认识到了美国人的存钱理念:

  • 他们会为每一笔钱的用途设立一个专门的账户,包括度假享乐账户;
  • 他们坚持长期主义,但也不愿意牺牲当下的快乐;
  • 他们提前布局,并配备齐各类保险,以防突发意外。

在这些方面,感觉他们对待金钱和人生的理念更健康。

国内普通老百姓就是存钱,定存,买房子;

像基金股票都是大城市的人买的多。

我爸妈是小地方的农民,一辈子都是勤俭节约+努力存钱,也没有什么保险,也没有什么理财,也没有什么投资,也没有什么娱乐开支。

所以,当美国人把各个账户都充实了之后,手里的余钱就不多了,再碰上什么节假日和纪念日,还要创造美好体验和回忆,去个昂贵的餐厅,买个心仪的礼物,度个假啥的,确实也存不了几个钱。

但美国这里是一个月发两次工资,现金流补充很及时,所以即使花完了钱,很快又会收到新的工资,避免了青黄不接的情况。

但咱华人就不同了,咱不仅要学习美国人优秀的理财方式,会存各种长期退休专用账户;

还要继续咱自己手里一定要有储蓄的好习惯,得确保手里总有一笔不小的资金放着,那就是咱的定海神针。

这就导致华人总是想存下更多的钱,所以更加节俭生活,紧巴巴地过日子。

但这样咱的未来就有了双重保障呀,现在紧一点,退休了就爽了。

既有各种退休账户,又有足够的存款,想一想都觉得很美好。

第三:美国固定的开支项目特别多。

我们在上海时,无车无房无孩,花钱的项目只有房租/水电煤手机网络/交通费/吃喝穿乐/度假。

但是到了美国,买了房子后,我发现,根据美国国情,我们固定的开支项目真的比国内多出好多。

我们贷款买了车买了房子还有俩娃,要养房养车养娃。

除了房租换成房贷,比国内增加的额外固定开支有:

房屋保险/地税/物业费/安保系统/房子除虫服务/前院后院割草费用;

车贷/车险/注册费/保养费/加油;

医疗保险/人身保险/全家意外险;

大宝上学的学费/饭费/各项活动/捐款;

大宝二宝尿不湿

这些都是我们家庭在美国比国内增加的固定项目。

一下子,就让开支翻了几倍。

而这只是美国每个家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开销,从上海来到美国生活,相当于是被迫消费升级了。

  • 我们有了大房子,孩子们每天可以前院后院地玩耍,也不用担心噪音等问题;
  • 我们有了车,方便了出行,每年来几次Road Trip也很尽兴;
  • 我们有了各类保险,有了保障更安心;
  • 我们有了孩子,体验到了最幸福的人生意义;

增加的这些花销,都花在了提高生活品质上。

所以虽然花了更多钱,但生活好像也更愉快更开心了。

那要在花了更多钱又存满了很多专用账户又得继续存很多灵活存款的情况下,赚多少钱,咱都得算计着花是不是?

毕竟咱华人骨子里流淌着勤劳致富,勤俭节约,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优良传统,过日子就得算计着过,小钱也不能浪费,能省则省,细水长流,才能把日子过好。

所以,在美华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算计着各项支出,就是为了更高品质的生活,更全面的保障和更充足的储蓄。

还有一些华人可能需要赡养国内的父母,为家人提供经济资助,就得更加努力地存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