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养老金的调整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在2024年即将迎来的养老金上涨,在众多提案中,一个引发广泛讨论的方案是:是否能按工龄统一调整养老金?

例如,工作15年的人员养老金增加200元,30年增加348元,而48年则增加500元。

这个建议一经提出,就获得了养老金水平偏低的企业退休人员的支持。

他们觉得工龄是公平的,也是最能体现一个人对社会和单位的贡献大小。

按照付出的劳动时间作为调整依据,兼顾历史问题,限高涨低,照顾弱势群体,缩小差距是最合理,最公平的。

然而,这一提案看起来公平合理,却隐藏着不少问题。

首先,是实施的时间差异问题。

自1992年起,我国开始实行企业职工个人缴费的养老保险制度,而直到2014年,机关事业单位才开始实施相同的制度。

这之间有22年的时间差,这使得同样工作年限的员工,在养老金计算时出现了不同的待遇。

比如,那些在1992年前参加工作的人,有视同缴费年限,可以计算更长的工龄。

如果按照工龄进行养老金的调整,那这意味着参加工作早的人是可以领取更多的养老金。

但这段时间,机关事业单位黑没有开始推行养老保险个人缴费制度,缴费时间短,甚至于没有。

这种调整方式明显不公平。

其次,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缴纳养老保险的水平也是不同的。

机关事业单位及央企职工通常能按时足额缴纳社保,而城镇其他职工的缴费基数介于最低60%至最高300%之间,这造成了实际缴费金额的巨大差异。

如果仅依据工龄调整养老金,则可能导致实际缴费较少的人员和高缴费人员领取相近水平的养老金。

显然这种做法忽视了“多缴多得”的原则,无疑是不公平的。

第三,按工龄调整养老金可能会引起新的社会矛盾。

这种制度很可能削弱缴费人的积极性,特别是对那些缴费标准较高的退休人员来说,他们可能会因为不满而选择降低缴费级别。

这样一来,养老基金的收入来源将无法得到保障,养老保障制度就难以长期健康持续发展,最终将会影响到所有人的养老金。

另一方面工龄短的退休人员养老金收入会下降,进而扩大养老金贫富差距,不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

第四,按工龄调整养老金,难以对特殊群体进行倾斜。

如高龄老人通常需要更多的照顾和支持,而工龄调整方式做不到这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五,按工龄调整养老金,对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人员也不公平。

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还包括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于城乡居民来说,不存在工龄概念,工龄上涨养老金对他们来说也不公平。

总结而言,养老金调整政策不可能让人人满意,但从2014年起,国家坚定实行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制,调整养老金时,一般采用定额调整,挂钩调整和倾斜调整三结合的办法。

虽然做不到绝对公平,但也尽最大努力做到相对公平。

按工龄上涨养老金的提案初衷是好的,但其实现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实际问题。

当前,我国养老金制度尚需要不断完善,政策调整应更多地考虑到公平性和实际操作性,才能真正实现养老金制度的长期稳定和社会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