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历史儿那点事

01

我姥爷是三野一纵20军的60师178团的,打过不少出名的战役,孟良崮,莱芜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长津湖,回国后还参加了一次海陆空联合作战解放一江山岛。

他也参加过好几次冲锋的敢死队,负伤过几次。

听他讲敢死队打仗前一天会吃得很好。

而且打仗之前会把钱都花光,因为战乱年代基本没啥亲人可留钱给他们,更何况兵荒马乱,很多都联系不上,生死都不知道,或者没条件把钱寄回去,所以有多少钱就花多少钱。

02

再说打仗冲锋的时候,很多影视作品为了显示军队英勇作战,都拍的是冒着敌人炮火,顶着机枪扫射,在一望无际大平原上狂奔冲锋。

但我姥爷说真实打仗不是那样,要那样没几个能活着冲过去。

都是先挖很多道交通壕到敌人前线几十米距离,然后再开始冲锋。

而且进攻之前会侦查敌人防守薄弱的地方,尽量避开敌人的机枪和重武器射击范围,不会顶着敌人机枪碉堡头硬上。

冲锋之前还会有炮火准备,先炸一遍这些重点目标。

03

敢死队冲过第一道防线后,要是有城墙一般都是炸开缺口,进去把阵地稳住了。

之后,援兵马上就会到到达,往前进攻或者追击。

这时,敢死队就可以撤下来休整,补充弹药,救伤员,然后再领新的任务,不会像电视里演的那样孤军深入进去死守好几个小时打退敌人N批反扑,不把敢死队都消耗差不多了增援部队都不来。

而且敢死队火力强大,基本都是冲锋枪,缴获啥用啥,自己可以留一把,其他的上缴,下次缴获更喜欢的再把之前手里的上缴。

我姥爷就用过波波沙,斯登,汤姆森。

姥爷爱用汤普森,打的准还轻,体能剧烈消耗的情况下轻枪更好做战术动作。

打枪的时候自己数着开了几枪,自己计算弹夹里剩多少子弹,眼看要打空了,就马上换。

而且一般都是看到人到眼前了再打,很少有空枪,避免浪费弹药,不像电视里演的边冲锋边端着枪突突,打不准浪费弹药还影响冲锋速度。

冲锋的时候身后有战友掩护,帮你打前面的敌人,敢死队最重要的是得先冲过去,别在冲锋途中被人压制了。

所以,伤亡率不像很多人想的九死一生那么高,肯定有那样惨烈的战役,但不是常态。

04

普通部队伤亡30%就会撤出战斗,达到50%算失去战斗力。

敢死队的伤亡率也在30-50%之间。

解放上海的时候,敌军重兵防守,姥爷是第一批进攻的突击队,他是班长,班里12个人牺牲了4个,达到了33%的伤亡率,这伤亡率算大的了,给他心疼够呛。

顺便提一下解放军进攻的三三制,总看军事题材的人肯定不陌生,三角站位,一个炮弹不会炸死一个以上的人,所以不会出现机枪一扫倒一片,炮弹一炸倒一片那种影视效果,而且真实战场上的机枪也不是不停扫射,都是短点射打具体目标的。

敢死队虽然死亡率高,但远没到必死的程度,能入选的是作战经验和技巧都是无可比拟的老油条,打仗会用脑子,所以生还的几率不少。

按我姥爷的说法,听着炮弹和子弹的声音就能知道是不是冲着自己来的有没有必要躲,因为敌人也不是神枪手一枪一个,第一枪就命中都来不及反应的毕竟是小概率,比被流弹打中概率还低。

我姥爷受伤几次基本都是被流弹打的,太阳穴旁边划过去留了个疤,腰眼是刚参加新四军游击队时候,被日本鬼子三八大盖打中子弹直接穿透没留在体内,在枪伤里算运气好的,那枪好像是精度高威力不大。

还有胳膊和腿上各有一次流弹还是炸弹片带下去一块肉,也留疤了,这是我看到的有疤的部位,没问过他到底挨了多少枪。

他总说战场上得不怕死才能活下来。

另外,敢死队的福利还不少,有军功领,能火线入党等,在军队小社会里地位也高,对于很多有自信想出人头地的人来说有吸引力,我军敢死队都是自愿报名的,真要是就为了混口饭吃无欲无求的人,也不可能给自己找那麻烦进敢死队。

05

我姥爷刚参加新四军时条件很苦。

一开始都没发枪,只发了一把大刀和四个手榴弹,打仗时候有枪的在前面冲,没枪的跟在后面。

他说第一次上战场没打到人,光跟后面捡枪了,捡了个打一枪拉一下枪栓的老套筒枪,这是他第一把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套筒枪

但没用多久,姥爷有缴获了个中正式步枪,就把老套筒给其他没枪的兵了。

中正式步枪

那把中正式,姥爷用到了解放战争,后来上级给发了日军的三八大盖,一直用到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后又缴获了汤姆森用到了解放上海后,又换给了别的战友。

汤姆森冲锋枪

汤姆森之后用啥枪我也没问出来,他耳背,我俩交流有点费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波波沙冲锋枪

然后到抗美援朝时候他用的是波波沙,长津湖之后我姥爷所在的军队损失比较大,他作为老兵班长被提干,去炮兵当了指导员,就把波波沙留给了别的班长,他就剩个可怜的小手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