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授衔,是军史上的一件大事。在1955年,人民军队首次采用了军衔制,这对军队的正规化促进,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这次授衔,组织上参考了苏联的军制,将官级别共分为: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五级。根据原则,授予将军军衔的最低要在抗日战争时期即参加革命。当然,具体授衔时也会根据情况作出调整,比如董其武、陈明仁、陶峙岳等起义将领。

这次授衔的级别参照的标准是1952年的级别评定,军委委员级授予大将军衔,正兵团级或功勋卓著的副兵团级授予上将军衔。在参加正兵团级干部中,除了自动要求降衔的徐立清,全部是上将。而在副兵团级干部中,有19位上将,22位中将,一位少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最早拟定的上将名单中,李天焕、程世才、莫文骅、郭化若、廖汉生、贺晋年六位副兵团级干部都是位列上将之中的,但最终却都被授予了中将和少将,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组织上对授衔名单所做的调整。在最初的预授名单中,张宗逊、周纯全、萧克、王震、宋任穷五位同志都是位列大将名单中的,后来,大将的名单调整为十人,正式确立了十大大将后,这五位将领就从原先的大将降为了上将,而上将名单也就相应的要做调整了。

最先被调整出名单的是李天焕、程世才、莫文骅、郭化若和贺晋年。我们来看看这五位的资历,李天焕在华北军区第三兵团初组建时是副政委,当时担任政委的是李井泉。当李天焕升任政委时,已经是1949年了,资历上稍微差了点,又不是军事干部,最终被授予中将也是比较合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位是程世才。程世才的资历还是足够的,他在红军时期就做过红30军副军长、军长的职务,是红四方面军最高级别的军事指挥官之一。但是程世才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履历不太够,他做过东北民主联军三纵司令员、辽西军区司令员等职务。

解放战争初期,程世才作为首批纵队司令员,职务上还是够的,他是中后期基本在地方军区任职,没指挥过太多战役,军功方面差了点,所以被调整为中将也是很正常的,毕竟上将名额就那么多,而东野将星云集,当时已经有19位上将了,内部竞争太激烈。

再来看看莫文骅。莫文骅是广西邕宁县人(今广西南宁江南区),大革命时期入团,1929年随邓政委、张云逸参加百色起义,因为颇有智谋,在起义后担任红七军的参谋。进入中央苏区后,莫文骅被调到红五军团搞政工,担任宣传部长,从此开始了自己政工干部的生涯。

在革命年代,莫文骅担任过红13师政委、红军大学政治部主任、辽东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政委、四野第41军政委、13兵团政委等职务,上过军校,以军事干部起步,半路改行做政委的莫文骅,做到了政工干部的极致,成为兵团政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理说,莫文骅是够得上上将的,他之所以仅授中将,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当时红七军系统已经有一位大将张云逸、两位上将韦国清、李天佑了,而四野也有19位上将,作为这两个系统出身的莫文骅,与他们相比在资历和功勋上并没有优势;第二点,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莫文骅在广西指挥剿匪时表现一般,对他的授衔影响很大。最终,上将资历的莫文骅只被授予了中将。

另一位是贺晋年,贺晋年是西北红军的代表人物,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做到了军长的级别。解放战争时期,贺晋年在东北战场表现极为出彩,先后担任过合江军区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骑兵纵队司令员、第七纵队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48军军长、第十五兵团第二副司令员等职务,建国后,还担任过东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等职务,从资历和级别来说,解放战争时期做到兵团第二副司令员,介于上将和中将之间。

也就是说,贺晋年授予上将或者中将都是可以的。考虑到他是西北红军的代表,授予上将很有机会。后来因为一些原因,贺晋年只被授予了少将,代表西北红军授上将军衔的则是阎红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化若是第九兵团政委,1952年被定为副兵团级,资历上来说够上将,但郭化若担任政工干部的时间比较长,军功上面差了一点,所以被授予中将也是正常的。

我们看到,廖汉生并不在被调整出上将的名单中,但授衔时贺老总建议廖汉生只授中将衔,由贺炳炎升任上将,得到了组织上的批准。贺老总这个提议,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廖汉生是贺老总的侄女婿,贺老总此举也是为了避嫌,另一方面,廖汉生和贺炳炎是一对搭档,贺炳炎只要负责军事指挥,廖汉生搞政工,贺炳炎作为军事干部进入上将名单,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感谢您的阅读,敬请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