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毛主席为了消灭城乡差别,教育当代知识青年,发表了一道具有深远影响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中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轰轰烈烈地展开,整个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股“狂潮”,城里的知识青年们大量涌入农村,为农村建设带来了巨大的作用。

咱们今天所要讲述故事的主人公,便是这千千万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中的一员,她是一名出身工人家庭的“女知青”,她原本就读于抚顺市第八中学,成绩优异。

按这位女知青原本的人生规划,正读高中的她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考上大学。

可国家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口号如龙卷一般席卷抚顺,她在听到了国家号召后,二话不说便报了名,插队去了农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献忠

这位女知青在农村表现优异,她所在的农村生产队曾多次推荐他到县城担任干部,可她却一口气回绝:“我不走!”

不久之后生产队拿到了北京大学的一个招生名额,大家第一个想到了这位女知青,当大家把这个消息告诉她时,没想到这位女知青却回答说:“我要一辈子扎根在农村!”

这位“颇具性格”的女知青在当时可谓是家喻户晓,那么这位女知青是谁?为什么她坚持要“一辈子扎根在农村”呢?当1979年知青上山下乡的运动接近尾声后,这位女知青后来又如何了呢?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这位女知青的名字叫做吴献忠,在这颇具男子气概的名字背后,吴献忠在农村的勤勉奋斗精神可着实“不让须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献忠油画

吴献忠是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奇女子,她的名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可谓是“家喻户晓”,她是党中央宣传的上山下乡时代几个知识青年典型,她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体现着当时知识青年们对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不懈追求。

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便是一代知青传奇吴献忠,她的一生波折却永远奋发向上,她的精神值得我们借鉴和铭记。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旬,吴献忠出生于抚顺市一户普通的工人家庭,吴献忠的父母都是受人尊敬的工人,吴献忠从小聪颖好学,初中毕业以后,吴献忠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抚顺市第十中学。

上了高中以后的吴献忠依然品学兼优,她在班里担任班长,在学校担任校革委会副主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下乡知青们

吴献忠满载着父母的期待,刻苦学习,立志要考上大学,可就在吴献忠考上高中的第一年,毛主席就发出了“鼓励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吴献忠听到号召以后,毅然决然报名到了辽宁省黑山县耿屯一队插队,她暂且搁置了考上大学的梦想,成了一名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吴献忠在耿屯一呆就是九年,在那个特别的年代,吴献忠将“扎根农村一辈子,做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在她在耿屯的九年间,她从未向组织上申请过一回探亲假,仅在春节时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再三劝说下,才回抚顺老家住过两天。

在吴献忠下乡的这九年时间里,她的生活作风极其简朴,吴献忠刷牙用牙粉不用牙膏,一条裤子即使打了十七八个补丁也舍不得扔,她极尽节省自己的一切开支,只为更好地投入下乡的学习与工作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女知青们

吴献忠以无限的热情投入到了农村的劳作之中,她真真切切将农村当成了自己的“广阔天地”,她将自己的全身心都奉献给了这片承载梦想的热土,无论纯种、秋收,人们总能在田野上看见吴献忠的身影。

1970年秋天时,国家向下乡的“知青”们发起招工,黑山县响应号召发起了招工大会,耿屯队的大家一致推荐吴献忠参加,可吴献忠却回答的十分干脆:“我不走!”

当时的人们还以为是吴献忠眼界高,以为她想当大学生所以才不参加招工大会,可过了不久,便有许多大学向耿屯发给了招生名额,其中不乏有北大、清华这样的世界级名校。

耿屯队的大伙儿将北京大学的名额留给了吴献忠,当大家将这个消息告诉吴献忠后,吴献忠只是淡淡笑了笑说:“我愿意留在农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大学

就在吴献忠拒绝接受北京大学名额的当晚,她提笔在自己的日记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铁下一条心,扎根在农村,甘愿吃尽天下苦,乐把青春献人民。”

“甘愿吃尽天下苦,乐把青春献人民”这句话不知怎地便流传了开来,一时间竟轰传全国,全国许多知青将这句话列为自己的座右铭,这句话也成为了上山下乡时代中国,最为响亮,最具号召性的口号之一。

随着吴献忠日记中这句口号的流传,吴献忠本人也为越来越多人所熟知,随着名气越来越大,数不清的荣誉向吴献忠迎面而来,第十届全国代表大会前,时任耿屯党支部书记的吴献忠作为辽宁省唯一的知青代表,前往北京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

然而,身披各项荣誉的吴献忠,久而久之便要面对诸般诱惑,因为她巨大的影响力,许多企业想和她搞“合作”,企业家们答应给吴献忠一笔不小的“报酬”,可吴献忠却一一拒绝了,她对她脚下的农村土地忠心耿耿,她深知自己的使命,丝毫不为大企业提出的高额报酬所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波折的人生

就在吴献忠担任耿屯党支部书记的这段时间里,她收获了她人生中第一段爱情,担任吴献忠助手的耿屯党支部副书记也是一名有理想、有抱负的知青,两个人有着相同的革命理想和信念,二人之间很快便擦出了爱情的火化,在某个契机之后便走到了一起。

可正当吴献忠与男友准备共建爱巢白头偕老时,吴献忠遭遇到了人生中一次巨大的挫折,因为一些原因,曾经的男友离她而去,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献忠跌跌撞撞地回到了老家,却得知父亲已经去世,母亲则因为她父亲的离世而哭瞎了眼睛,她和弟弟妹妹们抱头痛哭,忍了多年的泪水如江河决堤一般倾泻而下。

吴献忠回家以后,家人们不想再让她回农村了,可吴献忠在家里呆了一阵后,便执意要回到耿屯她的岗位上去,对此家人们曾问过她:“你真的还要回农村吗?”

吴献忠向家人们解释说:“扎根农村是我的誓言,不管遇到怎样的磨难,我都会坚持下去!”

吴献忠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她不断向锦州市有关部门表达自己想回耿屯工作的意愿,有关部门在经过充分考虑之后,决定安排吴献忠前往农业科学研究所当一名农工,虽然不是回到耿屯大队去,但吴献忠又可以在她所热爱的农村土地上挥洒汗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间飞速流逝,转眼间便来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全国知青上山下乡的热潮已经褪去,除了极少数选择定居在农村的知识青年外,大部分知青从各种渠道陆陆续续由农村回到了城市。

此时此刻选择留在农村的吴献忠,在同龄人眼中便是个不折不扣的“异类”,她身上依然洋溢着当年毛主席鼓励知青下乡时的热血澎湃,可这在当时的知青之中,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大部分知识青年回城以后便投入了城市建设之中,曾经令人血脉喷子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口号,在当时已略显生涩,吴献忠与她所代表的那个时代,便逐渐被人遗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下乡的知青们

吴献忠回到农村后,在农村中过着平静而充实的生活,然而因为一个人、一件事,吴献忠结束了她平静无波的生活,她将面临人生中第二次巨大的挫折。

原来,在吴献忠在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的这期间,耿屯的一名农村青年给吴献忠寄来了一封信,这封信上写满了对吴献忠的爱慕之情,字里行间都表现着对吴献忠的追崇与敬意:我追求吴献忠,只是想用一颗滚烫的心去温暖另一颗受伤的冰冷的心。

这名农村青年的信深深打动了吴献忠的心,她决定与这名农村小伙见一面,见面后吴献忠问她:“我是政治犯,你为什么不怕我,又为什么相信我?”农村青年回答说:“我主动向你求婚,就说明我不怕,我相信你是好人。”

我们知道吴献忠有过一段失败的感情,他的前男友因为一些原因离开了她,这着实让吴献忠受到了不小的打击,吴献忠再得到这名农村青年的回答后继续问说:“我是没有前途的人,你确定想和我在一起吗?”这名农村青年坚定地说:“我想和你结为伴侣,是因为人间自有真情在,不为其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男知青

在这名农村男子甜言蜜语的攻势下,吴献忠被冰封的内心解冻了,她觉得这次自己没有看错人,便将自己的后半辈子都托付给了农村青年。

可由于身份背景以及价值观上的巨大差异,吴献忠婚后的和睦生活并没能持续多久,结婚以后,丈夫反复想让吴献忠找关系把自己的户口调到城里,这引起了吴献忠的反感,夫妻二人就此大吵了一架。

原来这名农村青年并不是真正喜欢吴献忠,他之所以写情书向吴献忠表白,其实也只是看中了吴献忠原来的影响力和社会关系,能更好地为自己好吃懒做提供保障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献忠

吴献忠此前与丈夫有了个孩子,为了孩子着想,吴献忠默默忍受着这一切,她拼命努力工作赚钱养家,换来的却只有丈夫的嫌弃和白眼,吴献忠感到十分委屈,但嫁给这没出息的丈夫是她自己的选择,她选择了认命。

1988年时,小叔子一家四口人来投奔吴献忠一家,想在吴献忠家混口饭吃,吴献忠微薄的工资要供八口人生活,很快便出现了拮据,吴献忠家每天的午餐都是馒头白菜,每天的晚餐都是窝窝头咸菜,生活困苦可见一斑,可吴献忠却对此毫无怨言,她只希望家里能和和气气就好。

吴献忠的领导知道她家经济条件困难,几次要将困难补助送到她手里,可都被吴献忠婉言谢绝了,吴献忠对领导说:“感谢领导的好意,我现在生活的挺好,不需要组织上对我进行特殊照顾...”

吴献忠为她的小家付出了许多,可她的丈夫却对这些全都视而不见,吴献忠曾劝丈夫饭前洗手,可丈夫却勃然大怒,说吴献忠嫌他脏;一家人顿顿吃馒头白菜,丈夫也要发飙,指责吴献忠不好好工作所以没钱...也许这段婚姻一开始便注定走向扭曲,卑贱的人格永远将一切都视作等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献忠与丈夫结婚九年,最终实在忍无可忍了,吴献忠便向当地法院递交了一纸“离婚诉讼书”,最终吴献忠与丈夫离婚,表面上她脱离了苦海,实际上吴献忠的内心早已千疮百孔,她无法再在农村工作了,农村留给她的记忆中,只剩下了悲伤和痛苦。

知青品牌,重新起航

吴献忠从农村回到城里之后,她原先的亲朋好友们向她伸出了援手,当被告知可以重新选择工作时,吴献忠想了一下说:“给我安排一份农业、畜牧业相关的工作吧,我的大半生都献给了农业,现在已经离不开它了!”

在吴献忠的请求下,组织上将她分配到了抚顺肉鸡联营公司当了一名保管员,后来,吴献忠被调至抚顺饲料公司担任办公室主任,此后又分别被抚顺鸵鸟养殖中心、沈阳高楼香鸡公司聘为副经理、经营经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些企业任职的几年间,吴献忠勤勤恳恳学习着相关知识,也正是得益于这些年任职于管理层而得到的宝贵管理经验,为吴献忠后来出来创业奠定了基础。

1998年6月,吴献忠辞去了所有企业职位,他拿出多年勤勉工作攒下的积蓄,创办了自己的公司——辽宁知青食品有限公司,吴献忠正式走上了创业的道路。

在知青食品有限公司创办初期,吴献忠因条件紧张,买不起办食品公司所必须的真空包装机,在得知吴献忠的紧张情况后,曾与他一同度过几年知青岁月的王建平慷慨相助,给了吴献忠几万块钱帮吴献忠缓解了燃眉之急。

吴献忠对此很是感激,她在回忆起此事的时候,曾无不自豪且充满感激地说:“到底是我们知青,在任何时候都能风雨同舟,只是受人如此恩典,该如何相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吴献忠的精心管理之下,知青食品有限公司发展迅速,很快便实现了盈利,她在经营公司的同时,依然不忘创办公司的初心:为同一代知识青年们提供“避风港”,建成一座知青大厦,让老“知青”们能够愉快地在其中工作,生活...

1998年9月28日,吴献忠在淡出公众视野二十多年后,再次出现在了人们的视线当中,在沈阳市柳湖宾馆宴会厅,吴献忠出席了一次重要会面,其身份是辽宁省知青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年届五十岁的吴献忠,脸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她的前半生经历过太多挫折与磨难,她的双眼见过深不见底的漆黑,从而显得睿智而深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献忠

人们对吴献忠这些年来的经历十分好奇,许多记者围着吴献忠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面对人们的种种疑问,吴献忠只淡淡地说:“只要心中有真诚的爱,胸中有永不屈服的灵魂,我就永远也不会倒下。”

如今吴献忠已年届七十多岁高龄了,有人前去拜访她之后说,吴献忠显得瘦弱、单薄,但步履轻健,眼神中也时刻流露出一种坚毅,仿佛在传达着某种精神,那是独属于吴献忠的曾经热血与曲折经历的证明,是独属于曾经那个时代知青们在漫长时间长河中刻下的徽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