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数字经济日益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的当下,算力网络作为驱动这一变革的核心力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众多统计数据可知,算力与GDP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根据IDC发布的《2021-2022全球计算力指数评估报告》,算力领先的国家如美国和中国,其GDP增长与算力提升紧密关联。中国计算力指数增速高达13.5%,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因此,算力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生产力,必须实现基础设施化,以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然而,基础设施化并非简单叠加算力资源,而是要求云、边、网、端实现服务化(SaaS、PaaS、IaaS),提供包括算法和软件在内的全面服务能力。此外,算力基础设施需与通信基础设施、信息采集设施深度融合,构建“可测、可调、可控、可信”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以应对物联网时代海量数据处理的需求。

针对未来算力网络应用方向,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认为国家级算力网络资源应优先考虑非实时的高性能计算。计算应用分为实时和非实时两类,后者虽然对时间响应要求不高,但对算力需求巨大,如科学计算、人工智能训练等。预计到2025年,我国人工智能算力将远超通用算力,非实时训练占据主导地位。新药研发、新材料探索、集成电路设计等关键领域均高度依赖强大算力,非实时计算对国家长远发展具有基础性意义。

与此同时,李国杰院士也倡导构建多元参与、协同合作的算力网络生态,尤其要重视对中小企业的赋能。他建议算力网络由公共算力基础设施、骨干企业级算力基础设施和中小企业协作建立的算力网络三部分组成,形成“联邦制”管理模式,打破单一“帝国制”垄断,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算力网络应实现“全局统一”与“环节解耦”并举,即全国算力中心协同管理,提供一体化服务,同时设备提供商、运营商和增值服务商适度解耦,消费者能便捷获取多样服务。这种模式既能确保算力网络的高效运行,又能促进产业生态的健康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