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二氧化碳(简称sCO₂)循环是热功转换领域的重要共性关键技术。该循环以超临界CO₂ 为循环工质进行热功转换,因超临界态不涉及气液相变和因其近临界附近特殊的热物理性质,所以具有效率高和灵活性强的双重优势,对于支撑可再生能源大比例接入具有重要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sCO₂ 循环在多种应用场景具备应用潜力

sCO₂循环在20世纪50~60 年代被首次提出,包含压缩、吸热、做功、回热及冷却过程。单压缩循环因效率低被再压缩循环代替。sCO₂ 循环提出后并未得到关注,近20 多年来,全球面临低碳清洁的能源需求,sCO₂ 循环才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与水蒸气朗肯循环相比,sCO₂ 循环在中高温热源条件下具有明显的效率优势。且sCO₂循环为气态循环,负荷变化速率快。sCO₂ 循环是第四代核能和太阳能光热发电领域的重要热功转换循环,与核能和太阳能热源相比,将sCO₂循环应用于燃煤发电领域独具特点。

▲ 典型的sCO₂ 循环

我国煤多气少,煤炭应发挥压舱石作用,燃煤发电还需具有良好的灵活性,支撑新能源大比例接入,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做出贡献。2017 年,“超高参数高效二氧化碳燃煤发电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被列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徐进良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以燃煤sCO₂ 循环和太阳能及核能sCO₂ 循环的异同点为突破口,提炼出sCO₂ 循环和燃煤锅炉耦合的关键科学问题。从剖析再压缩循环(RC)比单级压缩循环(SC)效率高的原因出发,发现RC 可拆分成两个SC,并且两个SC 的协同效应是RC 效率增益的原因。受该协同效应启发,本书(《超临界二氧化碳燃煤发电理论与技术》,徐进良、孙恩慧、齐建荟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4.2)提出并证明sCO₂ 多级压缩循环适合燃煤、核能、太阳能等不同热源,建议燃煤发电采用三级压缩循环,为提高效率提供了新思路。为实现烟气热量全温区吸收,本书提出顶循环、底循环、空气预热器分别吸收高温(1500~550℃)、中温(550~380℃)、低温(380~120℃)烟气热量,符合能量梯级利用原理。为了突破底循环效率低于顶循环的局限性,本书进一步提出能量复叠利用原理,消除了顶循环和底循环间的效率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基于协同作用思想的三压缩循环的构造过程

经典超临界传热理论将超临界流体视为单相流体,通常引入单相传热中的浮升力和流动加速效应来处理超临界传热,各研究者提出的计算公式适用参数范围窄,精度不高。20 世纪60~70 年代,根据超临界传热与亚临界沸腾传热相似的现象,学者们提出了“类沸腾”(pseudo-boiling)的概念。然而,超临界类沸腾理论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许多现象、规律和机理尚未被揭示。近年来,由于超临界流体广泛的工业应用,超临界类沸腾概念逐渐得到关注。作者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结合理论和实验,开展了一系列超临界类沸腾相关研究。

▲ 亚临界沸腾与超临界类沸腾理论框架

理论方面,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发展了超临界流体三区模型,发现了类两相区的类气泡和混沌特性,在微观分子尺度层面证实了超临界多相结构的存在;基于超临界传热与亚临界沸腾的类比,引入超临界两相物性及无量纲参数组,建立了超临界多相流理论,在宏观层面奠定了超临界类沸腾传热的理论基础。实验方面,开展了超高参数和宽广参数范围sCO₂ 对流传热实验,根据超临界类沸腾过程中的蒸发动量力与惯性力的竞争关系,发现超临界SBO 数可作为正常传热和传热恶化的临界判据,并基于超临界K 数拟合得到高精度传热关联式,该式适用宽参数范围、不同工质、不同传热条件。超临界类沸腾的相关研究为超临界技术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sCO₂ 发电系统,特别是动态运行可能碰到的临界点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超临界类沸腾理论对于深入认识超临界流体,如超临界水捕获干热岩热量、深海天然气水合物等,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 sCO₂ 锅炉冷却壁降温综合策略

一般来说,锅炉以水为工作介质。作为重要的热源设备,对sCO₂ 锅炉的研究却很少。因sCO₂ 循环要求,sCO₂ 锅炉流量是水蒸气锅炉的6~8 倍。如果采用传统水蒸气锅炉设计,锅炉压降可超过10MPa,引起流动堵塞。另外,超大锅炉压降大幅增大了压气机耗功,如透平入口压力为20MPa,在10MPa 锅炉压降条件下,压缩机输出压力需高达30MPa,增大压缩机厂用电,作者称之为压降惩罚效应。为减小锅炉压降,必须采用大直径冷却管(如100mm),但该管无法加工制造。受动物肺部呼吸减阻分形原理的启发,作者提出1/8 减阻原理及锅炉模块化设计,编制了sCO₂ 燃煤机组耦合锅炉热负荷分布、流动传热特性的热力学分析计算软件,计算表明1/8 减阻原理及锅炉模块化设计可将sCO₂ 锅炉压降减小到比水蒸气锅炉更低的水平,彻底解决了锅炉大压降问题。由于CO₂ 进入锅炉的温度比水进入水蒸气锅炉的温度高约200℃,因此控制锅炉各级受热面温度(特别是冷却壁温度)非常重要。为此,作者提出了“锅”和“炉”综合调控策略,结合锅炉系统设计,将冷却壁温度控制在材料允许的温度范围内。锅炉模块化设计和壁温控制方法构成了冷却壁创新构型关键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左右滑动查看目录

《超临界二氧化碳燃煤发电理论与技术》一书紧密围绕燃煤发电国家重大需求,提炼出sCO₂ 循环和热源耦合的关键科学问题,取得了创新性成果,是对上述这些成果的总结。超临界类沸腾研究被评价为“清晰证明了超临界类沸腾……提高了超临界类沸腾研究的可信度,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驱动力”。模块化锅炉设计被评价为“首次发现”“误差最小”“革新式策略”。燃煤sCO₂ 循环构建的工作被评价为“重要工作”“创新方法”。研究成果为建立燃煤sCO₂ 示范机组提供了支撑,获得了1000MW 燃煤sCO₂ 发电效率51.03%,比水蒸气发电效率提高了4%,每年节煤14 万t、CO₂ 减排29 万t。研究进展被中国教育电视台、《科技日报》报道。徐进良教授发起并主持了首届sCO₂ 动力循环国际会议,并受邀在Energy 出版了专辑。

作为学术专著,《超临界二氧化碳燃煤发电理论与技术》具有鲜明特色。该书从构建燃煤sCO₂ 发电系统出发,采用系统思维及相互联系的观点,提出了sCO₂ 燃煤发电的科学技术问题,以解决问题为脉络,深入浅出地阐述问题的由来,并从科学层面阐明问题的解决办法及取得的效果。该书内容翔实,sCO₂ 燃煤发电的研究内容涵盖了工程热物理的所有分支学科,包括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多相流、燃烧、气动等,还涉及热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如材料、机械等)的交叉,具有鲜明的学科交叉特色。该书作为学术专著,涉及sCO₂ 发电的多个方面,不仅深入剖析了科学问题,包括新概念、新原理和新方法,还注重关键技术,如sCO₂ 锅炉创新构型、冷却壁及壁温控制等关键技术。

为此,我很乐意向读者推荐该书。

何雅玲

中国科学院院士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2023 年11 月30 日

本书的出版希望为广大从事sCO₂ 发电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研究生及科技项目管理人员提供参考,推进sCO₂ 关键技术研发、示范及商业运行。本书虽然以燃煤sCO₂ 循环为研究对象,但对于太阳能及核能sCO₂ 循环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摘编自《超临界二氧化碳燃煤发电理论与技术》(徐进良,孙恩慧,齐建荟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4.2)一书“前言”“序”,有删减修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77996-0

责任编辑:范运年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₂)循环是热功转换领域的重要共性关键技术。本书是对徐进良教授团队在sCO₂ 循环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聚焦sCO₂燃煤发电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全书共9 章,分别对sCO₂ 多级压缩循环、sCO₂ 燃煤发电系统烟气热能复叠利用方法、超临界传热理论、sCO₂ 对流传热实验、sCO₂ 燃煤锅炉、sCO₂ 回热器优化设计、sCO₂ 透平和压缩机等展开论述。

本书涉及sCO₂ 循环领域的循环构建方法、流动传热理论、关键部件设计等内容,可供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太阳能、核能、余热利用等领域有关系统设计、关键部件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文编辑:刘四旦)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位

科学出版社视频号

硬核有料 视听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