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如今,包拯在民间的名号可谓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铁面无私的他除权贵,斩贪官,是为民请命的“青天”,是人间正气的化身。

不过在一般情况下,包拯这样刚正不阿的人在官场必然是会受到排挤的,按说他的仕途应该步履维艰才对,可有史记载,包拯在为官26年的生涯中,居然升迁了25次,这又是为何呢?

刚直包拯 火速升迁

史载包拯 “生于草茅”,999年,包拯生于庐州肥东县的一户农家。包拯出生后不久,他的父亲就高中进士做了知县,一家人举家搬迁到合肥做了城里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8岁那年,苦读十年的包拯金榜提名,高中进士。可他没有入朝为官,而是选择在家侍奉年迈多病的双亲。十多年后,双亲去世,包拯又在家丁忧守孝了三年。等到一切了无牵挂后,包拯才选择出仕为官。

包拯为官二十多年,始终秉持一个信念,那就是心怀百姓,坚决同一切污浊恶势力作斗争。其中就有不少典型案例,比如执任端州,怒沉端州砚,官居开封府尹,拆毁权贵豪宅。

包拯每到一地为官,当地的豪强是又恨又怕,百姓则欢呼雀跃。在任上包拯可谓是天不怕地不怕,只要遇到了不对的事情,不管对方背后是谁,都要斗上一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包拯“斗人”的政绩主要集中的官任监察御史时期,这一时期被因被包拯参奏,弹劾而被罢官法办的大臣不下30人,连宋仁宗本人,都曾被包拯的唾沫星子喷到脸上,当真是一个火力全开的包大人。

按说如此刚直的包拯,应该会被一大帮人记恨,仕途处处受阻才是。可为官26载斗人无数的包拯,却从一个小小县令,一路做到了监察御史,三司使,直至枢密副使,官至宰执级别。

这包拯得罪的人越来越多,官怎么还越做越大呢?这不是因为他有神功护体,而是因为他的身旁背后都有靠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朝堂同窗 君王青睐

包拯父亲早年为官,积累了不少人脉资源,他能周旋在各路贪官之间,自然是少不了这些贵人相助。除了父亲的人脉,包拯本人也有不小的朋友圈。

包拯性格刚直,但不代表他情商低,不通人情。相反,包拯这样聪明绝顶,性格刚直又有原则的君子,更受文人士大夫们的推崇。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王安石,欧阳修,都是包拯的好友,包拯能执掌开封还是缘于欧阳修的举荐。

包大人在朝堂上还有两位重量级好友,韩琦和文彦博,他们与包拯是进士同科,算是同窗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包拯入朝比较晚的缘故,他们二人在朝堂的官位都比包拯高很多,二人在在仁宗朝还都曾做过宰相,尤其是文彦博,与包拯还有一层儿女亲家关系。有这两位大佬在,朝堂上有人想对包大人出手人,也得掂量一下自己有没有资格。

除了朝堂上的好友外,包拯的身后还站着一位重量级人物,他就是宋仁宗本人。作为历史有名的仁君,宋仁宗的能力不算帝王中最顶尖,但绝对是最仁慈开明的君主。这样的君主自然不会因为包拯性格刚直就对他产生嫉恨,反而还会十分欣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包拯作为一个刚直不阿,清正廉洁的好官,在做的一切刚正之事,都是为了国家,为了赵家的的江山,也是宋仁宗打击权贵,稳固权力的有效助力。如此忠臣,宋仁宗自然要大力支持,所以宋仁宗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包拯,帮他扫清障碍。

万千百姓 青史留名

有了同僚好友的相助,皇帝的青睐,包拯可以做到在官场上如鱼得水,平步青云,但这还不足以让他在史册熠熠生辉。包拯能在史册留下印记,靠的还是千千万万个在史册中没有留下名字的平民百姓。

后世关于包拯的故事,大都集中在他官任开封府尹时期。故事中的包公手持尚方宝剑,堂设三口铡刀,上斩皇亲下斩污吏,斗得权贵那是叫苦不迭,经办了诸多经典案子,比如铡美案,打龙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在真实的历史中,包拯并没有尚方宝剑,没有三口铡刀,斩皇亲打龙袍的故事都是虚构的,包拯掌管开封府的时间也只有一年多,他之所以被百姓万世称颂,主要是因为他在任上办的两件大事。

第一件事,公平。包拯接任开封府前,百姓告状的规矩是这样的,先要写好状纸,再将状纸交给公堂前的差役,最后由差役转交给审案官员。

这就给了某些差役捞油水的机会,有道是“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很多时候,有理无钱的百姓被打碎牙只能往肚子里咽,根本没有求得公平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包拯上任后,差役们的好日子就到头了,他下令要大开府衙大门,在门口设两架鸣冤鼓,百姓若要告状可直接击鼓,面见长官诉说冤情。这样一来,百姓们就再不用再花钱打点,谋求迟到的公平了。

第二件事,治水。包拯接任开封府后第三个月,河南连降暴雨,开封诸多屋舍被淹。这场洪水除了天灾因素外,还有人祸。朝中不少宦官背靠皇帝,仗着皇帝宠信狐假虎威,修建了不少豪宅园林,堵塞了疏水河道,才引发了洪水。

包拯查明真相后,立即下令将宦官们的宅邸尽数拆毁,洪水问题圆满结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包拯是打坐在开封府,棒打权贵的包龙图,也可以是行走在阴阳两界,缉拿恶人的神探判官,有时候也能是刚正廉洁,为民请命的包青天,他留在了史册里,留在了每个中国人的心里。

包拯在每个官位上都做到了自己该做的事,他没有欧阳修那样才气豪情,也没有苏轼那般烟雨平生的洒脱,他有的只是一身刚强不屈的正气傲骨,一颗心怀国家百姓的赤胆忠心。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