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

▋视域

当前,历史悠久的外语学科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但其未来发展空间与机遇依然很大,关键是我们能否顺势而为,识变应变,转危为机,守正创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文 :《外语学科发展的守正创新》

作者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覃江华

图片 |网络

外语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862年京师同文馆开办以来,外语学科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现实关切与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专业本领的涉外人才,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方面,发挥了基础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历史悠久的外语学科面临诸多挑战,亟待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方能更好地服务于新时期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外语学科发展面临挑战

随着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崛起,传统人文科学遭遇认知危机,包括外语在内的文史哲等学科日益萎缩。而位于欠发达地区或基础相对薄弱的高校,其文科发展将面临更多挑战。

自改革开放以来,外语学科发展的生态环境也发生重大变化,从懂外语的人很少,外语本身就是一门专业知识,到全民学外语,外语水平普遍提高。在此过程中,外语专业逐渐不再是最时髦的“香饽饽”专业。与此同时,一些高校外语学科自身定位也存在偏差。我国主要是在本土培养外语人才,缺少一年以上对象国学习生活体验,长期以听说读写译等技能为中心展开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传播能力、国际组织胜任力的培养有所欠缺,外语的专业性逐渐被削弱,导致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的高端外语人才较少。高校外语教师队伍基数庞大,但绝大部分教师为纯教学型,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往往与行业、产业和社会脱节,无法快速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形势,承担起培养高端涉外人才的重任。此外,外语学科知识体系尚需完备,才能满足学科自身发展需要和回应国家社会重大现实关切。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大数据、机器翻译、人工智能的不断迭代升级,这给外语教育带来史无前例的重大冲击,如生源质量下降、专业认同感丧失、转专业申请增加、学风建设面临挑战等。

外语学科的未来发展空间

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看,外语学人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不断自我革命和转型升级,以顺应新时代国家、社会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从历史上看,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生存环境变化也很大,但人性本身变化并不是太大。轴心时代哲人巨子所研究的问题,在今天依然有研究价值。无论在什么时代,对人的存在本身,尤其是人之性情、精神、文化的反思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人文学科始终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外语学科的人文底色不能丢。

尤其是中国正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参与全球治理,更是急需大量懂得国际贸易规则,精通国际法律法规,熟悉地缘政治格局演变,了解对象国家和地区情况,擅长国际组织经营管理,能够承担大国外交使命,维护国家安全与利益的复合型人才。外语是打开这扇知识体系大门的金钥匙。无论是对于未来社会的普通公民,还是对于全球领导者而言,个人与国家的外语能力都至关重要。

国力强盛的时代必然是文化繁荣的时代。中国是闻名世界的文明古国,需要继承和发扬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需要与其他文明传统不断交流和对话,通过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当代文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终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因此,引介世界知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塑造中国形象,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是外语学科可以大展身手、有所作为的领域。

因此,外语学科需要不断增强知识生产能力,建构系统完备的自主知识体系,深度参与全球学术治理。学科建设关键在于学者,要打造一支道德修养、学术水平、实践能力和育人能力均出色的师资队伍;不断深化专业内涵,提升外语的专业性;通过学科交叉、专业融合、体验教学、技能迁移等手段,培养学识广博、多才多艺、能力突出、适应性强的横向型人才;实施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开门办学、联合培养,对接国家社会重大现实需求;除少数重点大学可保留部分传统精英教育模式外,其他高校的外语人才培养可以结合本地区和本校特色与优势,找准自身定位,突出应用导向。

我们也要重视利用数字技术给外语教育带来的诸多便利,如通过AI等新技术赋能,可实现沉浸体验式学习、个人定制化学习、泛在式学习和大众化教育等,这有助于丰富教育资源,保证教育公平,提高教学效果,缩短培养周期,减少试错成本。近期,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拥抱数字化教育技术,开展基于虚拟仿真、知识图谱的新形态AI课程建设。在社会上,一个基于AI的外语学习平台“多邻国”(Duolingo)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成为风靡全球的教育类应用。因此,外语教育要顺应数字化时代知识社会的新要求,以及不断变化的学习需求与习惯,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标准,着力提升外语师生人文素养、技术素养、批判思维、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其知识生产、传播、转化与应用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语言具有工具性,但要警惕语言工具论。人只有认识并掌握了工具,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丰富自己。如果语言只是一种工具,那无疑是可以被替代的。然而,语言并不仅仅是一套符号工具,而是与人类生活世界紧密关联在一起。生活世界对工具而言没有意义,却是人存在的根本。因此,与人类生活世界关联的(外国)语言学习始终有其基础性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只是需要被重新定义和定位。在近期公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中,外语教育学被正式列为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正是这一内在逻辑和时代需求的体现。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98期第5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王立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