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为了适应斗争形势需要,经常对编制进行调整,每个人的职务也会相应地予以调整。

有的降,有的升,降职的一般会闷闷不乐,但有一人例外,他非但没有因为降职郁闷,反而是喜出望外!

那他到底为何会发笑?

要揭开这个谜底,还得从主人公滕海清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将星闪耀的资深中将

滕海清是一位军功显赫的将军,他在1955年的时候,被授予中将军衔。

曾被授予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他又被授予人生最后一枚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的军功章。

1961年起滕海清就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后兼任内蒙古军区司令员及内蒙古自治区革委会主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务。

1987年才离开部队。

滕海清在战争年代,始终保持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

即使自己身受重伤被劝退,他还是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重重难以想象的困难,追赶队伍,坚持要和敌人奋战到底。

他始终不忘红军精神,不忘长征经历,不忘革命传统。

在子女的教育上,滕海清从来不搞特殊化,要求子女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忘记自己肩负的光荣使命,要牢记历史教训,不忘革命根本。

他也从不徇私情,搞特殊,进行照顾,坚决抵制以权谋私的行为。

1961年,女儿滕爱民凭借自身努力被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录取。

上学后,滕海清直接让滕爱民独自一人带着行李,坐了四十多个小时的火车硬座才赶到学校报到。

到学校后,滕海清除了不让女儿报销火车票外,还禁止他们用自己的名字争取学校的帮助。

在生活上,滕海清坚持过着简朴的生活。

平时也就烧两菜一汤就着饭吃,不管是谁,他都不允许浪费粮食,连剩余的菜,他都要放起来等到下次再吃。

改善生活,只有当儿孙前来看望的时候,滕海清才让老伴改善一下伙食,但增加的数量也是有标准的就是不能浪费。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滕海清还保持了南泥湾的习惯,现在他有了一小块平整过的土地,平时就和夫人王彬一起耕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小的院子成了他的农业小天地,不仅有白菜、青菜等叶类蔬菜,还有梨树、桃树等树木。

而王彬的爱好就是收拾菜园,把收割好的菜加工成糖蒜、五香萝卜干等。

做这些并非完全是为了糊口,也不是为了省几个小钱,根本目的是对红军岁月和革命生涯的念念不忘。

滕海清时刻提醒和教育自己及家人,如今的幸福生活着实不易,应当时刻警醒,更不能把革命传统丢掉。

为了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腾海清还养成了埋头攻读唐诗宋词的习惯。

据说,滕海清记忆力不减当年,一口气能背出一百多首古诗,还留下了数百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和心得文章,是个文艺范的将军。

对于家乡,他丝毫没有忘怀,始终关心家乡的一草一木,只要一有机会,就想帮着家乡发展。

1997年滕海清因病住院,当始终心系家乡教育事业,亲自嘱托女儿滕爱华,将平生所有积蓄全部捐给金寨的教育事业。

1998年,在滕爱华的牵头下,在金寨捐建了一所“海清希望小学”,同时还设立“滕海清、王彬夫妇教育奖励基金”。

奖励和资助学习优秀和家庭困难的孩子们,有效解决了家乡孩子上学难的问题。

滕海清不仅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是个可敬的老革命家。

滕海清是安徽金寨人,一个被称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的地方,位于大别山腹地,是红军的重要根据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红军指战员。

金寨,不仅有多达59名的开国将军,还有十万多的爱国青年为国捐躯。

辉煌的战场生涯

1909年出生的滕海清和许多红军将领一样,自小贫困,才满7岁的时候,就开始从事放牛工作以换取维持自己生计的一点粮食。

15岁的时候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就离开家乡,四处寻找机会打工来谋生存。

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滕海清也不例外,他从贫困的生活中,从日复一日的沉重压迫中感受到了底层老百姓的艰难。

所以,当土地革命如火如荼开展的时候,滕海清参加了农民运动。

这段生活,不仅为他积累了不少的革命经验,自己还因为革命有功,表现出色被上级领导及身边的同志选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9年,滕海清在霍山县参加了游击队,次年他跟着队伍回到了家乡金寨,并当上了赤卫队大队长。

他手下总共有30余人,是不可小觑的红军武装。

8月,年仅21岁的滕海清已经打了几次胜仗。

为了能更好地打击欺压穷人的敌人,跟他一起的赤卫队员跟着他一起加入了部队,成为红四军第十师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

第二年2月,滕海清因表现出色,被批准加入了党组织。

1932年6月,担任连长的滕海清在潢光战役中,负责追歼敌军。在他的带领下,全连战士与敌人展开了追击战。

最后追到璞塔镇的时候,疲于奔命的敌人终于放下了武器,向他进行了投降。

正当他在清理战俘和清点武器的时候,突然有个战士牵来了两匹枣红色的战马。

滕海清一看这马不仅高大,还四肢粗壮,矫健有力。顿时他就有留下战马的想法了。

所谓英雄爱马,对于滕海清来讲是再合适不过的词语了。

因此,他思考了一下就对士兵说道:“这马就留在我们连队了,不用登记入册!”

就这样,这两匹马就留在了连队。

可是为了马,滕海清把红军的纪律也忘记了。

按照规定,所有缴获的战利品要一一登记造册,全部上缴给上级部队,不允许私自截留,否则将面临降职、撤职甚至开除军籍的处分。

但滕海清认为留下马匹也是为了提高作战兵力,能打更多胜仗,不是为了个人贪图享受。

所以,他就自作主张留了下来,并在没人的时候还亲自试了一下。

几天后,他在外面练马的时候正好碰上了部队的师长倪志亮和政委甘济时,此刻他们正迎面走了过来。

正当滕海清想趁他们没注意的时候走开,却被师长喊住了,问他:“腾连长,马匹咋回事?”

既然师长发问,他也只能如实相告。

但这次师长没有责骂他,只是让他把马牵回师部去,其他的事,让他等通知。

滕海清只能回到了营房,等着挨处分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降只为更大的舞台

几天后,滕海清收到了姗姗来迟的师部通知,他感到有点疑惑。

他已经准备好了迎接组织上的处罚,做好了去当排长甚至是班长的准备,如果性质严重的话,也有可能被关紧闭处理,撤销党内外职务甚至开除。

可现在他收到的不是处分决定书也不是降职通知书,而是一份调令通知,且明白写着调他去师部当排长。

作为军人只能服从,他拿着调令函先找营长签章,然后向营长询问,这调令算处罚?

营长研究了调令一下,然后摇了下头说:“这应该不算处罚,是正常的调令。如果是处罚的话,应该会通知到我这里。”

营长模棱两可的话,还是没能打消滕海清的疑虑,接着去团部问了团长,团长的话跟营长的基本是一个意思。

滕海清只好拿着手续先去师部报到再说。

1932年6月25日,滕海清记得非常清楚,上午9点多的时候,他已到了师部门口。

正在此时,师长倪志亮大踏步走了出来,恰好看到在徘徊的部下滕海清。

他惊讶地问道:“你小子干嘛不进屋?我和政委等你半天了!”

滕海清硬着头皮跟在师长后面进了屋。他恭敬地肃立在那里,听候处分,反正是难逃一劫了。

正当他想说的时候,政委和师长看出了他的窘迫,两个人相视一笑说:

“你小子也有怕的时候了?念在你刚打了胜仗,也不过是想多骑几天马而已,现在马已交到师部了,你也没啥事了!”

滕海清这下心情就完全平稳下来了,可他还是弄不明白,既然过去了,怎么会给他一个排长职务呢?

他小声问政委说:“那我的职务呢?”

师长听了后,就装作生气似的一拍桌子说道:“犯了错,还想不受处分?降你个职算是对你轻饶,等你下到排里的时候,你就知道了!”

既然师部这么决定了,滕海清也就只能顺从,他敬完礼后,就跟着师部的人下到排里去了。

等滕海清到了排里一看,一下子愣住了,最后还是忍不住笑了起来。

原来,这些排里的人都不是士兵,很多职务上比他要高几个档次。

他们中有的人是连长、营长甚至还有团长,滕海清不过是个小连长,现在却能当上排长。

师长倪志亮仁义还决定,“将他的职务按照排长定,但待遇参照营长得来。”

这就是明降暗升。

结语:

1932年10月,师长派滕海清和通讯员一起出去单独组建游击队伍。

这次滕海清出色完成了任务,没多久,新组建的部队有三百多位战士,他被任命为大队长。

在滕海清的带领下,他和战士们一起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和双桥镇、黄安、商潢、苏家埠等多个战役,后来因故负伤。

等红军长征时,本来滕海清因为受伤不属于随军之列,可他不顾自己的伤痛,拄着拐杖跟着队伍默默到了陕西延安。

由于他这种做法,部队领导考虑他所拥有的丰富战争经验以及强大的革命理念,经组织上批准又恢复了他的职务。

之后,滕海清率领部下,正式开启了一次又一次战斗,迎接一个又一个胜利。

1950年,滕海清还亲自率领部队参加了指挥舟山的战斗,也彻底完成了浙江沿海一带匪徒的歼灭工作,为军旅生涯画上了一个完美的战斗句号。

1997年10月26日,滕海清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