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放下执念!

撰文:关心你的


强迫症是精神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强迫思维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在人群中患病率为1%~3%左右。

强迫思维是反复出现在头脑中的想法,认识到这些想法是不必要的,很想摆脱,但又摆脱不了。

强迫行为表现为能观察到的重复行为,比如反复洗涤,检查询问;隐匿的重复心理活动,比如反复计数,反复祈祷等。

回顾以前的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强迫症患者的病因与人格特质、负性情绪、生活事件、家庭关系等息息相关。

尤其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对强迫症患者影响很深。

青少年对父母行为进行模仿和学习,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父母人格特征、应激事件、家庭顺应等都可能导致孩子患有强迫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多孩子在年幼时期力量太小,连思考的能力都没有,但是身体已经记住了达不到父母要求的恐惧。

对于现状无法改变,只能通过强迫的方式来对抗自己的焦虑、恐惧、无助等情绪,企图安慰和保护自己,这是机体的自我平衡机制在起作用。

受家长行为模式的影响,许多孩子被迫养成了强迫症状,有的症状持续到青少年成年,甚至有终生伴随的可能。

我们接诊过的一些强迫症患者,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在做心理咨询时,一般也会深入探究强迫症患者原生家庭对其的影响。

除了父母直接的行为影响外,还有一些家庭因素同样影响到了青少年强迫症的发生。

除了以上这些家庭因素可能导致孩子患有强迫症,强迫症有没有可能在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遗传性?

比如说,父母一方有强迫症,孩子也患有强迫症,强迫症在父母与孩子之间形成“传染”。

许多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遗传是其强相关性因素,但还不能证明单一遗传因素能够导致青少年患有强迫症。

多项研究已经证实了强迫症具有家族聚集性,家庭成员之间的强迫症状维度存在高度一致性。

20世纪30年代以来,有部分学者已经发现强迫症具有家族聚集性倾向,强迫症患者的一级亲属(指一个人的父母、子女以及亲兄弟姐妹)具有较高的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4;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为65%~85%,而异卯双生子同病概率为15%~45%

家庭环境作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和其他因素一起共同导致了儿童青少年强迫症的发生。

家族中有两名以上的成员有囤积物品、过度清洁以及反复怀疑等习惯,这些强迫行为在孩子身上的遗传可能性会更大。

同时,父母中有确诊强迫症的,儿童青少年强迫症的发病年龄会更早。

青少年强迫症的发生与家庭因素密切相关。

具有强迫症的孩子背后,往往有一个强迫倾向的家长

陌陌(化名),女,16岁,高一学生。

陌陌有很严重的强迫症,她觉得自己的双手和身体无时无刻不在接触细菌,总是频繁地清洗身体。在家里一天要洗二十多次手,几乎每节课课后都会去洗手,经常耽误上课。

她的洁癖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学习和生活,日常不愿意出门,社交非常少,学习成绩也有所下降。

父母不理解她的想法,非常担忧陌陌将来考不上一个好的大学,经常去学校找老师询问陌陌的学习情况,这让陌陌感到压力重重。

在陌陌眼中,父亲专横固执,说一不二,给陌陌定各种规矩,比如晚上九点后不能洗澡、十点前睡觉、不要喝碳酸饮料和冰饮等;

母亲习惯性焦虑,总是念念叨叨,经常在陌陌耳边说“你这样不行,以后没书读”、“杯子不能这样放,水汽出不去,用了对身体不好”之类的话。

只要有一点不合父母心意,就会遭到两人的严厉指责。

在陌陌的记忆中,她很少有开心的时候,基本没有在父母那里感受到温暖、关爱和支持,只有否定和批评。

家人的劝说加重了陌陌的逆反情绪,开始厌学逃学。

为了反抗家人和老师的反复劝告,陌陌出现了一些自残行为,这让父母非常震惊和担忧,不明白孩子为什么会伤害自己。

今年年初,陌陌在母亲的陪伴下来到心理咨询,希望能通过心理咨询解决困扰。

综合诊疗

咨询师拿到陌陌的耶鲁-布朗强迫症量表、焦虑自评、抑郁自评等量表和结构性访谈记录后,发现陌陌符合强迫症的诊断标准。

特聘专家医生坐诊,陌陌被确诊为强迫症和轻微的抑郁症

咨询师依据BPS-DPP循程诊疗模式,采用药物、心理、物理三个维度来综合治疗陌陌的强迫症。

药物治疗

陌陌反复清洗身体,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强迫症状。特聘专家医生会诊,制定科学的用药方案,服用舍曲林和西酞普兰等药物缓解症状,控制病情,防止进一步恶化加重。

心理治疗

陌陌脑中经常出现一些不好的想法,比如“我的手碰到了脏桌子就不干净”、“我的成绩不好,爸爸妈妈一定会责骂我”等,因此感到焦虑、恐惧。陌陌不接受并试图对抗这些消极情绪,反而让焦虑恐惧情绪更加强烈和不可控。

咨询师采用正念疗法,告诉陌陌这些强迫观念是正常的,每个人都会有的情绪,强迫想法不是我们能控制的,也不会变成事实。

重新命名,承认想法是一个错误的信息,“这是我的强迫症在说话,并不是现实结果”、“这不是现实,它想要操控我”。

重新归因,学会将责任归咎于大脑,告诉自己“这是大脑的想法,并不是我的”,训练大脑转移强迫信号。

重新聚焦,承认有强迫的想法,但不对此做出反应,不必花费大量的精力在对抗情绪上,降低内心的愧疚和恐惧感。

重新评估,允许强迫想法的存在,但不赋予它们任何意义。

最终想法会被厌倦,不被关注。新想法不再产生,旧想法逐渐减退,对强迫想法实现自我控制。

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和陌陌深入探讨分析,咨询师发现了她洁癖症状和消极情绪背后的原因——父母想要掌控孩子的一切。

陌陌父母过度安排陌陌的时间和活动,没有给予她一定的自由和个人空间,为了对抗父母的掌控,陌陌重复清洗的行为,最后形成了强迫的习惯。

强迫症患者的父母通常具有高焦虑、高标准、高指责的特质,父母对陌陌要求格外严格,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陌陌也养成了完美主义倾向,想要目标完美达成100%。

陌陌厌学逃学也正是基于“我本可以获得好成绩,现在只是我没有好好学”、“只要不行动,就不算失败”的完美主义心理。

洁癖症状影响到了学习,陌陌害怕无法达到父母的高要求,再加上周围的频繁指责,产生了严重的抗拒心理,于是干脆放弃。

咨询师帮助陌陌将“只要不行动就不是失败”的错误信念转化为“只要开始行为就很棒”的想法,引导陌陌从做一份蛋炒饭、开始调制一份自己喜欢的饮品开始,反复尝试,一步一步找回对身体的掌控感,鼓励陌陌允许自己犯错,对自己多一点包容。

同时利用暴露疗法鼓励陌陌直面内心的洁癖心理。陌陌特别怕脏,不愿意出门乘坐公共交通,在家反复擦拭桌椅才能安心坐下来。

建议陌陌父母监督她洗手,让陌陌逐渐适应在水池内洗手,使其洗手次数减少。接着说服陌陌触碰桌子后不要马上洗手,坚持几分钟再去清洗,随着坚持时间越长,陌陌在家的洗手频率大大降低。

陌陌害怕乘坐公共交通,不愿意触碰扶手,也不愿意坐下来,觉得细菌很多。心理教练陪伴陌陌乘坐地铁,鼓励陌陌触碰扶手,同时在结束后建议陌陌通过深呼吸的方式让躯体放松。慢慢适应后,陌陌的洁癖症状逐渐减轻。

咨询师采用系统式家庭疗法,疏导陌陌父母产生的不理解、焦虑、内疚等负面情绪,帮助他们觉察到自己的强迫行为,进而从强迫行为中调整过来,传递给孩子“强迫行为是可以改变”的信号,做榜样给孩子看。

采用循环提问技术和假设性提问技术,轮流、反复地请陌陌的父亲和母亲表达对陌陌行为的观察,以及对夫妻另一方行为与陌陌行为之间关系的看法。

比如问陌陌的父亲,“您什么时候开始注意到陌陌频繁清洗双手的行为?陌陌洗一次手一般会持续多长时间?”、“您觉得陌陌母亲教育她怎么清洗杯子和摆放杯子与陌陌后面频繁洗手有关联吗”、“假如陌陌没有厌学逃学,也没有自残行为,你们是否会注意到陌陌的行为是不健康的?”等;

询问陌陌的母亲,“您认为陌陌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表现出不愿意去学校的想法?”以及“您觉得晚上九点之后不允许洗澡这个建议符合她们这个年纪的习惯吗?您小时候也是这么做的吗?”等等。

通过循环提问帮助他们思考自己的行为对陌陌的症状是有责任的,也是可以控制的,意识到与陌陌产生冲突的背后是他们不合理的要求。反复提问暴露家庭互动模式的问题所在,让他们看到多种可能性,探索与陌陌之间沟通问题的最恰当的方式。

和他们讨论与孩子互动的方式,并协助调整养育模式,充分倾听、理解、共情孩子,回归爱的初心。

物理治疗

采用重复性经颅磁治疗,给大脑施加适量的电流,从而修复大脑功能来治疗强迫症。

咨询师采用音乐疗法,建议陌陌听舒缓的音乐,音乐刺激多巴胺产生,能够疏解陌陌的焦虑情绪缓解强迫倾向,减少压力感。

经过8个月的治疗,陌陌的强迫症状减轻了许多,不再害怕乘坐公共交通,能够正常出门和朋友交往,也不再因为洗手影响上课,学习成绩回到了班级前列;和父母的关系逐渐改善,内心的一些消极想法也愿意和父母分享,周末经常一起出去游玩。

放下执念,回归爱的初心

父母出于爱的本意,对孩子要求高,一开始只是父母单方面的想法,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将完美主义内化成自己的思想。

就算父母不再逼迫孩子了,孩子也会自己逼自己,产生强迫行为。

一旦有了强迫行为,孩子迟早都会出现情绪问题,情绪长期积累就会扭曲思维。

完美主义的父母首先要觉察到自己的强迫行为是不妥的,改变教养模式,才能去帮助孩子缓解强迫症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放下执念,回归爱的初心,提供一个安全温暖的成长环境,和孩子共同成长进步!

看更多精神疾病知识?

无需下载即可在线查看~

参考文献:

[1]林梁俊,王卫娣,王佩等.强迫症的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41(02):267-272.

[2]刘灏. 强迫症患者及其父母人格特征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1.

[3]姜萌,张跃兵,周聪.家族聚集性儿童青少年强迫症发病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23,49(05):308-312.

本文来源:安肯 心理咨询

责 任编辑: 老豆芽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