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2013年,时任南京工业大学校长的黄维院士,在开学典礼上做了一个很著名的预言:“十年之后的中国,像诺贝尔奖这样的国际性重要指标,在中国大地出现应该将会成为常态,而不是个案...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方面的奖项将陆续被中国人斩获,没有任何悬念!

尤其是最后那句,“没有任何悬念”,非常鼓舞人心。

眼看2023年10月份就要公布诺奖名单了,如果今年在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国内的科学家再次落选,那么黄维院士就需要解释一下了,十年前的预言还算不算数?

关于黄维院士,他是学术界的名人,由于很多传言都是负面的,且未经证实,大家感兴趣可自行去知乎上搜,我在此就不贴了。

我只公布一下黄维院士在今年刚刚获得的名誉,大家自行解读即可。

2月8日,黄维教授入选了美国工程院院士,这是他第七个院士头衔。除此之外,他还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东盟工程与技术科学院外籍院士、巴基斯坦科学院外籍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

由此看来,科学确实是无国界的。

另外,根据一则2021年全球前10万科学家排名,黄维院士凭借论文数2737,位列全球第21,中国第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维院士的学术能力,我不懂,不敢妄断,但是这么多科学院的专家也都不是傻子,黄维院士能被评上院士,肯定有两把刷子。

这就不提了,主要想聊聊诺贝尔奖。

很明显,国内这十年,除了2015年屠呦呦得了诺奖,再无消息,诺奖并非是陆续被中国人斩获。

而且,有点凄凉的是,屠呦呦得诺奖的时候,已经85岁了。

而我们看到每年公布的诺贝尔物理奖、化学奖、生物奖得主,发现他们大多四五十岁,有些甚至是三十多岁,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就算得个诺奖,几年之后,还有余力在自己的领域上再翻几个跟头。

屠呦呦好似我们学术界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扫地僧”,平时也少见她评选什么重大项目,也很少上什么媒体,也极少去什么讲座露面,论文也不多,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得了诺奖。

我觉得是值得深思的。

中国学术界,自以帽子论身价的风气建立以来,很多学者毕生的追求已经是攒帽子了,对于真正探索的兴趣,就没那么浓厚了。甘于坐冷板凳的那些人,在这种赛马式的评价体系下,很快就被边缘化,以至于出局了

有的国人可能会想,凭什么要按西方的规则来,我们就不能建一个自己的诺贝尔奖?

当然是可以的。

这个月就颁布了一个号称是中国诺贝尔奖的未来科学大奖。很多院士,著名教授,都得了这个大奖。比如施一公院士、袁隆平院士,就分别斩获了2017和2018年度的大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跟真正的诺贝尔奖相比,未来科学大奖,却总有略逊一筹的感觉,还是分量不够。

另外,这十年我们不仅没有做到像黄维院士所期许的,诺奖得主会如雨后春笋一样相继冒出来,一些人反而还把诺奖得主莫言给“搞臭了”。

一些无知的反智的人,整日信口雌黄地在互联网上编织各种阴谋论,沉浸在一种虚假的自满之中,把诺贝尔奖解读为西方世界的圈套。

既然得不到它,就抹黑它,这不失为一种应对诺奖的对策。

更有意思的是,以“实用主义”为底色的国内学术界,竟然把研究诺贝尔奖,还研究出了一门学问:诺贝尔奖学。

2012年,《中国新闻周刊》发表了一篇文章《研究诺奖何以在中国成为一门“学问”?》,里面提到,2011年,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汪前进发现,自1979年以来,国内有关诺贝尔科学奖的研究文章已有近6000篇。

而很多诺奖学的研究结论也非常荒唐可笑:如《诺贝尔奖得主出生月份的统计分析》一文的结论就是:无论哪个月份出生的科学家都有同样的可能得诺奖。

如此,废话文学又多了一点学术色彩。

不知如果再让黄维院士演讲一次,是否还能预言一个十年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