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是开国大将之首,是我军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他从一名普通的战士,成长为我军最重要的军事领导人之一,粟裕几乎全部都是得益于他的战功。

如果说粟裕在军事上是满分的话,那么在政治上,他恐怕是刚及格,甚至是不及格,也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他后半生的“悲剧”

在粟裕的一生中,他的人生转折点,主要有两个,第一个发生在1945年,第二个发生在1958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5年,粟裕指挥两万余部队,打了三次天目山战役,在运动中歼灭,消息传到延安,毛主席惊人的预言:“粟裕同志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事实证明,毛主席没有看错人。

而天目山战役,也成为了粟裕军事人生的转折点,因为这场战役后,他彻底的走进了毛主席的视野里。

实际上,天目山战役的战果并不是很大,但是在毛主席看来,粟裕的指挥天赋,要远远的比战果重要的多,这也是毛主席之后屡屡重用粟裕的主要原因。

粟裕没有让毛主席失望,漂亮的苏中七战七捷战役,让他在毛主席心里的位置,更加稳固一些,甚至毛主席还专门向各战区发电,介绍粟裕的战法,并嘱咐道:

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故战无不胜,士气甚高;缴获甚多,故装备优良;凭借解放区作战,故补充便利;加上指挥正确,故能取得伟大胜利,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并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

华东野战军成立后,粟裕更是受到毛主席的倚重,虽然当时陈毅是华野的司令员兼政委,但是毛主席明确表示:“具体作战由粟裕同志负责。”

陈毅也因而放权,粟裕成为了华野在军事上的实际指挥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的孟良崮,豫东,济南,淮海等战役,无一不显示出粟裕精彩的指挥才华,也是因为如此,建国后,毛主席调任粟裕担任解放军总参谋长一职。

在很多人看来,粟裕担任总参谋长,是他政治巅峰生涯的开始,可是最终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职务,成为了粟裕政治生涯的一个“转折点”

军事上满分的粟裕,对于政治,实在是七窍通了六窍,剩下的是一窍不通。

在总参工作时,由于不喜曲意迎合,并常常坚持自己观点,粟裕为自己悲剧的后半生,埋下了伏笔。

从1954年担任总参谋长到1958年被批,粟裕在短短4年的工作时间里,得罪了两个半元帅。

两个元帅,指的是聂荣臻,彭德怀,至于那半个元帅,指的是陈毅。

建国初期,徐向前是总参谋长,不过由于徐向前休养,聂荣臻便成为了代理总长,粟裕,成为了聂荣臻的副手。

因此,粟裕有时候在汇报工作时,除了要向聂荣臻汇报外,有时候还要受到毛主席的询问。

聂荣臻为了主席的健康考虑,希望总参只给主席上报一些重要的问题,一些小事情则由总参内部解决,为此,引起了毛主席的生气,毛主席点名批评了聂荣臻。

由此,粟裕与聂荣臻之间,产生了一些工作上的矛盾。

关于与彭德怀,粟裕主要做了三件“擅权”的事,

第一件是在1955年时,彭德怀要求总参策划拿下浙江沿海的方案,粟裕在召集有关人员讨论后,福建军区副司令皮定均上报彭德怀说,无法按照粟裕的命令,同时对三个岛进行攻击。

后来粟裕解释,他说的是准备对三个岛进行攻击,而不是直接攻击,是皮定均可能听错了。

不过因为此事,粟裕遭到了彭德怀的批评。

第二件事则是1957年粟裕在苏联参观时,擅自向苏联总参谋长索科洛夫斯基元帅索要国防部和总参谋部的分工材料。

这件事,后来被彭德怀视为粟裕“向国防部要权”,“争夺军队领导权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件事,是在1958年2月,粟裕下令志愿军从朝鲜回国,当时根据规定,调到部队,是需要毛主席点头的。

因为此事,粟裕再次受到了彭德怀的批评。

在此期间,粟裕但凡在上报的文件上写了“彭副主席并转呈中央、主席”字样时,他就会大发脾气:“我不是你的通讯员。”

如果不是按照彭德怀的要求写,彭德怀又会说:“你又越级。”

由此,粟裕负责的总参与彭德怀所领导的国防部关系越来越糟糕。

最终,各种因素加起来,酿成了1958年对粟裕错误的批判大会。

陈毅是粟裕得罪的“半个元帅”,指的是他在会议上严厉批判粟裕的“个人主义”,不过从深处来说,陈毅对粟裕批判,不是真心的,因为在当时要想过关,只能如此。

所以称陈毅是粟裕得罪的“半个元帅”

1958年的批判会议开过后,粟裕的政治生涯发生了急剧的转折,他被撤销了总参谋长的职务,被调到了军事科学院任职。

可以说,粟裕的政治生涯从这个时候开始,进入到了低谷时期。

1959年庐山会议,彭德怀受到了批判,粟裕虽然没有再担任要职,但是也出席了这次会议。

在会议上,对粟裕一直欣赏有加的刘少奇建议粟裕将一年前彭德怀批判自己的事说说,这样的话,对粟裕的政治生涯或许会有转机。

粟裕明白刘少奇的好意,但是他还是拒绝了刘少奇的建议,粟裕说自己不能去落井下石,他说自己不是那样的人,而且他也不愿意利用党内政治风浪的起伏,为自己平反,粟裕始终相信,几十年的革命实践,足以证明他的人格到底是怎么样的。

看到这里,也许会有人觉得粟裕有些“傻”,实际上,粟裕如果不这样“傻”,那就不是他了,也不会到今天,仍有那么多人的喜欢他,爱戴他。

在庐山上,粟裕没讲话,他的后半生,也一直没有得到平反的机会,

特殊时期结束后,中共中央开始着手处理历史遗留下来的冤假错案,邓小平明确表示,要了结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这桩公案。

粟裕得知后很激动,他立刻去见了叶剑英,提到了自己的事,叶剑英说:“这件事应该解决一下,你写个报告给中央,我回京后同小平同志也说一下。”

后来叶剑英告诉粟裕,关于他的事,邓小平同意,由此,粟裕写了一个报告,交了上去。

可是不知是何种原因,粟裕的报告交上去后,迟迟没有回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4年,粟裕在北京去世,直到他临终,关于他在1958年受到错误的批判一事,也没有一个结论。

直到10年以后的1994年,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和张震联名发表了《追忆粟裕同志》的文章,这才正式的为粟裕平反。

这件长达36年的历史公案,终于有了一个正确的评定,九泉之下的粟裕得知的话,也许会感到欣慰,虽然公平来的晚,但还是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