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创新创业个体来说

孵化载体是它们成长的良田沃土

而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

两者何以实现“双向奔赴”

让更多科研成果、科技创新转化

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此文带您一探究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海洋生物公共实验室,刘凯正身穿实验服,将同日一早来自东营市三角洲养殖繁育有限公司取来的尾水样本引入“多营养层级处理系统”。

“稳定了!综合连日来的实验结果,总氮、总磷等冗余营养级排放物较起初减少了50%-60%。”通过一个周期14天的运行,出来的检测结果让刘凯长舒一口气。

“目前,我们将科研成果运用在了东营市三角洲养殖繁育有限公司,经过90天的运转,养殖基地排出的尾水中,氮磷含量降低一半以上。”据刘凯介绍,该项成果可有效降低氮磷等营养元素入海通量,防止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水质恶化等海洋生态问题,为海洋筑起“绿色围墙”。

作为东营市海洋发展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2020年11月,刘凯进入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博士后工作站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进站期间,他主导的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冗余营养物质利用科研攻关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验成功离不开开发区和园区的大力支持。”刘凯说道,“在正式进站前,大学科技园就已为我们配套建设了面积近100平方米的海洋生物公共实验室,并给予了科研经费支持,帮助我们从无到有搭建实验室,助力科研成果落地。”

创新发展,载体先行

目前

刘凯已完成阶段性研究并出站

在“硬环境”的加持下

如海洋生物公共实验室一般的研发平台

正迅速在开发区大学科技园“聚木成林”

截至目前,园区孵化集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企业116家,培育重点实验室、“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市级以上科研平台24个,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5家,吸引集聚区级以上人才工程人选13人,硕士及以上学历高层次人才200余人。

与此同时,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正以最优的政策、一流的服务,强化平台支撑、人才培育、难题破解,全面优化发展环境——

▶ 开发区出台支持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扶持政策,设立创新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校地双方合作走深走实;

▶ 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推进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建设,创新“以院带园”模式,打造了引领国际汽车催化发展的研发和产业高地;

▶ 推进高性能纤维创新研究院建设,引进国内先进研发团队,打造芳纶纤维产业集群;

▶ 推进济南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与区内企业建设电化学储能技术研究院、高分子材料研究院等高能级平台......

目前全区市级以上

研发平台总数达到325家

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27家

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62家

基本形成了

“国家级平台为引领、省级平台为骨干、市级平台为支撑”

的创新平台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