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逐渐崛起,并形成了独特的阶层文化。

从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在这漫长的发展历程里,士阶层始终存在,并不断壮大。

他们作为与贵族阶层对立的群体,无比关心国家大事,拥有参政议政的积极性,热衷于“学而优则仕”。

士阶层发展的顶峰时期,或许就是宋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代士阶层有着十分明显的阶层特征,他们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基本延续了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的特征,具有多元性和多样性。

而且他们观念自由,不受束缚,思想活跃。

另外,他们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拥有体面的形象,也能受到他人的尊重。

士阶层这些显著的特征,分别有着怎样的具体体现呢?这些特征,又会对整个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思想多元,不受限制

士阶层崛起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年代。

在混乱的政治局势当中,各大学术流派为了获得统治阶层的认可而大显神通,奇招百出。

儒家学说强调德治,希望统治阶层能够以德服人。

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教化之后的美德。道德是维系社会平稳发展的最高标准,也是儒家思想所强调的准绳。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是唐朝的诗句,用来描述儒家思想也极为恰当。

他们希望全社会能够恢复传统价值体系所强调的礼乐宗法,恢复原始的社会秩序。

那些彰显仁义道德的诸侯国君主,必然会将儒家思想视作自己的统治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会利用儒家思想,在全社会建立一种潜移默化的价值体系和社会规范,逐渐引导民众自发遵从。

这样一来,统治阶级便达到了思想控制的目的,与之相似的是墨家思想,这也是一种极为温婉的思想体系。

墨家强调兼爱、非攻和非乐,希望能够在全社会建立一种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大同式理想状态。

不过与儒家思想最大的一点不同就是,墨家思想强调没有阶级观念的大爱。

我爱百姓,我爱君王,这两种爱并没有任何差别。

而儒家思想强调的是有阶级的德治,自下而上地服从和自上而下的管控,统治者实行仁政的前提,是整个社会形成等级分明的阶级体系。

由此可见,这两个学派拥有共同之处,也有较为明显的区别。

鲜为人知的是,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这两个看似完全对立的思想体系,其实也有共通之处。

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他就出自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荀子的门下,是荀子的得意弟子。

在自己的教育经历中,韩非子受到过儒家思想深深地影响,也学会了辩证地看待学术研究体系。

或许正是因为这段经历,他在后来的法家学说体系当中,才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偏向于法术势当中的任意一个流派,而是选择各取所长,成为了那个彪炳史册的集大成者。

在当时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不同体系之间的界线并没有那么森严。

道家创始人的弟子可以成为儒家的开山鼻祖,儒家代表人物的弟子也能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

崛起的士阶层,他们的思想是自由的,可以往任意一个方向发展。他们也能在辩论和交流中,获得源源不断地进步的能量。

除了思想特征不同之外,他们发挥价值的领域也十分多元。

像孔子一样的先圣学者,他们热衷于周游列国,尽可能广泛地传播自己的学说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开办私学,降低教育的门槛,让更多的豪门子弟能够接受系统的学术思想的熏陶。

比如孔子著名的弟子之一子路,他就出身于贫苦之家。子路性情较为冲动,极易感情用事,有时会因为鲁莽而做出错误的行为。

不管他的身份背景和性格特征是怎样,孔子都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正所谓有教无类,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有人像孙武那样,选择在军事领域深耕。

别看苏武是一个兵法大家,仿佛跟舞文弄墨的士阶层没有什么关系,实际上,他也是一位典型的“士”。

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他展现出了兵法谋略方面的惊人的天赋。在明确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之后,他当然会选择将之发扬光大。

因此,孙武成为了一位流芳千古的军事家。

在士阶层当中,还有人选择发动经济改革,还有人选择直接辅佐君王。总而言之,士阶层在不同的社会领域闪闪发光。

他们是自由的,从思想上到实际身份上,都是自由的。

他们不受与生俱来的国家身份的制约,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效忠的君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比如前文提到的孙武,他出身于齐国,但他的理论和方法却没能得到齐国国君的欣赏。

作为一个灵活自由的人,他自然不可能就在齐国这一棵树上吊死。既然在齐国无法得到重用,那他便选择出走。

正所谓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不得不说,这一群人的生活态度还真是潇洒。

在吴王阖闾的手下,孙武受到了前所未有地重视。

对方能够倾听他的一切军事意见,能够尊重他作为一个专业人士的看法,也能在实际的战场上采用他的兵法谋略作战。

他在这里发挥了巨大的价值,因此也把吴王阖闾视为自己的伯乐。

他作出过承诺,这一生一定会全部奉献给吴国,虽九死其犹未悔。

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吴王阖闾是孙武心中的知己,他自然不惧为对方牺牲。

以一己之力推动秦国改革创新的商鞅,他也不是个土生土长的秦国人。

商鞅出生在卫国,还去过魏国,最后才来到秦国。当他发现自己在秦国有着用武之地时,他便把秦国视作自己的第二个家国。

哪怕最后被处以车裂之刑,在人生的终点,他都不曾产生过后悔的情绪。

议政权利,身份体面

作为接受过系统教育的群体,士阶层在知识层面上高于普通老百姓,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储备。他们在国家大事上往往会持有个人的观点,也会有相当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以天下为己任,这是士阶层的普遍性共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一部分道家子弟之外,大多数士阶层群体接受教育,都是为了入世,进入政治体系之中。

即使最终没能如愿,他们也并不会就此放弃这份责任感。不能参政,那就退而求其次,积极议政。

没有直接参与到政治体系之中的士,比如墨子,他在议政方面就有着很大的热情。

或许是因为墨子所提倡的思想过分弱化了阶级观念,不符合高高在上的统治阶级的需求,他并没有受到任何一位诸侯国统治阶层的重用。

但是在讲学的过程中,他仍然不遗余力地向弟子们,以及对他的学术思想感兴趣的人们讲述他的政治理念。

后来在汉朝时期,墨家还因为议政一事而受到了朝廷的追捕。部分墨家子弟东躲西藏,隐姓埋名,始终不改其志。

正是因为有着一定的文化基础和政治基础,士阶层才有了议政的条件。

在天下混乱之时,庶人议政,也成为了大势所趋。

他们身上的才华,也决定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士阶层的身份始终是体面的,不管处于社会顶层还是社会底层,他们都能够得到尊重。

一些出将入相的士阶层,身份地位已经发生了跨越式的改变,受到尊重和崇拜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比如商鞅,他从一个平平无奇的法家学者,摇身一变,成为了秦国变法的最大推动者。

他受到了秦国国主的重视,一力承担起了变法的重任。在整个商鞅变法的推动过程当中,商鞅本人说一不二,拥有极大的话语权。

也正因如此,他才得罪了太多的社会既得利益者。

并不是所有士阶层群体都能像商鞅一样,得到统治者的重用。站在金字塔尖的人物毕竟还是寥寥无几,留在底部的人才是大多数。

这群人没有官职傍身,也没有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甚至连最简单的出人头地都做不到。可他们的形象还是体面的,他们还是能够得到尊重。

一部分人继承了他们老师的衣钵,选择成为老师。

中国人一向尊师重道,对那些有学问的人更是抱有崇拜之情。能够当上老师,也意味着他们找到了一条有价值的道路。

不管在世俗社会中到底处于什么样的阶级,士阶层都能够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获得尊重。

有时候,人生的价值就在这些地方体现了出来。

正所谓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踽踽独行,忙忙碌碌,活得不就是一个体面吗?

读书人,士阶层,体面对于他们来说格外重要。能够活得体面,这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了。

文人雅士,影响社会

士阶层追求自由的思想态度和生活方式,不被家国身份所限制。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绝对自由的,事实上,士阶层的默认价值体系,始终都在约束着他们的生活。

在士阶层中间最为流行的一句话,就是“士为知己者死”。

荆轲刺秦王,并不是为了他自己而行动,是在为了燕太子丹而行动。

燕太子丹曾经在秦国做过一段时间的质子,虽然名为一国太子,但毕竟寄人篱下,因此生活并不是特别如意。

把本国的太子送去他国为质,此事对于燕国人来说是极大的耻辱。要想洗雪这一耻辱,为燕太子丹报仇,有且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刺杀秦王。

因此荆轲冒着生命危险刺杀秦王,实则是在践行“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他出发之前,燕太子丹还特意前来送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如此悲壮的语句,写尽了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风骨。

这一文化持续地影响着整个社会,鞠躬尽瘁的诸葛亮、东山再起的谢安、慷慨出山的刘伯温,其实都是这一文化的践行者。

结语:

士阶层或许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潇洒肆意的阶层,他们寻求思想的碰撞和灵魂的共鸣,他们不被家国所限,求索真正的知己。

他们有着被人尊崇的社会地位,活出了体面和尊严。

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士阶层代表着一种风骨和气魄。

参考资料:

《百家争鸣》

《吕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