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俗称“肚子疼”,是非常常见的症状之一,腹痛是许多疾病的信号,也是促使人们就医的重要原因。虽然大部分腹痛可以自行缓解,但在某些情况下,腹痛需要急诊处置,特别是老年人出现腹痛时,要警惕缺血性肠病可能,否则可能会延误治疗时机,可以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遵义一70岁的老爷爷,因上腹部疼痛到医院就诊,经检查后考虑为急性胰腺炎,予治疗后腹痛有一定好转。

但两天后,他突然又出现脐周疼痛,大便带粘液血丝的症状,后送到遵义市中医院脾胃病科完善肠镜检查后,诊断为缺血性肠病。经过脾胃病科积极予中药灌肠、中医特色外治及补液、预防感染治疗后好转出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治疗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治疗后

知识链接

缺血性肠病又称为肠中风,是由于肠壁缺血、缺氧,最终发生梗死的肠道疾病;急性缺血性肠病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的特点,然而因其临床表现与胃肠炎相似,相关辅助检查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和漏诊,以至于延误病情,很有可能发展为肠道坏死而危极生命。因此,本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缺血肠短血运至关重要。那接下来,我们就聊一聊关于“肠中风”的相关话题。

1、缺血性肠病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缺血性肠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是血管本身的病变引起肠道缺血,因此可以引起肠道血运不足的原因均可能会导致缺血性肠病的发生,如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房颤动、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血栓形成、机械性肠梗阻、动脉瘤切除术、主动脉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术、肠切除术、肠镜、钡灌肠、妇科手术、可卡因、达那唑、地高辛、雌激素、苯异丙胺、利尿剂、非甾体抗炎药等均可导致缺血性肠病的发生。

2、缺血性肠病有哪些表现?

大多数患者表现为急性起病,以剧烈的上腹痛或者脐周疼痛、腹泻、便血等,血便以鲜红色血便为主,有时也可以是果酱样或柏油样。慢性患者可有腹部间歇性疼痛,进餐后半小时左右开始出现疼痛,间断便血、腹胀。少数病人首发症状为呕吐、头晕,有的患者会出现下腹部不适感,多次排便后仍有便意。因其临床表现与胃肠炎相似,相关辅助检查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和漏诊,以至于延误病情,因此有类似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就医,特别是有上述病史的患者朋友们一定要警惕。

3、中医对缺血性肠病的认识?

缺血性肠病主要表现是腹痛和便血,属于祖国医学“腹痛”或“便血”范畴;缺血性肠病多发生于老年人,老年人脏腑气机衰减,气虚运血无力,使血行瘀滞,或久病入络,血脉瘀阻,血行不畅而成瘀血。瘀血为缺血性肠病发病的关键环节,它既是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缺血性起病较急,急则治其标,治疗应以活血化瘀为首要原则,瘀血去而新血自生,新血生而症状自除。血府逐瘀汤首见于《医林改错》,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临床上常常中西药合用,有缓解临床症状、缩短病程、降低复发率、提高远期疗效等优势。

4、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肠病的优势?

大多数患者可以通过内科保守治疗,少数患者需要外科手术干预;

西医治疗:

对于怀疑缺血性肠病的患者应立即禁食,必要时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应密切监测血压、脉搏、每小时尿量,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早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预防菌血症。

中医治疗:

因缺血性肠病患者禁饮禁食,故多与中医特色外治以促进局部血运恢复。

(1)可与中药灌肠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2)中医特色外治:如中药塌渍以活血行气止痛,辅以灸法加强疗效;穴位贴敷以调理脏腑功能,预防复发;药棒穴位按摩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5、缺血性肠病的预防?

1)合理作息、饮食上少油少盐,清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忌烟酒;平日做到膳食合理,少吃动物性脂肪,不暴饮暴食,控制体重,适度体力活动,情绪开朗,气温骤降时注意保暖,尽可能减少诱因,保持排便通畅。

2)积极治疗相关疾病:控制原发病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对于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要规律服用相关药物,定期复查,规律体检。

3)避免滥用可能会导致缺血性肠病的药物,如可卡因、达那唑、地高辛、雌激素等。

4)有相关手术史的患者要密切随访,积极康复治疗,减少并发症。

对于有糖尿病、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房颤等基础病变的老年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特别是饭后就腹痛,过一段时间缓解,要警惕缺血性肠病,及时到医院就诊。

供稿:脾胃病科 宋书玲

编辑:刘亚宁

一审:王宗明

二审:刘益玮

三审:王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