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雷递网 乐天 4月25日

前理想汽车总裁沈亚楠创办的智能住宅品牌「Habit@ 栖息地」日前宣布完成天使轮、Pre-A轮融资,累计金额6.53亿元。

Habit@ 栖息地Pre-A 轮由理想汽车领投,石头科技、新北科创基金等投资方跟投。

Habit@ 栖息地称,本轮融资将被用于智能住宅产品研发、数字设计系统研发以及全国交付基础设施布局。

《2023年中国家装行业研究报告》预测,中国家装家居市场在未来几年将持续增长。报告指出,得益于消费升级、住宅需求多元化,以及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推动,预计到2025年,中国家装家居市场的总体规模将达到约5万亿元,到2030年达到7万亿元,行业年均增长率超过6%。

但在过去很多年,装修类似于在中关村攒电脑,不具备规模效应。对此,栖息地创始人沈亚楠认为,“将家装打造成为产品,是这个行业最大的机会。”

家装市场比造车更大

创立栖息地之前,沈亚楠曾作为理想汽车联合创始人兼总裁,参与理想汽车的创办。在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今天,整个行业目睹了车作为“移动的家”的幸福时刻。但实际上,人们居家的时间比在车上的时间更长。每天待了10小时以上的家,还可以变得更加幸福。因此,栖息地的创立也是致力于探寻如何创造幸福空间,也是从理想的车,到理想的家的延续。

“理论上,家装市场比造车更大。”沈亚楠认为,房子、装修、车辆是家庭消费中花费最多的三项支出。每个人在车上的时间短于在家的时间,大家生活时间最久的还是家庭。所以,创造幸福的家极具价值,如果说买房能让人有归属感,那装修便是人们对于居家幸福的向往,众多消费者也愿意为此买单。

从市场天花板来看, 过去家装大市场是3万亿的规模,目前5万亿规模,将来可能要奔向7万亿。家装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谁能解决规模效应的问题,谁就能实现商业的成功。

不过,装修难。不管是媒体报道还是身边的实例,坐地起价、偷工减料、工期延误……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沈亚楠认为,“提及装修,消费者无一例外地心怀‘不信任’。花费大量时间去做各种防坑攻略,在经历一场装修后,几乎每个家庭都会诞生一个防坑专家。装修产业链上甚至还衍生出专业质检,消费者要雇他们来检测装修品质。”

他分析,这些不信任可以归因为4个不确定。“第一,是效果不确定,装修公司只给效果图,不知道真实装修后的细节,过程中买的材料也不清楚;第二,是预算不确定,没有完整清晰的项目费用表,还有装修公司会恶意增项;第三,是交付时间不确定。最后,是服务质量不确定,装完的房子没有保质期、维护期,品质取决于你的工头人品。”

当问题重重的时候,说明行业生态是失衡的。

家装行业目前缺乏规模效应,处在“大行业小公司”的状态。在沈亚楠看来,“类似过去在中关村攒电脑。咱们去海龙大厦,小哥让你购买CPU、机箱、硬盘主板等,挑完了,他们给你直接攒起来,组装完毕,一台电脑就完成了。”

栖息地宣称,真正想实现的,是家装行业的攒电脑到笔记本电脑的迭代。也就是说,将海龙大厦攒电脑的松散商业模式,升级为更类似于购买笔记本电脑,具备一站式选品、售后、有良好服务体验的商业模式。

如今买电脑都是整机购买,已经完全实现规模效应。但是,家装行业,规模效应还没有实现,就像是传统的裁缝行业(柜子、地板、辅材、瓷砖等分散),装修公司很接近于裁缝,将已经成熟的材料拼在一起。在服装制造业还没有产品化之前,完全无法解决规模效应的问题。

和买电脑一样,将装修打造成为产品,是这个行业最大的机会。在沈亚楠看来,只有卖产品才能获得规模效应,才能进一步去做品牌。如果是攒电脑式的装修,最后的产品是由设计师和工长交付的,他们的自由度很高,确实没法保证用户体验。

作为一家聚焦生活智能的科技公司,栖息地称,凭借高集成度设计、工业化制造和交付,完成“完整产品”也就是“智能新住宅”的交付,为家庭用户提供装修新选择。

做产品公司,是栖息地坚持的商业模式。“在美国,家装是以零售业态存在的,但本质上也是产品公司。比如美国装修零售商The Home Depot,看似是个零售公司,其实卖的东西一大半都是他自己的产品,是一个产品公司。The Home Depot占有美国家居零售市场的28%,最新市值为3300亿美元。

商业模式是产品+直营

一个产品最重要的是价值创造,产品要投入研发。栖息地的商业模式是产品+直营。这个行业最大的机会就是从裁缝行业变成产品行业。也就是说,做产品有最重要的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创造价值;第二个方面,价值传递;第三个方面,价值交付。

中国人均住宅面积房改之前不到10平米,房改之后是39.8平米,同时,中国人的居住面积将来不会飞速增长了,未来50年我们主流的中高收入家庭基本是住在现有的这些房子里。即使搬家更新房子,基本上也是置换二手房,新房也越来越少。

基于此,栖息地的核心价值观是,家的每一部分——从设计到装修,从家电到智能设备——都应和谐统一,不再孤立看待每一个功能,而是将居住体验作为产品研发的核心。

价值创造最重要的便是投入研发。“所有的事都要回归到消费者的利益。”沈亚楠说,“当一个房子需要更多的设备和功能来满足消费者需求,就需要集成化和高密度的设计,就需要有研发的助力。”

在北京,栖息地集结了户型、智能、设计和数字化等研发中心,共同推动智能住宅产品的创新。研发团队来自智能、科技和建筑领域的前沿,拥有清华大学、中央美院等顶尖学府的专业背景,为产品带来先进的智慧和竞争力。

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改善会有诸多需求。比如,在家庭设备和功能需求方面,需要加装新风系统、加湿器、软水系统等。再比如,消费者对家庭生活场景的期望也在不断提高,需要家庭影院、智能厨房等。

实现这些目标,最好有一套简约的操作系统。栖息地声称,通过便捷的交互方式来联动控制:通过自研五合一面板,实现灯光、新风、空调、地暖和窗帘的五合一智控;同时,室内温度、湿度、PM2.5、PM10、CO₂等五项数据可以一屏显示;面板还可以和栖息地App实现数据同步。“智能家居,一个APP就可以搞定。”

成本上或许也更有优势。在装修过程中,消费者需要与各种中间商进行交易,其中一部分费用用于购买中间商在产品选择、推荐和销售过程中提供的服务。且消费者经常是在缺乏完整方案和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做选择,采购中可能产生一些不够理性的费用。

栖息地认为,当消费者购买完整产品的时候,中间商就减少了,成本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控制,得到的产品也会是高品质的。

赛场上竞争,赛场外做朋友

中国家庭的住房面积已经相对稳定,当“住房不炒”的理念在近几年成为现实之后,房子慢慢回归居住功能。

造车的背景让沈亚楠能够了解到复杂产品研发和供应链的整合。造房比造车容易:如果买一辆车,那就要买大约17000个零部件来整合,而装修房子,买2000多个零部件就很可以了。

但是,家装行业供应链基础不好,没有好的供应,还需要自研以及与外部供应商的合作联合研发。还有一点就是,造车是集中在一个工厂里的总装车间制造好,智能住宅是分散到千家万户,“总装车间”是分散的。

为实现家装“集成化”,保证家的一致性体验,除了前述的研发,栖息地的核心产品全部自产自销,实现全产业链覆盖。

在江苏省常州市,栖息地称,拥有一个综合性基地,这里是确保产品落地的核心区域。其中木作智能制造工厂面积达到35000平方米,采用数字化流程,实现高效环保生产,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的家居选择。

栖息地还搭建了自己的施工和服务团队。家装工程师必须严格按照标准流程进行施工,使用统一的工具和材料,按照标准图纸施工,确保每个项目的质量和进度可靠可控;服务团队从交房起为每个家庭提供一站式管家服务,保洁随工期完成清洁任务,全方面支持用户的入住需求。这是绝大多数装修企业不具备的。

当下,沈亚楠认为企业最重要的是研发,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最重要的则是一起做大蛋糕,壮大行业。“创造‘幸福的家’需要整个行业一起来推动,多几家公司,更有希望完成整个行业的智能化优化和迭代。

对于竞争格局,沈亚楠打了个比方:“就像在篮球赛场上,每个人都想赢。但在赛场外,这场篮球打完了,或者包括中场休息的时候,我们都是好朋友。”

雷递由媒体人雷建平创办,若转载请写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