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墓》盗用汉字文化,海外上映却声称宣扬韩国文化,网友热议:汉字何时成了韩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日,韩国电影《破墓》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不过并非因为其艺术价值或故事情节,而是因为其明目张胆地将汉字文化“挪用”为本国的传统,并在全球流媒体平台上大肆宣传。影片中,角色们脸上涂写着复杂的汉字,以此为卖点,声称是在展示韩国文化的独特魅力。然而,这一行为不仅未能如愿地展示出韩国文化的深刻内涵,反而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批评。

这部电影试图通过脸上书写汉字的方式来表现一种所谓的“韩国风格”,但显然制作团队对汉字的真正含义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知之甚少。他们似乎并不理解,汉字在中国不仅是文字,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每一个字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而在《破墓》中,汉字被随意涂抹在脸上,仿佛成了一种装饰或符号,这无疑是对汉字文化的肤浅理解和不尊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该片竟然打着“汉字不算中文”的幌子,试图为其挪用行为辩解。这种荒谬的言论竟然得到了部分韩流网友的支持,他们甚至在网络上发起了“汉字非中文”的言论,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韩国文化的独特性。然而,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只会让人更加看清他们内心的自卑和不甘。

事实上,《破墓》的这种行为并没有得到国际观众的认可。许多海外网友纷纷指出,这部电影明显是在盗用中国文化元素,而且使用方式极为拙劣。他们嘲笑这部电影的制作团队对汉字文化的无知,甚至有人直言不讳地指出,这部电影简直就是一部文化剽窃的代表作。

面对国际上的质疑和批评,韩国方面并没有进行深刻的反思,反而采取了更为强硬的态度。韩国教授、媒体和电视台纷纷站出来为《破墓》辩护,他们否认了盗用文化的指控,甚至反咬一口,指责中国网友对韩国文化的“误解”和“偏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韩国人对于汉字文化的执着并非没有原因。由于韩语本身的局限性,韩国人在身份证等正式场合仍然需要使用汉字来准确表达自己的姓名和身份信息。这或许也是他们如此热衷于“争夺”汉字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这种争夺并非出于对汉字文化的真正理解和尊重,而更多是一种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卑感的驱使。

总的来说,《破墓》这部电影无疑成为了一个文化争议的焦点。它试图通过挪用和曲解汉字文化来宣扬所谓的“韩国特色”,却最终沦为了国际上的一个笑柄。这不仅反映了韩国文化界对于自身历史和文化定位的迷茫,也暴露了他们在文化创新上的不足和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