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至5月1日是我国第22个《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坚持预防为主,守护职业健康。4月25日上午,深圳市2024年《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启动仪式在龙岗区比亚迪宝龙工业园举行,宣传周系列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深入工业园区企业一线

送职业健康上门

一首充满激情与关爱的歌曲《我们拼搏但不拼命》为启动仪式拉开了序幕,众多一线产业工人现场参与活动。“我们对职业病危害的防护绝对不大意,接触噪声的员工在工作期间都要求必须佩戴防护耳塞,公司有严格的制度进行检查。”制造部的一位安全员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来,随着深圳产业结构调整,职业病谱发生变化,工作环境中机械设备运转等发出的噪声成为深圳职业病高危因素首位。深圳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职业健康工作,统筹开展职业健康各项工作,近年来新发职业病数经连年下降后趋于稳定。“目前深圳市有上千万的劳动者分布在各行各业,抓好抓实劳动者职业健康保护工作尤为重要。职业性噪声聋、有机溶剂中毒等传统职业病危害尚未消除,新业态、新材料的运用又引入新的职业健康风险。”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爱卫处处长朱毅朝说,在过去的一年里,深圳市委市政府全力推动职业病防治四方责任的落实,大力开展职业健康保护工作,加强职业健康监督执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亚迪精密制造有限公司安环科科长王彪在现场分享了企业职业健康管理经验和创新实践。据介绍,该公司研发设置EHS管理系统,在员工职业健康管理方面实现全面信息化。同时,通过引进先进技术、优化工艺流程、完善管理制度等措施,显著降低了职业病的发生风险。

坚持预防为主

协同发力护航劳动者健康

健康宣教是职业健康最经济有效的干预手段之一。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作为全市职业病健康技术支撑单位,全方位推进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工作,近5年,该院制作的职业健康保护主题系列宣传教育作品荣获省级以上奖项35个,其中国家级奖项16个。活动现场以视频集锦的形式对获奖作品进行了回顾,鼓励大家积极创作劳动者喜闻乐见的作品。

通过情景剧《为了聆听耳边的声音》,深圳先进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劳动者以自身视角,向观众展示了噪声对听力系统的损害以及正确的防护方式,给现场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更加直观地感受职业病“防比治更重要”。

2020年全市职业病危害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深圳涉及职业病危害的企业基数大,职业病危害因素广、多、杂、新,相较于大型企业,中小微型企业职业病危害更为严重,且职业健康管理基础更为薄弱。十四五期间,深圳打出职业健康保护的“组合拳”,以劳动者健康保护为核心,关口前移,纵向聚焦石材、电镀、印刷等重点行业,助力中小微企业,全面落实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夯实传统职业病危害防控根基;横向延长职业健康防线,推进健康企业建设和“职业健康达人”评选,极大地提升职业健康保护宣教效果和社会影响力,在近三年的时间里,深圳已建成73家市级健康企业,选树225名市级职业健康达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践行全职业人群健康保护

拓展健康干预靶目标

“您的腰椎、脖子劳损比较严重,平时需要注意坐姿。”市职防院康复医学科杨主任面对前来咨询的市民,讲述肌肉骨骼疾患预防的方法。启动仪式现场开设了职业病防治和综合临床健康咨询,为劳动者提供义诊以及职业病防治等咨询服务。

杨主任说,当前,深圳正处于社会经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换的关键时期,伴随着产业加速转型升级与优化,因社会心理因素和不良工效学因素所致身心疾病和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等工作相关疾病累及人群与日俱增,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工作相关疾病防控难度加大。

在市卫生健康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市职防院从2020年开始推进职业健康保护行动,落实职业人群和目标疾病“双拓展”。一方面将环卫工人、公交司机、快递员和消防救援人员等9类职业人群纳入实施职业健康保护行动范围,其中环卫工人群和消防救援人员等4类职业人群职业健康保护做法获评健康中国行动创新实践案例。同时,加强职业活动中人机工效和职业紧张等职业危害辨识与评估,通过实施人类工效学与职业心理学的健康干预等,推进身心疾病和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等工作相关疾病的有效预防。

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负责人表示,今后将紧扣“坚持预防为主,守护职业健康”宣传主题,践行全职业人群、全周期健康保护理念,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加强小微企业的职业健康帮扶力度,夯实传统职业病危害防控根基。二是立足重点职业人群健康干预,持续提升职业人群的健康知识与技能,推动职业人群健康态度和行为改善。三是实施职业健康保护扩面行动,不断扩大职业健康保护行动的广度和深度,建立深圳职业人群健康保护工作机制和实施路径。四是全力推动职业病防治四方责任,建立可推广的以政府主导、多部门协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共同参与的职业健康保护模式,包括职业人群健康状况及健康素养监测体系与方法、健康教育方式及内容、健康促进支持体系等。

深圳晚报记者 陈仪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