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耄耋对决”注定将在今年11月上演:美国大选党内初选结果揭晓,随着妮基·黑利的退场,拜登对决特朗普的形势已经明朗。

除了民主共和两党外,在独立和第三党候选人的参选名单里,有一个名字引人注意:小罗伯特·弗朗西斯·肯尼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9月小罗伯特宣布以无党派人士参选总统

没错,他就是美国前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的儿子,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的侄子。

要知道肯尼迪家族可是民主党世家门第,但这位老顽童却走得偏门:一个疫苗怀疑论者、同极右翼政客走得近、 以“搅局者”的姿态参选。

作为美国历史上最神秘、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家族之一,肯尼迪家族从“掌权者”沦落到“搅局者”,似乎是逃不开笼罩在家族上空的“死亡诅咒”。

他的父亲罗伯特是美国史上第一位在竞选期间遭遇刺杀的总统候选人,伯父约翰死于史上最公开的刺杀案之一——肯尼迪遇刺案。

小罗伯特在去年接受采访时,将矛头直指中情局,断言:“中央情报局参与了对肯尼迪的刺杀活动,并隐瞒了60年。”

影史上许多导演都试图还原肯尼迪遇刺的“真相”,大卫·米勒携手《罗马假日》的编剧达尔顿·特朗勃,1973年《刺杀大阴谋》将矛头指向工业界和情报部门;智利导演帕布罗·拉雷恩以《第一夫人》的视角切入,聚焦杰奎琳秘史;彼得·兰德斯曼则侧重于呈现总统遇刺后达拉斯《帕克兰医院》内外众生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要论对美国民众及调查进程影响最深的一部,奥利弗·斯通的《刺杀肯尼迪》绝对不可错过。

这部电影改编自美国地方检察官吉姆·加里森的真实经历《刺客的踪迹》,当年斩获2.5亿美元票房,拿下奥斯卡“最佳摄影”及“最佳剪辑”两项大奖,豆瓣评分8.8,好于97%的历史及悬疑片。

《刺杀肯尼迪》凤凰卫视电影台

4月28日 21:15 即将播出

奥利弗·斯通的选角能力让人赞叹。如今回顾这三个半小时,数下来共有七名奥斯卡得奖者参演其中:主演凯文·科斯特纳靠着自导自演的西部片《与狼共舞》斩获7项奥斯卡大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狼共舞》剧照

《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变态警察”加里·奥德曼,在影片中饰演杀死肯尼迪的凶手奥斯瓦尔德。据说奥利弗·斯通的这个决定,正是看上了加里·奥德曼“神经质”式的表演风格。

左边为奥斯瓦尔德,右边为加里·奥德曼

还有茜茜·斯派塞克、杰克·莱蒙等影后影帝级人物,以及 “最佳配角”:出演《美国往事》、《好家伙》的“黑帮专业户”乔·佩西和凭借《林肯》夺奥的汤米·李·琼斯等等,阵容可圈可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往事

1963年11月22日,约翰·肯尼迪乘坐敞篷车,同夫人杰奎琳在得州为来年大选连任宣传。

中午12点30分,经过达拉斯的迪利广场时,枪响了。

图源凤凰网

响了三声,肯尼迪中了两枪——一枪击中后颈下方、致命的第二枪正中后脑勺。

图源凤凰网

美籍古巴裔人李·哈维·奥斯瓦尔德,在两个小时内被中央情报局逮捕,被指控从得克萨斯州教科书仓库大楼的六楼,使用卡尔卡诺M91/38手动步枪,独自完成这场刺杀。

图源凤凰网

两天后,奥斯瓦尔德从市监狱转移至县监狱时,被夜总会老板杰克·卢比枪杀,全过程被电视直播所记录。

杰克·卢比给出的刺杀理由是给肯尼迪报仇,而后媒体挖出他与黑手党及反卡斯特罗的古巴犯罪团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图源凤凰网

奥斯瓦尔德临死前,只留下了一句:“我是一只替罪羊。”

图源凤凰网

经过长达10个月的调查之后,负责总统遇刺案调查工作的沃伦委员会在1964年9月发表《沃伦报告》,将奥斯瓦尔德指认为唯一的凶手。

“沃伦委员会”的成员,包含美国首席大法官沃伦、中央情报局前局长艾伦·杜勒斯、议员及银行主席等。

艾伦·杜勒斯曾在艾森豪威尔任内当上中情局局长,但却因为1991年的猪湾事件,被肯尼迪给炒了。

猪湾事件背景

1

1961年4月17日,流亡美国的古巴人,在中央情报局的协助下,于古巴西南海岸猪湾,向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革命政府发动入侵。

2

由于中情局专家错判登陆点、肯尼迪取消空袭、反对派并未里应外合等种种理由,不到72小时,古巴武装就击溃了这群流亡分子,并以此为人质向美国索取了6200万比索的药品与婴儿食品。这也是美国第一次支付战争赔款。

3

肯尼迪公开承担了责任,但有消息传出,肯尼迪私下里对中情局非常失望,而猪湾事件也成为了古巴导弹危机的导火索之一。

沃伦委员会认定奥斯瓦尔德一人开了三枪,三颗子弹击中七处伤口,这也是著名的 “魔术子弹论”:第一枪打空,第二枪从肯尼迪的背部射入喉咙射出,之后击中得州州长约翰·康纳利的腋下和手臂,进入左腿,第三颗子弹击中肯尼迪头部。

《刺杀肯尼迪》剧照

然而这个理由却说服不了广大人民群众。按常理说,枪手狙击,第一枪通常最准,然而肯尼迪的致命伤却来自第三枪。

一枪形成七个洞眼的几率也被后人在一款游戏《刺杀肯尼迪重装》中所验证——要还原一枪七洞,简直难如登天。

更为离奇的是,在案件发生后的3年里,包括杰克·卢比在内的18名证人相继离世。1963年到1993年,百余名相关证人死于自杀或是谋杀,而约翰逊接替肯尼迪后,下令封锁了一切材料,直到2039年。

故事

哪些人能够从肯尼迪的死中得到最大好处?

是副总统约翰逊、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黑手党、古巴,或是苏联?

《刺杀肯尼迪》以新奥尔良检察官吉姆·加里森的主观视角为切入点,缜密的逻辑经过层层铺排,将此事归结为一场政变——中央情报局伙同五角大楼,为了战场利益,推翻民选总统。

《刺杀肯尼迪》剧照

吉姆·加里森这个角色也并非虚构,历史中的他在1961年被民选为新奥尔良检察官,上任的前两年,因没输过官司,而获得良好的声誉。

经过一系列调查,他坚信包括右翼分子参与了中央情报局的阴谋,克莱·肖这个名字,就是他通过私家侦探杰克·马丁得知的。

吉姆·加里森的历史画面

1

1967年3月,吉姆·加里森逮捕并指控新奥尔良商人克莱·肖参与暗杀肯尼迪。

2

1969年1月,肖被带到奥尔良教区刑事法庭受审。

3

1969年3月,陪审团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就裁定肖无罪。

这场“世纪庭审”,也是肯尼迪这场大案中唯一的一场庭审。

凯文·科斯特纳在《刺杀肯尼迪》里的长达半小时的庭审演讲,成为了影史最经典的独白之一。

他质问“魔术子弹论”的荒谬,试问有哪种子弹可以一发中七孔;

他质疑奥斯瓦尔德的“替罪羊”身份早已定好,而枪手们早已就位,只等令下;

他怀疑病理科的主任自作主张,自愿销毁了他的验尸报告;

他控诉掌权人以“国安”之名谋私,当无形之手控制美国之时,人人自危,何以为安?

环环相扣,肯尼迪之死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改变了越南战争的走向,让这场每年消耗800亿美元的战争继续。

剩下的只有一地鸡毛——一代美国人对一场公共事件的集体创伤、对国家未来的彷徨。

《刺杀肯尼迪》将档案画面、新闻照片与拍摄的电影画面混合剪辑,黑白与彩色画面交叠使用,辅以手持的晃动镜头。

奥利弗·斯通希望从这种看似混乱却故意碎片化的剪辑手法,可以让观众感受到一种紧迫感。

这种紧迫感,象征着民众对政策突然强硬右转的无能为力。

肯尼迪在任时,公开支持马丁·路德·金的民权运动,平稳处理古巴危机,将资金投入航天产业。

还记得那句:“美国同胞们,不要问国家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你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

那天过后,一切都不同了。

导演

奥利弗·斯通,三度获得奥斯卡金像奖,主打一身反骨。

他本来在美国最高学术殿堂耶鲁读书读得好好的,非要去越南支教一年。

1967年,他再次来到越南这片土地时,却是应征入伍,参与越南战争。

作为一个坚定的反战主义者,奥利弗·斯通回国之后,用锋利且写实的电影风格阐述那一段往事:枪战、屠杀、轰炸、阵亡。

越南三部曲:《野战排》《生于七月四日》《天与地》

早期的他被打上了“暴力美学”的标签,但是他的核心表达却不在战争本身。

奥利弗·斯通说:“如果不能传达给社会有价值的思考,任何人都没有理由为了杀人的感官刺激来拍摄战争或暴力影片。”

之后他在电影和纪录片导演这两个身份中横跳:从《华尔街》、《斯诺登》,到访问卡斯特罗的《指挥官》、还有和普京对谈的《普京访谈录》。

他专注思考的,是揭露西方意识形态机器下的复杂关系以及其中弊病。

这让我们想起美国影坛上另一个 “老顽固”,迈克尔·摩尔。

他的《华氏911》企图揭露小布什上台之后攻打伊拉克的内幕,以“咄咄逼人”的采访方式为名,从多维度剖析利害与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刺杀肯尼迪》促成了《约翰·肯尼迪总统暗杀记录收集法案》的颁布。

法案要求在25年内,也就是2017年10月26日之前,公开与该刺杀事件有关的所有政府档案。

在特朗普执政时期,曾发过一篇贴文,预告真相将要大白。

但几乎就在最后一刻,特朗普“屈于情报机构提出的安全忧虑”,撤回原有的立场。

白宫称:“暂不公布的文件含有涉及相关消息人士的身份和角色,数量可能多达数十万页。特朗普总统因此决定再给予6个月,审核这些材料,并说明暂不公布相关文件的理由。”

2021年,奥利弗·斯通携他的新片《重访肯尼迪:通过望远镜》加盟戛纳,与《刺杀肯尼迪》形成互文。

这部新片改编自詹姆斯·迪尤金尼奥的《被背叛的命运:JFK,古巴和加里森案》,揭露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将大量情报封锁,尸体也被FBI掉了个包。

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近乎99%的档案已经公开。但细碎的档案要想拼凑成一幅完整的拼图,也要耗费大量精力和人力。

但就有一群人相信,只要还有人在拼凑真实的碎片,有一天完整的真相就能被还原。

根据奥利弗·斯通采访时的说法,《重访肯尼迪:通过望远镜》的大部分素材来源于独立审查机构 “肯尼迪暗杀记录审查委员会”,然而机构的研究成果,却没有被任何的主流媒体所报道。

如今拜登政府掌权,剩下的肯尼迪材料何时会释出,也再没有被提起。

也许真相有一天会到来,也许永远不会。

但借用《刺杀肯尼迪》片尾的致谢:

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

来源:《凤凰卫视电影台》

编辑:福尔魔歌、Re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