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深耕计划“婴儿观察模块”招生开启,请关注文末信息 。

*本期督导老师是Philip老师。

*本期督导内容来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有弥联合心理咨询师内部团督,经过改编,隐去了来访者的个人信息,督导文章主要用来交流与学习。

我们对重要关系的体验,与内在的核心冲突有关。

在关系里,无论是总感到要竞争,还是被迫害、剥削,或者在关系里不是向对方施虐就是被对方虐待,又或者不管在什么关系里都游离在外、无法融入,这些都指向我们内心冲突的汇聚之处。

此外,处理和体验关系的模式也揭示了我们正在使用哪一种防御机制,这也部分展示了一个人人格发展的水平。

好与坏,黑与白

来访者在重要关系里重复体验着被迫害的感觉。要知道,这种迫害与被迫害的感觉,与施受虐是一样的,它们是一对组合。在某种关系里,受虐者会变成施虐者,而施虐者会变成受虐者,迫害与被迫害也是如此,在不同的关系处境里两种身份会在同一主体中逆转。

这种迫害与被迫害的感觉是如此令人恐惧,似乎在逼迫着当事人做出选择,是选择迫害他人,还是选择成为被迫害的人。如果成为被迫害者,不可避免会在关系中压抑自己的真实愿望和需求,以满足他人为主;而成为迫害者,会唤醒内在强烈的攻击性与敌意,这也会令当事人感到矛盾和痛苦。

将事情或人简单地分为好与坏、黑与白,是为了避免处理“复杂性”带来的焦虑。

我们在看电视或电影时,剧作通常会将人物角色刻画成分裂明显的好人和坏人,这类作品观赏起来相对简单,不需要唤起观众过于复杂的感受。但如果这部作品的人物角色刻画得更加真实、深入,好人内心的阴暗面被揭示,而坏人心底的善意浮现,这些介于好与坏的中间部分会使人感受复杂,陷入认同困难。认同好人,会无法忽视阴暗的那一面;认同坏人,又会动摇自己的信念。

我们对好坏的矛盾、对认同的矛盾,或许指向了在潜意识深处我们希望自己扮演怎样的角色。

理想状态里,在好与坏之间是有充足的中间阶段的,我们看待人与事的视角是立体且丰满的。在感受到好客体带来了糟糕体验时,能够耐受糟糕的感觉,不抹杀好的部分,于是我们不会真的将好客体标记为纯粹的坏人。但如果一个人在关系中使用大量原始分裂,将客体或自己分裂成好与坏,将会持续体验到矛盾、动荡,关系于他就像是天平,自己的站位只能在左或者右,无法移动到中间地带。

督导老师认为,这种情况下,咨询师需要思考,来访者是如何体验自己与客体的,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来访者会认为自己是迫害者,而在什么情境下,来访者会将自己的咨询师、重要他人体验成坏的迫害者,担心这些人会迫害自己。

同时,督导老师感到来访者或许对好客体的感受是十分冲突和挣扎的。来访者会对好客体有糟糕的感觉,将好客体体验成坏的,这个感受本身会让来访者陷入冲突。比如,来访者对好客体会有嫉妒、羡慕,因此并不允许自己依赖好客体。在咨询中也是如此,来访者对咨询师的感受在不同进程里会有不同变化,时而会认为咨询师是好的,能为自己带来帮助,时而将咨询师体验为迫害自己的人,感到被压迫被控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嫉羡与自恋的帮派

好与坏的分裂,也在梦的材料里以隐喻的方式频繁出现。这类情况十分常见,来访者进入咨询渴望获得帮助,但过往的人际关系模板又在时时提醒来访者不要过于信任咨询师,担心咨询师也会和以往的重要他人那样,开始控制自己、迫害自己。

如果一个人的内在世界分裂成了好与坏两个部分,坏的部分是从何而来的?我们可以推测这个人或许在早年有一个坏的、控制的养育者,使其感到被“坏妈妈”控制。这是来自客体部分的“坏”,但与此同时,也有可能这些“坏”来自内在的令人不快的嫉羡,内在的这些坏体验会攻击好客体,正因为客体是好的,才会遭受攻击。这就是克莱因提出的“嫉羡”的概念。

一位已故的英国精神分析师罗森菲尔德,曾提出过一个叫做“自恋的帮派”的概念。这是说,内在充满嫉羡的人,是不喜欢依赖他人的,不喜欢依赖妈妈。他们会痛恨依赖的感觉,他们更享受自给自足的自恋的感觉。当这类人群处在一段好关系中时,会大量使用防御,并且会聚集很多愤怒的感觉,这些感觉集结在一起,形成了自恋的帮派。对嫉羡者来说,内部的自恋的帮派,也就是这一系列防御和愤怒,会毁掉一切有爱的、好的关系。

我们可以想象,这类人群进入咨询室后,会如何体验自己和咨询师的关系。咨询师一方面需要不断针对核心议题与来访者工作,同时也需要意识到,这类来访者的核心议题会在工作进程中不断转变。有时候这些坏的部分会被来访者放在自己身上,就像内部集结了一个自恋的帮派那样,会去攻击自己在咨询师这里体验到的一切好的感受;而有时,来访者会把咨询师当作那个坏的客体,认为自己正在跟一个压迫性的、控制自己的人在一起,于是担心自己的咨询师会变成早期的,会伤害自己的父母那样的人。

自恋的人会痛恨依赖、痛恨现实,这个部分可以追溯到婴儿时期。对比有力量的父母,婴儿是脆弱无助的,自恋的感觉意味着婴儿会认为自己就是乳房本身,是自己在喂养自己,甚至自己生出了自己。这样一来,在婴儿之外就不存在一对伴侣了,这是婴儿的防御,为了抵抗对这对伴侣的敌意,因为在婴儿的幻想里,对父母的敌意会杀死父母,而杀死父母也意味着自己也会面临死亡。因此,自恋是一种防御,也是一种极具攻击性的建立关系的方式。

梦的语言

随着咨询进程深入,来访者会带来很多梦。在这位使用大量分裂防御的来访者的梦里,我们看到了好与坏这个主题在其中鲜活呈现。

关于与梦工作,督导老师提供了一些工作角度。

首先,来访者带来自己的梦,意味着想要更多探索自己,也想要更多分析,是积极主动投入治疗的信号。但有时候,有的来访者会在一节咨询里带来很多个梦境材料,咨询师可以如何理解这一举动?

督导老师认为,等待来访者说完所有材料再来处理,是件困难的事,可以邀请来访者一段一段叙述,逐个理解来访者的梦。同时,来访者一下子把很多梦的材料全部倾倒在治疗中,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抗拒或者躲避咨询师对梦的解读。似乎来访者并不想仔细看一看这些梦在说什么,尤其是来访者知道咨询师很可能会将自己的梦与现实联系在一起,做移情层面的诠释。

其次,通常梦会将潜意识里压抑的内容重新演绎出来,自恋类型的来访者的梦里也许会表达对好客体的敌意,也就是对咨询师的敌意,或许会将咨询师投射成坏人。而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涵容并抱持来访者扔给咨询师的投射。以咨询师为中心的诠释,正是为了达到涵容和抱持的目的。因此,当咨询师体验到来访者投射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去抱持这些投射,要允许来访者把自己体验为一个坏客体。联系到来访者梦里呈现的投射,咨询师需要敢于给出以咨询师为中心的诠释,不害怕被当成坏人。

最后,如果来访者的梦里提到父母,或者重要他人,咨询师可以立即将其与自己联系起来,把这些内容翻译成自己与来访者的关系。有时来访者会认为咨询师很自恋,但实际上咨询师把这些材料都和自己联系起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思考方式。比如,来访者如果梦见父母生病,或者出了意外,或者死亡,咨询师应该立即联想到来访者担心咨询师会死掉,并且可以对此好奇,为什么会这样,究竟发生了什么,同时咨询师可以回忆上一节或者前几节咨询你们谈论了什么,为什么这一节里出现了担心咨询师受损或死亡的想象。

处理梦的材料时,咨询师可以邀请来访者一起放慢速度,在来访者大量倾倒梦境材料时邀请来访者能慢下来,仔细看看这些梦,这也是很重要的工作技术。

*本期督导老师:Phillip Crockatt

•从事个人心理治疗、精神分析、心理咨询、临床督导与心理治疗培训超过40年

•曾任英国伦敦卡姆登心理治 疗 基地主任10年,英国伦教精神分析协会临床中心主任3年

•伦教林肯中心教师、督导师

•儿童心理治疗协会一伦教心理治疗中心督导师、精柛分析师

•瑞典诺尔雪平心理治疗协会客座督导师、讲师

编辑 | 大虾

BREAK AWAY

01

02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