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6月,华主席辞去重要领导职务,离开了政治舞台!他的请求得到了中央的批准,随着华的辞职,新的政治局委员名单产生,并很快随着公报向世人亮相。

名单公布后,人们惊奇地发现名单排名的变化:胡耀邦排第一位;叶帅排第二位;邓公排在了第三位。

论资历、论威望、论威望,胡耀邦明显不如叶帅和邓公,为何排在了第一位呢?

华辞去的是中央主席和军委主席职务,这两个职务分别由胡耀邦和邓公接任,华仍然担任中央副主席和政治局常委的职务,叶帅的职务是低于胡和邓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叶帅见到名单排名后,提出了异议,向中央申请要求重新安排。其实,华之前在多个会议上经历多次批评和自我批评后,有人提出要追究责任,叶帅站出来怒斥,指出华虽然犯过错误,但是功劳和贡献也很大。

华在辞职前,提议辞职后由叶接任中央主席和军委主席职务。叶帅却高风亮节,淡泊名利,为大局考虑,他拒绝了这个提议,还提出了离休的要求。

叶帅提议由邓公接任,理由叶很充分和合理:一是邓公年富力强,堪当大任,能够力挽狂澜。二是邓公的德才已经经受住了长期的考验,连毛主席也夸他“人才难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叶帅为国举贤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他始终都很赏识邓公的才识,不遗余力创造机会举荐,也正是在叶帅的大力支持下,邓公才得以第三次复出参加工作。

叶帅提议邓公接任中央主席和军委主席职务,本意也是希望在国家艰难之际,让邓公力挽狂澜,推动国家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不过,邓公只肯接受接任军委主席职务,建议中央主席职务由更年轻的人接任,他的考虑也很有道理:军队的稳定团结局面必须由老同志完成,年轻同志担任中央主席职务进行历练,培养接班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六十岁出头的同志里面,胡耀邦是最合适的人选,他也是再三推辞,邓公劝他说:“你要当仁不让,挑起大梁”。

胡耀邦接任后,被排在了第一位,中央这样安排是希望起到一个示范作用。邓公本人是非常重视干部年轻化的问题,多次表示要提拔年轻的干部到重要岗位,做好接班准备工作。

他在军中提拔年轻的张震和刘华清出任军委副主席也是为了践行干部年轻化的理念。

叶帅出于原则性考虑,认为邓公既然是军委主席,那么排名就应该在自己前面。所以,他向中央请求安排重新排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邓公对排名顺序并不是很在意,让胡耀邦排第一位,他和叶帅都无异议,均是为了培养年轻人,突出他们。

叶帅排在邓公之前,本意是为了表达尊重老同志,这样的安排也无可厚非。叶帅要求重新排名也很有道理,也是合理请求。

然而,叶帅的请求提出后,很快毫不犹豫就拒绝了。其实,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不在乎这些虚名,他们在乎的是是否能为国家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邓公虽然只担任军委主席一职,但他对国家的贡献有目共睹,也就顺理成章成了我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