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 “晓敏青春说 ” → 点击右角“...” → 点选“设为星标 ★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几天看到一个新闻,让我深受触动。

一个13岁男孩患上重度抑郁症,一动不动躺在医院病床上。

他妈妈呢,并没有安慰,而是在一旁“控诉”孩子:

“我们现在这么辛苦不都是为了他吗,

你说挣点钱都给你花了。

你有啥想不开的孩子,

我们一天天的压力多大呀,

你还抑郁了!”

网友的评论一针见血:听这妈说话,就知道孩子为啥抑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过,孩子的问题,往往都是父母问题的映射。

很多时候,当父母发现孩子有问题时,他们可能未曾意识到,这些问题的根源,或许正隐藏在自己不当的教育方式之中。

尤其是以下几种父母的教养方式,可能正在一步步废掉孩子!请务必提高警惕。

第一类:

“控制型”父母:

孩子的人生由我决定

东北神童张炘炀,10岁参加高考,比985就差几分,他想复读报考更好的大学,但父亲坚决不同意。

父亲早早替他做了决定:报了一个普通二本院校,为孩子摘下“全国年龄最小的大学生”的光环。

13岁大学考上研究生,学校给他争取到德国深造的机会,但父母再一次剥夺他选择的权利。

因为担心他留学后不再回家,父亲安排他继续在国内考研深造。

16岁那年,张炘炀考上博士。

与此同时,他计算出当时北京的房价处于冰点水平,他向父母提议,用上自己的奖学金,家里再凑点钱,在北京买一套房,否则就不念博士了。

这次父母居然答应了,但却是连哄带骗租了一套房给他。

从小遭受学业的巨大压力和父母的过度管控,导致张炘炀的心理问题在读博期间彻底爆发。

他开始逃学,用时8年才拿到博士学位。进入社会后,工作、创业屡屡失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28岁,卡里就剩几千块钱,每个月靠父母打钱才活得下去。

用网友的话说:祖坟冒了三次青烟,都被张炘炀的父母硬生生堵了回去。

很多时候,父母的认知,配不上孩子的智慧,还总是企图用爱的名义,胡乱指挥孩子的人生。

发生同样悲剧的,还有一位安徽的女子。

她被父母强制公考,5年没上岸,最后出现异常行为,说自己是局长,医生检查后,被确诊为“精神分裂”。

孩子终于当上了“局长”,但父母的心彻底凉了。

有句话说:情,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当一个孩子从成长走向成熟,过度控制孩子只会磨损他的灵性和天赋。

父母不如授权给孩子,允许孩子脱离我们的掌控,允许他指挥自己的人生,奔向更广阔的世界。

第二类

“批判型”父母:

批评你还不是为了你好

武汉一个14岁的初中男孩,因为在自习课和同学打扑克,被老师叫家长。

结果男孩的妈妈,一到学校,二话不说,一边指责一边推搡儿子,

“为啥不好好学习?

你就不能懂事点,让我少操点心吗?

你非得和你爹一样把我气死才甘心是吧?

你就不能争点气吗?”

甚至用手卡着孩子的脖子,说到激动处,还扇了儿子两巴掌。

男孩呢,呆立两分钟后,毅然从5楼纵身一跃,以“终结自己的生命”来挽回小小的尊严。

令人泪目的是,在男孩跳楼后,他用仅剩的最后一点意识,喃喃低语着:“妈妈,对不起……”

更令人心寒的是,后来发现这个男孩并没有打牌,只是刚好路过,围观了一会。

心理学家弗兰克·卡德勒说:“生命中最不幸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多来自家庭。”

其实教育,它就是蝴蝶效应。

很多父母管教孩子的方式,就是不停地指责他,批判他,希望孩子能从父母的威慑中吸取教训。

但对孩子的指责谩骂,可能短期有效,能让孩子乖乖听话。

长期看来,会在孩子的心理埋下一颗定时炸弹,让他们在成年后形成“习得性无助”,陷入自卑自弃。

调查显示:中国患抑郁症人群中,有2850万是青少年。而影响青少年情绪最多的因素之一,就是“父母的期待”,占据了39.9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德国教育家卡尔·威特说过,父母的肯定,是孩子心中的灯塔。

如果你真的不知道更好的管教方式,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做孩子的头号粉丝。

多捧场他的人生:多看看孩子的优点,多说些积极的话语,让孩子在一件件小事中,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和欣赏。

第三类:

“抱怨型”父母:

孩子有义务分担我的痛苦

知乎有一个热门话题:有一个抱怨型的母亲,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

一位网友说:

自己在母亲频繁抱怨的环境中长大。

从五六岁开始,

母亲就经常向她抱怨各种不满,

对自己生活的不满,

对老公对婆婆对各种亲戚的不满,

每时每刻活在否定和自我否定之中。

这种长期的负面压力,导致她后来患上了心理疾病。

长期生活在这种抱怨的环境之下,孩子甚至会觉得:父母过得不幸,都是我一手造成的。

《少年发声》里,就有一个卑微到极致的女孩。

父母关系不好,她觉得都是自己的错,才导致他们争吵不断。

生病做检查花了1000多元,她会觉得自己又连累了父母。

家本该是孩子最放松的地方,她却一直处于神经紧张的状态,不断地自我攻击,最终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亲子角色倒置”,指的是父母和孩子的角色颠倒过来了,长不大的父母和不得不长大的孩子组合在一起,父母成为“完美受害者”。

他们肆无忌惮地把所有的坏情绪和负能量宣泄到孩子身上,却从来不考虑孩子的感受。

很多成年人经历的伤痛,连他们自己都消化不了,更何况是稚嫩弱小的孩童。

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很容易被一时的挫败困住,无法自拔。

因为他们从小吸收的就是焦虑和压抑,他们心里已经相信,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苦难的地方。

只有从父母那里获得足够安全感的孩子,才能获得阳光和自信,才更容易在人生低谷中,找到再次出发的勇气。

网上有一段话,让人动容:

爱一个孩子,就是帮助他成为自己国土的国王。而不是以爱的名义,让他活成傀儡。

我爱你,但你是你自己,这才是关于爱,最迷人的定义。”

要实现这样的教育理念,其根源在于我们父母内心的自洽和圆满。

只有当我们能够正视自己的内心,接纳孩子的独立性,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接纳人生的不完美。

我们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爱与自由的环境,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勇往直前,绽放出属于他们独有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