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仙芝列传

高仙芝(?—756年),高句丽国(地跨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北部)人。唐朝中期名将。

  • 含冤而死的一代名将

高仙芝本是高句丽人,父亲在唐朝担任过将军,战功卓著。高仙芝容貌英俊,善于骑马射箭,骁勇善战,性格果断。少年时期跟随父亲出征,二十多岁就当上了将军,和父亲的品级相同。后来逐渐得到唐玄宗的重用,成为长驻西北地区的一员大将。

有一天,高仙芝带着身穿华服的随从出门,有个三十多岁的人请求做他的随从。高仙芝见这个人相貌丑陋,又瘦又跛,眼睛还有毛病,就推托说:“我的随从已经招够了,你还来做什么?”这个人愤怒地说:“我是仰慕将军的高义才来投奔,如果以貌取人,恐怕会错失人才。”高仙芝还是不愿接纳。这个人就每天到门前等待,高仙芝没办法,只好让他做自己的随从。这个人就是封常清,非常有才干,后来成为高仙芝的得力助手。

有一个部落发生叛乱,高仙芝奉命追讨,大获全胜。封常清私底下替高仙芝拟好了捷报,将此次战役的行军路线、宿营地点、敌我形势、取胜策略都写得周密精当、条理分明。高仙芝想说的,封常清都替他讲清楚了。高仙芝大为赞赏,直接呈报。在庆功宴上,有两名副官问高仙芝捷报是谁写的,高仙芝说:“是我的随从封常清。”两名副官立即请封常清入座,像老朋友一样和他亲密交谈,众人从此对他刮目相看。此后,封常清不断获得提拔。

当时,青藏高原上的吐蕃日益强盛,对唐朝边境构成重大威胁。唐朝的一个属国小勃律国(今克什米尔地区北部)被吐蕃招降,吐蕃赞普将公主嫁给了小勃律王。附近很多小国随之归顺吐蕃,停止对唐朝的朝贡。唐玄宗多次派兵征讨小勃律,都未能取胜,便下令高仙芝率军征讨。

高仙芝吸取前几次失败的教训,认为小勃律地形险要,又有吐蕃为外援,不能强攻,只能智取。他先是兵分三路,突袭了吐蕃的一个重要据点,斩断了吐蕃通往小勃律的藤桥。接着,高仙芝派出先锋军对小勃律王说:“我们不攻打你,只是借道去打其他国家。”随即设计斩杀了几名亲附吐蕃的酋长。由于桥梁被斩断,吐蕃援军无法通过,小勃律王对高仙芝的目的心知肚明,只好带着吐蕃公主出来投降。附近的七十二个小国受到震慑,都归顺了唐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年后,另一个属国背叛唐朝,归附吐蕃。高仙芝第二次远征,再次击败吐蕃,并俘虏了这个属国的国王。至此,唐朝在西部地区的声望达到顶峰,高仙芝也抵达荣誉的顶点,被吐蕃与大食誉为“山地之王”。

755年,镇守河北(今河北省大部)的胡将安禄山谋反,指挥十五万精兵所向披靡。此时,封常清正在京城长安,唐玄宗惊恐不已,急令他去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募兵迎战。接着又任命高仙芝为副元帅,宦官边令诚为监军,招募了一批市井子弟,加上若干杂牌军,总计五万人。

封常清在洛阳招募到六万人,全都没有接受过军事训练,交锋后一触即溃,连败几场,只好撤退。封常清在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遇到高仙芝,对他说:“叛军来势汹汹,锐不可当。现在潼关(今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境内)没有兵力把守,如果遭到袭击,长安就保不住了。我们应该放弃陕州,紧急赶到潼关驻守!”潼关是长安东面最后的屏障,战略位置至关重要,高仙芝同意了他的建议。

高仙芝撤离途中,安禄山叛军已经追来,高仙芝被打得溃不成军。到达潼关后,高仙芝立即下令加固城防,做好军事部署,叛军久攻不下,只好撤退。高仙芝终于将叛军挡在潼关以东,使战局有所好转。

监军边令诚不懂军事,但事事都要干预,高仙芝不肯听从他的话。边令诚怀恨在心,向唐玄宗报告,说封常清接连失利,高仙芝克扣军饷,有辱圣命。玄宗勃然大怒,下令将二人处死。封常清写好一封奏疏,陈述当前的战争形势和应对策略,提醒玄宗不可轻敌,但没有等到面陈战局的机会,便被边令诚处死。

随后,边令诚率领一百名长刀手,将高仙芝带到处死封常清的地方,宣布了他的“罪行”。高仙芝对边令诚说:“我战败撤退,的确有罪,万死不辞。但说我克扣军饷、贪污赏赐却是诬陷。苍天在上,后土在下,士兵也都在这里,事情真相如何,难道你心里不清楚吗?”

接着对将士们说:“我在京城招募你们,是想带领你们打败叛军,立功受赏!我如果有罪,你们可以揭发;如果没有,你们应该替我鸣冤。”

士兵们齐声高喊“冤枉”,声音惊天动地。高仙芝又对着封常清的尸体说:“你是我提拔的,又接替我做节度使,现在我们死在一起,莫非是天命吗?”说完从容赴死。

高仙芝镇守西部几十年,为维护边陲安全,加强与西域的联系做出了贡献,而退守潼关的策略无疑也是正确的。唐玄宗偏信谗言,冤杀两位经验丰富的大将,引起了军心动摇,对平定“安史之乱”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郭子仪列传

郭子仪(697—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省渭南市)人。唐朝中兴名将、军事家,世称“郭令公”。

再造华夏的赫赫名将

郭子仪出身于中原八大姓族之一的太原郭氏,父亲曾做过地方官。他身材魁梧,相貌堂堂,早年参加武举考试,名列前茅,成为一名低级军官。后来凭借军功逐渐受到重用,成为西北地区独当一面的军事长官。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朝廷下令郭子仪停止服丧,率军平叛。郭子仪闻命即行,接连收复河东(今山西省大部)诸多城池,兵锋直指叛将安禄山的大本营范阳(今北京市)。恰逢唐玄宗逼迫镇守潼关的名将哥舒翰出战,结果唐军战败,玄宗逃亡,东都洛阳、京城长安先后沦陷。不久,玄宗的儿子唐肃宗继位,任命郭子仪为宰相,升任副元帅。郭子仪会合其他部队和回纥军队,三个多月就先后收复了长安、洛阳,唐肃宗感激地说:“这虽是我的国家,却是由你再造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子仪立下不世之功,威望大增,又手握重兵,引起了大宦官鱼朝恩的忌妒和唐肃宗的猜疑。后来,郭子仪作战失利,鱼朝恩趁机向肃宗进谗言,免去了他的军职,召回长安赋闲。

唐代宗即位后,朝廷继续集中主要兵力对付叛军,西北边境无暇顾及,青藏高原上的吐蕃趁机向东发展。“安史之乱”结束仅半年,吐蕃便开始大举东侵,边将向朝廷告急,把持朝政的宦官却隐瞒不报。等吐蕃军队即将抵达长安,唐代宗才得到消息,急忙重新起用郭子仪为副元帅,自己逃离长安。郭子仪匆忙上任,手里没有军队,只临时凑集了二十名骑兵,而吐蕃大军已经占领了长安,且人数有二十万之多。

郭子仪镇定自若,沿途收容被打散的士兵,终于聚拢起一支队伍,唐军的士气慢慢振作起来。唐代宗担心吐蕃趁势东进中原,召他面谈,郭子仪说:“臣没有光复长安,没有脸面拜见陛下。只要我还在,必定阻止吐蕃人东进!”唐军各支部队听说郭子仪还在,纷纷表示听命。郭子仪派出小部队骚扰吐蕃军,白天击鼓张旗,夜晚点起火炬,虚张声势。又派几百人夜里在长安城中击鼓呐喊,宣称郭子仪即将率领大军到来。吐蕃人虚实难辨,不敢贸然行动,又不堪其扰,只得撤军。长安被攻占十五天后,就这样化险为夷。唐代宗回到长安,惭愧地对郭子仪说:“朕不能早用你,才弄成这个样子。”

764年,蕃将仆固怀恩谋反,勾结吐蕃、回纥、党项等部,率领几十万大军入侵。唐代宗问郭子仪应该怎么办,郭子仪说:“仆固怀恩虽然骁勇善战,但不得人心。他的手下都是臣的旧部,他们会忍心进攻臣吗?”仆固怀恩派人前来挑战,将领们都要求发起进攻,郭子仪制止他们说:“敌人深入我境,速战速决对他们有利,我们不必和他们争胜。仆固怀恩的手下长期受我的恩惠,拖些时间他们就会动摇。假如逼迫他们立即交战,胜败难料。有再敢说开战的,军法从事!”郭子仪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叛军果然动摇,自行退去。

765年,仆固怀恩谎称大唐皇帝和郭子仪都已去世,再度联合吐蕃、回纥等部,率领三十万大军卷土重来,兵锋直指长安,唐代宗急忙命令郭子仪守卫军事重地泾阳(今陕西省泾阳县)。当时泾阳城被团团围住,郭子仪带领两千名骑兵和他们交战,回纥军队这才知道郭子仪没有死,大吃一惊地说:“仆固怀恩说大唐皇帝和郭令公都去世了,他欺骗了我们。”

郭子仪派人对他们说:“当年回纥帮助大唐平定安史之乱,我与你们并肩作战,永生难忘。现在你们却背信弃义,帮助叛臣,多么愚蠢啊!况且仆固怀恩背叛君主、抛弃母亲,能对回纥好吗?”

回纥人请求会见郭子仪,将领们都认为不应该轻信回纥人,郭子仪却说:“敌人的兵力是我军的几十倍,我们无法匹敌。至诚可以感动神明,何况回纥人呢?”于是,他只带着少数随从,从容走到回纥人面前,摘下头盔慰问他们说:“大家还好吧?我们长期共守忠义,何必打仗呢?”

郭子仪威望极高,被回纥士兵视为父亲,回纥人看清确实是郭子仪,扔掉兵器跳下战马,跪下说:“果真是我们的父亲啊!”随即把酒言欢。正巧仆固怀恩暴病而死,回纥人接受郭子仪的建议,进攻吐蕃。吐蕃连夜撤回,唐军、回纥军紧追不舍,歼灭吐蕃六万人,大获全胜。郭子仪为了国家安定,冒着生命危险独闯虎穴,用崇高威望分化了来犯之敌,再一次挽救了岌岌可危的唐王朝。

781年,郭子仪病逝,终年八十五岁。唐德宗下诏高度评价郭子仪,重申他有“再造华夏”之功。

本文节选自《二十四史马上读,语文历史都进步》——第八册《旧唐书》,官方唯一授权发布,欢迎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