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是第九个“中国航天日”。今天上午,神舟十八号飞行乘组首次公开亮相,将瞄准北京时间4月25日20时59分发射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同时发布的消息还透露,中国将抓紧研究推动国外航天员以及太空游客参与空间站飞行。

回望历史,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重点在于人类和宇宙、大自然应是紧密联系、和谐统一的。从石申观星、万户飞天,到“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中国人叩问苍穹、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月17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图片来自中新社)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2000多年前屈原《天问》中对星空最初的发问源自于好奇与浪漫的遐思。从字面上看,“宇”“宙”二字本指房屋廊檐、栋梁,“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后引申为无限大之时空。

54年前的今天,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一起飞向太空的,还有一曲《东方红》,那是宇宙第一次听见中国声音。

以天为盘,以星做子。从一个个航天器的命名中,人们读懂了千年问天的中国式浪漫——“嫦娥”相当于中国的月亮女神,表达了中国人“奔月”决心;“复移小凳扶窗立,教识中天北斗星”,“北斗”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指路明灯;“神舟”则寄托了我们的飞天梦想。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航天梦”不只是中国人的梦。

东西方天文领域的交流古已有之,启蒙运动中的争锋让关于宇宙的科学认知辐散到东方乃至全球。始建于公元1442年的北京古观象台,部分天文仪器由清朝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设计监造。其至今仍在北京二环路边见证着斗转星移。

现代航天学和火箭理论的奠基人齐奥尔科夫斯基曾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当国际空间站行经中国上空时,意大利宇航员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引用中国东晋时期书法家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名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表达她面对浩瀚星空时的思绪云骞。

若是从太空俯瞰这个蔚蓝星球,实际上是没有国界之分的。中国空间站在建设之初就向世界敞开大门。“不久的将来中国空间站一定会迎来更多不同身份的新成员。”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林西强似是发出一份邀约。我们相信,人类携手遨游太空指日可待。(完)

【本栏目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作者: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