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3日,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正在度假,他在自家的豪华别墅里招待几位重要的客人。

就在这时,突然从莫斯科打来了一个电话。赫鲁晓夫略带不悦地拿起电话,话筒里传来的是勃列日涅夫的声音。

勃列日涅夫告诉赫鲁晓夫,主席团正在召开紧急会议,讨论他之前提出的关于农业改革的建议书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勃列日涅夫声称领导内部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做不了主,要求赫鲁晓夫亲自回莫斯科参加会议。

赫鲁晓夫听后眉头紧锁,声称自己在休假,然而,勃列日涅夫却一再要求。最终赫鲁晓夫没办法,只好坐上了返回莫斯科的飞机。

回到莫斯科之后,赫鲁晓夫才察觉到不妙,但是已经为时已晚,一张针对他的大网已经铺开,而他已经在网中。

为政11载

赫鲁晓夫的一生也很算传奇,从一个出身于贫困家庭的孩子,到后来当选苏联最高领导人。

赫鲁晓夫毕业于莫斯科工业学院,后来加入了共产党。

毕业后,他凭借出色的才华和不懈的努力,成功竞选为莫斯科市委书记,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卫国战争期间,赫鲁晓夫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为保卫祖国和人民的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战争结束后,他再次竞选苏共中央书记,并成功当选。

事实上,对于赫鲁晓夫的评价,人们持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在他的领导下,苏联人民重新过上了苦日子,经济困难、生活艰辛成为了常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也有人持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赫鲁晓夫结束了苏联的动荡期,为苏联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这些人认为,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的转折点正式开始,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打破斯大林时代的僵化体制,推动苏联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尽管这些改革并非一帆风顺。

这一点,倒是中肯的,苏联的转折点,的的确确是从他当政开始的。

赫鲁晓夫还领导人们清除了贝利亚集团,这对苏联的稳定和发展具有巨大的贡献。

赫鲁晓夫执政多年,改革成为了他生命中无法割舍的字眼。他剔除斯大林的旧制。

在工业领域,赫鲁晓夫全面改组了管理体制,撤销了原有的专业部,转而建立了地方国民经济委员会。

在农业方面,赫鲁晓夫同样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改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改革了劳动报酬制度,并贯彻了物质利益原则。

赫鲁晓夫注重农业,最后也是因为看中农业改革,而落入了勃列日涅夫的圈套。

事实上在经济领域、党内生活、国家政权建设方面,赫鲁晓夫也都进行了积极的调整。

最重要的是他为斯大林时期的2000多人洗清冤屈,结束了那一可怕的肃清时代。

然而随着赫鲁晓夫当政时间的延长,苏联内部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

赫鲁晓夫大谈改革,自然树敌不少,而这些政敌,最终趁他不备,联合起来要将他搞下台。

这个计划在1964年年初就开始了,赫鲁晓夫很自信,也很傲气。

他自信自己在民众心中的地位坚如磐石,因此,对于那些所谓的政敌,他从未有过真正的警惕和防备。

而且赫鲁晓夫有一个爱好,总喜欢出国,访问他国也好,游玩也罢。总之每年在莫斯科的时间少得可怜。

这样以来,反倒给他的政敌们提供了充裕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可以暗中策划布置。

1964年9月,赫鲁晓夫的政敌们,正在讨论该如何推翻赫鲁晓夫。

这几个人中,就有勃列日涅夫,以及当时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伊格纳托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密谋后不久,伊格纳托夫身边的贴身警卫戈柳科夫察觉不对,便冒着生命的危险,找到赫鲁晓夫的儿子谢尔盖,向他透露了库拉科夫等人暗中筹划的这一场阴谋。

谢尔盖得知后,心中惊恐不已。于是他连忙将此事告知了赫鲁晓夫,并劝他早做准备,以防万一。

然而,赫鲁晓夫对儿子谢尔盖的警告却不以为然。他自信满满地认为,自己在苏联政坛的地位坚如磐石,没有人能够威胁到他。

他甚至还警告伊格纳托夫,让他老实待着,等自己度假回来再查清此事。

伊格纳托夫是赫鲁晓夫的主要政敌之一,他反对赫鲁晓夫也已经是公开的事情。

伊格纳托夫曾多次在巡视各州时发表演讲,公然声称“应当撤赫鲁晓夫的职”。

但赫鲁晓夫何其自信,转脸就跑到黑海去度假了。

期间还优哉游哉的参加各种国际活动,比如参加日本议会、和巴基斯坦议会代表团见面,还打算去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而且期间还和宇航员通了话,虽然和宇航员通话时,被人刻意打断。

但这一切都显得如此正常,正常的让赫鲁晓夫察觉不到一丝的异样。

可是危险,总是悄无声息的降临的。

阴谋进行时

苏联正在酝酿一场政变,所有人都准备就绪,就等着赫鲁晓夫的登场。

在他度假期间,这些人悄无声息的切断了赫鲁晓夫和外界的一切的联系,但赫鲁晓夫偏偏对这一切一无所知。

只怪赫鲁晓夫太过相信勃列日涅夫了。勃列日涅夫是赫鲁晓夫很信任的人,当时他积极响应赫鲁晓夫提出的“垦荒”号召,且初见成效,被赫鲁晓夫所看重。

从此平步青云,在赫鲁晓夫的提拔下,一路过关斩将,官拜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一职,在苏联,除了赫鲁晓夫,就属他声望最高了。

于是为了搞垮赫鲁晓夫,那些政敌自然第一个要拉拢的就是勃列日涅夫。

在当时,主张反对赫鲁晓夫的,是当时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中央书记的苏斯洛夫。

当时他高举大旗,很快就得到了处书记谢列平等人的支持。

但是自古以来,造反都需要军方支持,如果当政者的心腹能够里应外合,那就更好了。

因此,苏斯洛夫除了要拉拢勃列日涅夫,还要拉拢苏联当时的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元帅。

苏斯洛夫耍尽十八般武艺,用尽手段,终于将勃列日涅夫和马利诺夫斯基拢到了自己的麾下。有了这两个人的助力,苏斯洛夫展开行动。

这第一要做的,就是逐步切断赫鲁晓夫和外界的联系,赫鲁晓夫外戚不少,因此必须想要将这些人调离。赫鲁晓夫前脚刚走,这些人就开始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巧的是,赫鲁晓夫的夫人尼娜·彼得罗夫娜也离开莫斯科,前往外地去疗养了,随后,苏斯洛夫便把主持赫鲁晓夫的人一一派遣出去,名义上是出差,实际上,就是架空了赫鲁晓夫的一切外援。

在行动的前一天,苏斯洛夫等人又召开了一次会议,详细的部署了第二天的行动,那时候赫鲁晓夫的一切动向,已经在他们的掌控之中。

10月13日上午,赫鲁晓夫还在自己的别墅里会见了法国的国务部长巴列夫斯基。

两人相谈甚欢,赫鲁晓夫准备大摆宴席招待巴列夫斯基。可就在这时,偏偏电话响了起来。

莫斯科的人,开始行动了。

惨淡收场

电话是勃列日涅夫打来的,他声称他们正在召开关于改革农业的会议,但是意见不统一,迟迟无法下定论,要求赫鲁晓夫回去主持大局。

农业一直是赫鲁晓夫心中重中之重的一项,听到这,赫鲁晓夫决定回国。

下了飞机之后,赫鲁晓夫惊讶地发现,没有人来接他,就连警卫员都不再听他调派。

他脑子回想起儿子谢尔盖说过的话,只觉得天旋地转,头脑嗡嗡作响,但一切都晚了。

随后,赫鲁晓夫被带到了他最熟悉的会议室,但这一次,他不再是发言的主角,而是待宰的羔羊,天知道赫鲁晓夫当时内心有多惶恐。

这次会议,完全是对赫鲁晓夫的批斗大会,会议上,共有22名官员出席,他们一一发言,痛斥赫鲁晓夫的种种“恶性”。

他们说他脾气暴躁,喜怒无常;说他在政治上翻了严重错误,改革进行的一塌糊涂;还有人说他是个夸大狂,说他已经没有资格担任领导人一职。

会议中出现最多的字眼,就是“请他递交辞呈”,赫鲁晓夫听懂了,这是在逼他交出权柄。

这一点,他是不愿意的,但是即便不愿意又能怎么样呢?局势早已经超出了他的掌控。

最后他无奈的,做了人生中最后一次会议发言,他说:“许多原则性问题,我是同主席团委员和中央共同做出决定的,为什么你们现在把全部的责任推给我一个人呢?我觉得这不公平。如果你们认为我应该走开,我服从你们的要求。你们认为怎样起草决议就怎样起草把,我会在决议上签字的。”

会议后,赫鲁晓夫罕见落泪,这是对他这么多年政治生涯,最后无声的告别。

苏斯洛夫终于达到了目的,但最后赢家却不是他,也不是谢列平,而是看似无争的勃列日涅夫。

赫鲁晓夫下台后,他成为下一任苏联最高领导人,但他也是最后一任,他的政治生涯,将随着苏联一起埋葬在俄罗斯帝国的历史中。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

《克里姆林宫70年内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