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复兴路的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有一支“五六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

它是1964年6月全军大比武尖子活动现场,济南军区“神枪手”宋世哲给毛主席作军事表演时使用的枪支,后来毛主席也是举起这支步枪做瞄准姿势,留下了他唯一一张持枪照片。

毛主席想要观看济南军区的军事表演,对当时的济南军区来说是一个“令人惊喜和振奋的消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接到北京打来的紧急电话,知晓了这一安排后,作为济南军区的司令员,杨得志带队给毛主席做了军事训练汇报表演。

正是在表演过程中,毛主席注意到了一个细节,两人就此做了一定讨论。

事后,杨得志感慨毛主席果真厉害,一再表示自己半生想不明白的事,毛主席一句话就把它解决了。

那么,这个困扰杨得志半生、又被毛主席轻松化解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呢?

全军大比武

“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这是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的体现。

事实上,这种思想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得到了贯彻和落实,当时举行的全军大比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0世纪60年代,基于提高部队军事素质、提高备战打仗能力的实际需要,各部队都在积极探索符合我军特点的练兵路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在这个时候,南京军区的一位叫“郭兴福”的连长率先摸索出了一套可行的练兵方法,得到了各军区首长包括中央军委的高度关注。

这套练兵方法被命名为“郭兴福教学法”,它首先在南京得到不断的总结提高和大力推广,因的确使部队训练工作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各部队首长随后都下定决心号召各部队认真学习。

4年下来,“郭兴福教学法”的确被证明是一个好方法,因此,中央下定决心要把这套方法推广到全军中,推广到陆海空军中,推广到军事学校中。

在这种背景下,1964年,经中央统筹,全国各军区、军兵种之间就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大比武活动,目的正是学习“郭兴福教学法”,练出过硬的本领。

彼时,各军区、军兵种分为18个区进行,从陆地到蓝天,从蓝天到海洋,各大比武场上出现了争相竞技的盛景,也是在这一场大比武活动中,各军区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单位和训练尖子、技术能手,推动了军事训练工作的深入发展,也为提高部队的军事素质、提高备战打战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坐镇中央的毛主席也在时刻关注着大比武活动的进展。在看到相关的情况简报,又得知许多老帅和中央领导都曾先后到过训练场观看军区比武表演之后,毛主席写下批示:“此等好事,能不能让我也看看。”

显然,毛主席对这场大比武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迫切地想要亲临现场,看一看战士们的训练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此,贺龙和罗瑞卿等人在商议后决定要在中央工作会议后为毛主席安排观看军事表演的行程,而他们定下的两个即将接待毛主席的军区就是北京军区和济南军区。

彼时济南军区的司令员正是杨得志。毛主席此行将给他带来极大的启发。

一语点醒“梦中人”

作为济南军区的司令员,1964年6月,杨得志亲自接待了从北京来的总参谋长罗瑞卿,陪同他到济南军区比武场检查了训练情况。

此时的他不会想到,不久后罗瑞卿竟能给他带来一个足以让全军战士惊喜振奋的消息。

原来,在罗瑞卿抵达济南军区的几天后,贺龙就给罗瑞卿打来了一个紧急的电话,表示毛主席想要到训练场观看军事表演,届时需要杨得志带队,选调部分尖子单位及个人抵达北京郊区的训练场展开军事表演。

罗瑞卿自然不敢耽搁,很快就此事做了紧急通报,连同杨得志在内,济南军区全体战士果然振奋起了精神。

最终,杨得志选择的都是在推广“郭兴福教学法”中涌现的训练尖子,他们抵达北京郊区的训练场,准备进行个人表演和对抗表演。

其中,经杨得志安排,在毛主席面前展开个人表演的是来自济南军区的“神枪手”,时年27岁的作训股参谋宋世哲。

他在51秒内,用43发子弹打完了40个钢板胸靶,期间还有过4次压弹。等他表演结束,看台上毛主席高兴地连连鼓掌,还特地叫人“把神枪手的枪拿来看看”。

罗瑞卿和杨得志陪同在毛主席的身边。

等毛主席拿过宋世哲的枪时,他们还感慨这是1963年才装备部队的国产枪支,称“我们打了几十年仗都没有用过这样好的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看着枪支的眼神也格外明亮。他仔细端详了一会,举起枪、眯着眼作出瞄准动作。这一幕被在场的摄影师及时捕捉,后来被记录在影片《向毛主席汇报》中,于全国各地上映。

全军的指战员自然都看到了这一画面,可以说,他们练兵备战的士气得到了极大鼓舞,每个军区、每个军兵种,甚至每个战士都希望能有出色的发挥,也得到毛主席的表扬。

因为宋世哲有了一场精彩的个人表演,杨得志与有荣焉,之后更是积极地向毛主席“推销”济南军区优秀的战士们。

之后他还陪同毛主席观看了济南军区进行的团体对抗表演,期间更是做了一些详细的讲解。

当听到杨得志说战士们使用的打法在实战中非常有用时,毛主席停下了脚步,更仔细地观察着战士们的动作。他叮嘱杨得志:“既然对实战有益,那平时要组织战士们多多练习”。

毛主席此话并无不妥之处,但奇怪的是杨得志听闻后却立即露出了为难的神色。看着毛主席询问的眼神,杨得志踟蹰着说:“多练习是很难的,现在的子弹太珍贵了,一颗都能抵上三个鸡蛋。”

杨得志说这句话的时候眉头一直紧皱着,显然他也知晓平时多练习的好处,才会在没有条件多练习的情况下感到难受和痛苦。

怎知,毛主席听说后却是哈哈大笑,在他看来,为了省子弹、省钱而限制战士们平常的练习次数实在是没有必要。

毛主席语重心长地对杨得志说:“有需要的话子弹可以多造,而且必须要搞清楚一件事情,平常多练习了,到战场上才能少用子弹多打胜仗。”

听到毛主席的这一番话,杨得志只觉长期困扰自己的难题一下子就解决了。

原来,他一直只想着在平时节省子弹,却没有想到这样省下来,反而会在真正实战中增长作战的成本,更糟糕的是还会增加战士们的风险。

反而是平时多练习了,战士们的作战水平得到提高,才真正从根本上做到了“固本增效”,有利于国防工作的良性开展。

杨得志越想越觉得毛主席很厉害。他意识到自己和毛主席在眼光和见识上存在很大的差距,更加下定主意要听从毛主席的教导,多注重战士们的日常训练,用心提高他们的训练水平。

杨得志“省子弹”思想的由来

在还未得到毛主席的启发前,杨得志会一心想着“省子弹”而忽略更重要的事情,其实和他此前的经历有关。

杨得志从农家子弟成长为我军的一代名将,其实也经历过许多的坎坷与考验。

他参军时最早被安排在红七师当师部通讯员,由于当时军中条件艰苦,上级规定只有战斗连队才能发枪,杨得志自然没有资格配备枪支。

对多杀敌的渴望,让杨得志十分盼望得到自己的枪支。但等到他积极表现,终于被调到师属特务连三排七班当战士的时候,班长却只给他发了一个梭镖头。

杨得志误以为班长是有意不给他发枪,还和班长闹了矛盾。

一直到班长集合全班同志,杨得志一看才知道,原来包括班长在内,整个七班的战士们都只分到了梭镖和大刀。

这件事也在杨得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从这个时候才知晓,在物资十分匮乏的情况下,理论和实际存在很大的差距,本该有枪支的战士原来也是得不到独属自己的枪支的。

后来杨得志有自己的枪,还是班长在战场上从敌人那里缴获过来的。

他就背着这把班长用鲜血换来的枪支踏上了去井冈山的路,此后半生戎马,都不敢忘却这段故事。

而经历了越发艰难的革命时光,长时间的缺衣少粮和缺乏武器之后,他更是有意识地节省手中的每一份资源。

哪怕后来职务一再提高,管理了更多的战士,在物质条件始终得不到改善的情况下,这种“节俭”的思想还是不能够得到拔除。

这也是他一心只想着在日常训练中省子弹,却没能想到平常省子弹、少训练的可怕后果。

好在毛主席一语点醒了他。